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林覺民與妻書:破舊身先去 情真傳百年
2017-06-08 07:50:48 來源: 中國紀檢監察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1911年4月24日深夜,香港濱江樓上,一位熱血青年在房間裏微弱的燈光下,寫下了一封絕筆信,然後義無反顧投身反清救國的黃花崗起義。這個青年,正是著名的“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覺民;這封書信,就是他寫給身懷六甲的愛妻陳意映、被後世譽為百年情書典范的《與妻書》。

  首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書與汝永別矣!”時光倣佛回流到1911年4月24日深夜,林覺民在為革命從容就義前用方巾給愛妻陳意映寫下訣別書的感人情景。是夜,林覺民強忍內心的悲痛含淚寫道:“吾作此書時,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書時,吾已成為陰間一鬼。吾作此書……又恐汝不察吾衷,謂吾忍舍汝而死,謂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為汝言之。”文中將對妻子的繾綣深情傾注其中,“淚珠和筆墨齊下,不能竟書而欲擱筆”。緊接著,表達了自己將對妻子的小愛上升到對世人所有的心願能夠得償的大愛情懷。尤其是“以天下人為念,當亦樂犧牲吾身與汝身之福利,為天下人謀永福也。汝其勿悲”這一句,在表達要為革命理想慷慨就義的崇高愛國主義品格之余,勸慰愛妻不要悲傷。

  人説,自古英雄出少年。林覺民13歲那年,在科舉考試的考卷上揮毫留下“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後揚長而去。他立下了“中國非革命無以自強”的遠大志向,不僅如饑似渴地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説,還給自己取號為“抖飛”“天外生”以表心志,意為自己如同大鵬展翅,志在天外。

  在那個時代,林覺民就是一股力圖衝破舊社會的勁風。他自辦女學堂,積極倡導鄒容的《革命軍》中所提的“革命與教育並行”,動員和號召女孩子包括家裏的女傭入學,親授國文課程,介紹歐美先進國家的社會制度和男女平等情況。此外,林覺民還和同學成立了讀報所,利用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等小冊子,以及《民報》和秋瑾的《中國女報》等進步報刊,發揮善于講演的長處,宣傳革命道理,極大地激發了市民的革命思想。有一天晚上,他在福州城內錦巷七星君廟作了一場題為《挽救垂危之中國》的演説,全場聽眾無不動容;一位全閩大學堂(今福州一中)的學監聽後,由衷地佩服他:“亡大清者,必此輩也!”

  18歲那年,林覺民謹遵父母之命迎娶了多才賢淑的大家閨秀陳意映為妻,兩人性癖好尚絕同,一見鐘情,雙棲在舊社會的包辦婚姻下你儂我儂愛意繾綣。信中,英雄氣概與兒女情長並存:“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初婚三四個月……吾與汝並肩攜手,低低切切……嗟夫!當時余心之悲,蓋不能以寸管形容之。”林覺民對當年夫妻兩人生活場景的多情描述上,寫出了曾經的愁苦與哀傷、幸福和快樂。如今,縱然才子佳人都已先後離開人世,然而這份永不褪色的愛情卻依舊如此令人動容。

  兩年後,林覺民告別陳意映只身東渡日本留學,專攻日語,後入慶應大學文科,專攻哲學。他諳熟日語,精通德語、英語,翻譯了《六國憲法論》等,閱讀了大量的進步書刊,積極從事革命活動,加入了中國同盟會,積極掀起革命的熱潮。

  婚後兩人情投意合,陳意映受丈夫進步思想的影響,帶頭放纏小腳,並進入福州女子師范學堂學習,成為該校首屆畢業生。陳意映全力支援林覺民進行革命活動,她曾對丈夫説:“君此後有遠行,必以告妻,願偕行。”可見夫婦不僅情深意篤,而且對國民革命互相砥礪。

  1911年3月,林覺民抵達香港,準備在廣州發動起義。由于內部出了姦細,起義的消息已被泄露了出去,可是林覺民依然準備隨時投入反清救國的戰鬥之中。4月24日夜,林覺民胸懷為革命必死的信念,寫下了催人淚下的《與妻書》,這也是他寫給妻子的遺書。

  這封就義前的絕筆書,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對于國家的大愛情懷以及對于妻子的忠貞不渝。“吾誠願與汝相守以死……鐘情如我輩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顧汝也。”

  在烈士的眼裏,為了革命的勝利,生死可置之度外:“吾平生未嘗以吾所志語汝,是吾不是處;然語之又恐汝日日為吾擔憂。吾犧牲百死而不辭,而使汝擔憂,的的非吾所思……卒不忍獨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長,所未盡者尚有萬千……一慟!”

  寫完訣別信,已是四更天,林覺民好像卸下了壓在心頭的石頭。天亮後,他把這封絕筆書連同一封寫給父親的書信交給一位朋友,説:“我死,幸為轉達。”言語幹脆真摯,充滿著為國家新生、民族幸福而甘願犧牲自己的忘我精神。

  三天後,也就是4月27日黃昏,林覺民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一起直撲兩廣總督衙門,後轉攻督練所,在轉戰途中受傷力盡,不幸被捕。入獄後進行了英勇不屈的絕食鬥爭,連續幾天水米不進。在大堂上,他毫無懼色侃侃而談,暢論世界大勢和各國時事,宣傳革命道理,且義憤填膺地發表演説。同時,奉勸清吏洗心革面,獻身為國,革除暴政,建立共和。兩江總督張鳴岐嘆道:“惜哉,此人面貌如玉,肝腸如鐵,心地光明如雪,真奇男子也!”不久,年僅24歲的林覺民被槍殺于廣州天字碼頭,葬在廣州黃花崗,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在林覺民犧牲兩年後,他的妻子陳意映也鬱鬱離世。

  革命雖然失敗了,但孫中山先生認為此舉開世界各國之先河,意義非同小可。讚曰:“用幾百人打幾萬人,烈士們明知後果,但是還是要去做,這是以身殉國,來喚醒四萬萬人們。”“革命之聲威從此愈振,而人心更奮發矣。”十年後,孫中山先生又在《黃花崗烈士事略》序言中直抒胸臆:“……是役也,碧血橫飛,浩氣四塞,草木為之含悲,風雲因之變色。全國久蟄之人心,乃大興奮。怨憤所積,如怒濤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載而武昌大革命以成。”歷史對烈士們的高度評價不言自明。(黃俊)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載入更多
    守候
    守候
    傳統文化潤童心
    傳統文化潤童心
    川藏線上的風景 西藏左貢初夏如畫
    川藏線上的風景 西藏左貢初夏如畫
    大山裏雅礱江邊的朗朗讀書聲
    大山裏雅礱江邊的朗朗讀書聲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6255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