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從文物看唐代女性裝束特點
2017-09-10 07:50:34 來源: 文匯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裝束是時代風氣最明顯的標識之一,女性裝束更是社會風景中的亮點。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文化交流程度,乃至思想意識等等,都可以在女性裝束中反映出來。在古代,僅從女性裝束就能大致區分各個朝代的不同。當然,在一個朝代的前中後期,也會出現變化。這些變化均與社會風氣的變化息息相關。唐代女性的裝束就是在具有總體特徵的同時,呈現出一些階段性特點。

  了解唐代女性裝束,僅靠文獻記載是不夠的,因為“裝束”這種事物視覺性極強,只有結合繪畫、實物等文物資料,才能讓我們在1000多年之後最大限度地了解當時的裝束情況,並在文獻資料的幫助下,了解裝束背後的社會文化意義。

  一般印象唐代女性都很“開放”,從來沒有遮蔽。這樣説總體上是可以的,但嚴謹一點,就要指出在唐朝的不同階段,其實有所不同。據《舊唐書·輿服志》,從唐初到開元時代的一百年內,女性身體遮蔽與否有過幾次變化:高祖武德到太宗貞觀年間(618—649),女性多穿“羃”,“全身障蔽,不欲路途窺之”。到高宗永徽(650)以後,不穿“羃”了,流行“帷帽”,“拖裙到頸,漸為淺露”。鹹亨二年(671)曾經下詔書想讓女性不要“棄羃”,戴帷帽,理由是“衢路之間,豈可全無障蔽?”女性特別是貴族女性在大街上,怎麼能沒有遮蔽呢?但是社會風尚潮流,浩浩蕩蕩,到武則天執政(684)以後,“帷帽大行,羃漸息”,到中宗即位(705)以後,再也看不到穿戴羃的了。這是第一次變化,即女性從穿戴全身遮蔽的“羃”,發展為只戴遮蔽到脖頸的“帷帽”。隨後,到玄宗開元(713—741)初期,女性又不戴帷帽了,“皆著胡帽,靚粧露面,無復障蔽”。女人們戴著各式胡帽,化著漂亮的面粧,就是要讓人欣賞,不再把臉遮蔽起來。再以後,她們連胡帽也不戴了,“露髻”而行,不僅要讓人們欣賞面粧,還要讓人們欣賞各式發髻。這是女性身體遮蔽與否的第二次變化,即從遮蔽面部到完全不遮蔽,形成了唐朝此後一百多年的“露面”風尚,而只有這種“露面”風尚流行之後,路人們才能欣賞到玄宗天寶年間(742-756)虢國夫人騎著駿馬,“淡掃蛾眉朝至尊”的亮麗風景。

  那麼,唐初流行了幾十年的“羃”是什麼樣子?從文獻記載看,它的特點是“全身障蔽”。《舊唐書·李密傳》記載李密投降唐朝後再次反叛,帶領上千士兵,化粧成女性,戴羃,羃內藏刀,到縣城後,變裝持刀殺出,佔領了縣城。我們可以設想一下,上千女性穿戴著羃在道路上行走,路人不僅不以為怪,而且不知是士兵,可見“羃”的流行,以及遮蔽之嚴。可惜的是,目前從文物資料中還找不到“羃”的確切形象。1990年,在盜掘後的唐太宗燕妃墓壁畫中,有一幅被考古工作者定名為“捧羃女侍圖”(圖①),似乎仕女捧的是“羃”。

  但細看這幅圖,所謂“羃”只是在寬檐帽下垂有帶狀物,不足以將全身遮蔽,很難説真的就是“羃”。因此關于“羃”形制,還有待文物資料的繼續發現。“羃”之外,“帷帽”的形制又是如何?從上面的介紹可知,帷帽的特點是“拖裙到頸,漸為淺露”。從這一點出發,1972年新疆吐魯番唐墓出土的“彩繪騎馬仕女泥俑”(圖②),有人認為所戴就是帷帽。

  不過也有不同説法。1972年陜西禮泉唐張士貴墓出土了一批陶俑。張士貴葬于唐高宗顯慶二年(657),此時帷帽正流行,因此“彩釉笠帽女騎馬俑”(圖③)的所戴,可能也與帷帽有些關係,因為其形制與《舊唐書·輿服志》中所説帷帽特點的“拖裙到頸”最為契合。

  至于唐玄宗以後女性“露髻”騎馬的文物就很多了,例如陜西西安西郊唐墓出土玄宗開元時代“馳馬女俑”(圖④)中的女性不僅“露髻”,而且連靴子都脫了挂在馬鞍上,真是無拘無束啊!

  “羃”是“發自戎夷”的裝束。一種外來或來自少數族的裝束,在中原流行了幾十年後,終于敗給了中原風尚,歸于寂滅。同樣有著外來因素的“指環”在唐朝甚至都沒有流行。

  “指環”就是現在的戒指。從傳世或出土的繪畫看,唐代女性沒有戴指環的。文獻對指環倒有一些記載,通過這些記載,我們知道在唐人心目中,指環往往與死人或外族相關,具有很明顯的外來因素與神秘性。而且,即使使用指環,也大多與婚姻沒有直接關係,只取它所具有的“寶物”或“回環”性質,甚至並不戴在手指上。大概到了晚唐,才有個別士人對指環與訂婚或結婚總之與婚姻的聯繫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指環未能在唐代流行,與當時的婚姻制度有關,即當時婚姻的成立需要媒人,男女青年不能直接交往、定情,因此就沒有指環發揮作用的空間了。

  出土文物也能説明此點。在已經發掘的數百座唐墓中,指環寥寥無幾。僅有的幾枚似乎也均與外族相關。例如1983年在河南偃師杏園村盛唐墓中出土的一件金指環,最大外徑2.2釐米,上嵌橢圓形紫色水晶,水晶上淺刻中古時期的巴列維語(圖⑤)。這件金指環顯然來自域外,且出土時握在墓主人的右手中。凡此種種,均可説明唐代女性的手指上一般是並不佩戴指環的。

  那麼唐代女性的手飾主要是什麼?主要是臂環、臂釧,其實就是手鐲。臂環是傳統的女性手飾,中外均有,在唐朝使用非常普遍。傳世周昉畫《簪花仕女圖》中的仕女,有些就戴著臂環。唐代筆記《明皇雜錄》專記唐玄宗事,其中説楊貴妃曾送給女伶謝阿蠻一個“金粟裝臂環”,楊貴妃死後,阿蠻將臂環獻給玄宗,引起玄宗思念,“持之出涕”,哭的不能自已。臂環在出土文物中常見,比較精美且有明確文字説明的是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中出土的“玉臂環”(圖⑥)。玉臂環內徑6.6釐米,與現代一般手鐲的內徑相倣,但制作精美,有合頁可以開合,便于佩戴。由于裝盛臂環的銀罐上明確寫有“玉臂環四”字樣,因此知道此手飾在當時被稱為“臂環”。

  以上介紹的羃、帷帽、金指環、玉臂環,都是極富唐朝特點的裝束手飾,與外來文化、社會風尚演變,以及女性生活都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 黃正建)

+1
【糾錯】 責任編輯: 劉佳佳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春意盎然
春意盎然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西安:十五到 元宵俏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野外實戰 磨礪“刀鋒”
鬧魚燈 迎元宵
鬧魚燈 迎元宵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001296990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