新華網 正文
即使孩子有錯,也別忙著指責
2017-04-14 09:22:37 來源: 錢江晚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昨天,相信很多人都被這個視頻刷屏,內容是在杭州某商場兒童遊樂區,一名女童踩到一名一歲左右男童,男童母親情緒激動,屢屢要求女孩道歉。女孩家長連聲道歉並將女孩叫到身邊,但男童媽媽並不滿意,多次拉扯女童。甚至還與一旁圍觀的群眾發生衝突並扭打起來。

  當視頻發到網上,經過社交媒體的傳播,引來一大波網友的熱烈討論,隨即網友展開了一場育兒問題大討論。吃瓜群眾明顯形成兩派,一派説男孩媽媽情緒失控,行為過激。而另一派,則找出視頻中,小女孩推搡另一圍觀小女孩的細節,認為女孩惡毒反覆推人欠管教。評論兩極分化,留言區甚至演變成網友間的罵戰。

  其實在網上搜一下,類似這類事件並不少,在公共場所,因為孩子之間的一點肢體衝突,演變成家長的惡語相向,甚至是大打出手。一點小摩擦,會引發口角;口角在幾分鐘內會引起肢體衝突;衝突被自媒體上傳上網,就形成了一個社會熱點事件。

  但請選擇正確的圍觀姿勢。網絡成為了菜市口,敲擊鍵盤的網民變作了法場外的民眾。吃瓜群眾肆無忌憚地網上指責這小女孩就是個熊孩子。一大群成年人站在社會的高度,指責不到四歲小女孩的過錯,用的詞真真讓人發指。無論是當事人還是圍觀者,都在把暴戾之氣任性地揮發。如果説咆哮媽媽失控拉扯了那女孩兩把,那麼網友的評論卻是“撕扯”了那孩子無數次。盧梭曾經説過,罪惡不是最大的危害,打著正義旗號的偽正義才是。

  我們欠孩子一堂公共場合禮儀課,同樣,在面對孩子間出現肢體衝突時,我們自己也同樣需要這樣一堂禮儀課。以旁觀者身份來説話,不論是現實還是虛擬的公開空間同樣需要講話的禮儀,尤其是針對孩子的評論。

  很多家長在面對孩子犯錯的時候態度比較激烈,不夠理性。往往問題還沒解決,新問題又出現了。在面對孩子的犯錯這個問題上,作為家長的我們首先需要去理解孩子們的行為。

  不要批評孩子的性格或者人品。那些在大人的眼裏看起來像錯誤的事情,在孩子的眼裏或許是試探是好奇是吸引大人的注意。別忘了,孩子雖小,但畢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屬于自己的思考方式和對事物發生所産生的心理變化和推測。

  作為事件的非當事人,網友往往很容易被一些所謂有圖有真相誤導,然後怒從心起,從而對當事人造成更大的傷害。教育是現在社會最熱門的話題,怎樣教育孩子,怎樣處理矛盾衝突,是每個家長都關心的問題。有些網友圍觀時往往有強烈的代入感,但我們不是當事人。

  我們應該反觀的是自己,怎樣成為講理和冷靜的模范。家長一定是孩子最好的老師,你的孩子會摸倣你的行為。如果父母在背後議論評價別人總是溫暖中肯,那麼孩子必然不會尖酸刻薄出口傷人,如果父母在公開場合輕聲細語,注意不妨礙別人,那麼孩子必然不會大喊大叫、肆意妄為。

  如何成為一個理智的、禮貌的好榜樣,如何給孩子也是給自己上好一堂公共場合禮儀課,這才是我們每個圍觀家長應該做出的正確反應。

  而最為滑稽也是最容易出現的結局是:孩子們已經在裏面快樂嬉戲了,大人們還在外面鬧得不可開交。(陳進紅)

 

+1
【糾錯】 責任編輯: 年巍
相關新聞
  • 微信也需要“社交禮儀”
    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手機社交平臺迅速普及,老師和家長的溝通渠道已經進入微信時代。它既是網絡社交禮儀失范的力證,也是現實中人際關係市儈化的延伸。
    2016-09-20 16:43:03
  • “人不到禮要到”誤讀了禮儀
    “份子錢”成為工薪一族無力承受之困擾,説明送禮習俗,在中國特有的人情社會與面子思想的發酵下,已經越來越畸形變味。政府部門可以多加引導,著力營造全社會正讀禮儀的風氣;有關部門要理直氣壯地對權貴們嚴密監管,嚴懲各類借機斂財行為。
    2014-04-28 17:11:44
  • 畫裏有話:輪椅“禮儀先生”
    斯蒂夫·塔蘭特是一名不幸右腿截肢的英國紳士,住在距離韋茅斯-波特蘭港50公里的小鎮上,在本屆奧運會上,他成為唯一一名“輪椅”禮儀先生。在倫敦奧運會的頒獎典禮上,負責頒獎禮儀的不再是女士,而是由男士負責手捧獎牌和鮮花登場。
    2012-08-09 18:09:24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河北廣宗:千名學生練習太極拳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北京:水清樹綠城市美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實踐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 開啟中國通信衛星高通量時代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河南駐馬店:鬱金香花開引客來
    010160180000000000000000011101111120808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