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 正文
網絡評書,能否讓評書重新繁榮?
2017-04-06 08:37:24 來源: 天津日報
關注新華網
微博
Qzone
評論
圖集

  張魁興

  前不久,知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張金山牽頭制作的網絡視頻評書節目《金山書場》在北京正式啟動。“創辦這檔節目,是希望通過影像+聲音這種全方位的形式來展現評書這門中國傳統藝術的魅力。”張金山介紹。

  評書是中國的傳統藝術,源遠流長。傳統評書和傳統相聲等曲藝一樣,都屬于堂館表演的小眾藝術。但隨著傳播方式的改變,評書一度成為大眾藝術,廣播評書和電視評書都曾經輝煌一時。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廣播評書最為輝煌,我國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劉蘭芳的《岳飛傳》家喻戶曉。當時由于娛樂方式的缺少,廣播評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在農村你會看到農民端著飯碗在電線桿下聽評書的文化景觀。當時和劉蘭芳齊名的評書表演藝術家還有單田芳、袁闊成和田連元等,他們都是觀眾熟知的大明星。

  然而,隨著人們娛樂方式的增多,特別是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評書藝術漸漸復歸小眾化。現在盡管還有廣播評書,但聽眾越來越少,而盛極一時的電視評書欄目也已停播多年了。評書風光不再,評書表演藝術家難以再有上臺表演的機會,評書已經進入急需拯救的傳統藝術行列。如何復興或振興評書藝術已經成為評書藝人和國家藝術主管部門的研究課題。在互聯網時代,評書藝術能否振興、如何振興是我們必須思考的問題。我以為,在互聯網時代,互聯網+評書是一種必然,但是互聯網+評書也不必然促進評書的發展,評書能否繁榮與發展還得“事在人為”。

  當然,沒有創新也就沒有發展,特別是在當下的互聯網時代。對評書而言,這不是一個上傳評書視頻的問題,而是要研究互聯網時代評書藝術的傳播特點。互聯網時代付費欣賞相聲的模式或可借鑒,但我以為免費欣賞自願打賞的傳播模式更有意義。因為互聯網不只是帶來方便和快捷,還有觀念的變化與更新,有償欣賞是一種必然的趨勢,為網民提供有償服務更應該成為互聯網的主旋律。評書藝術能否發展,表面上取決于市場需求,取決于觀眾或網民是否喜愛,但實際上最重要的還是取決于評書藝術自身是否具有吸引力。在互聯網時代,讓評書藝術成為網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評書藝術就能存在下去,就能發展下去。

  互聯網+評書藝術,不是簡單的加法,一是評書要適應網絡傳播的特點與規律,網絡評書的播出時間、內容結構只有適應互聯網才有發展的可能,尤其現在很多人已經習慣于“碎片化閱讀”方式,過去一段幾十分鐘甚至更長時間的評書,是否適合人們在網絡上收聽收看,是需要考量的,而且時間長短的改變也意味著評書結構要隨之調整;二是網絡評書的觀眾也是年輕網民居多,我們必須要深思,是用網言網語來改編評書,還是傳承評書的傳統語言體係,誰為主誰為輔,一定要明確,不然很可能將評書流于“有聲小説”;三是不斷創作新的評書段子,豐富其內容和精神內涵,使評書藝術滿足群眾的文化需求並體現時代特點,即便是傳統的評書段子,也需要有更為豐富多彩的演繹和解讀。

  此外,在我看來,評書藝術的傳承更是必須思考和重視的問題。傳統藝術多是師傅帶徒弟的模式傳承,因而具有獨特性。張金山有一段評書叫《秦瓊賣馬》,是他十多歲時,著名評書表演藝術家段少舫來北京時當面傳授給他的。這段評書現在並沒有留下任何文字和視頻資料,老先生已經不在了。能傳承這段評書的,只有張金山一人。因此,他説:“評書要生存,繼承是根本,我們要傳承老一輩藝術家口傳心授的藝術精髓。”傳承是傳統藝術發展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如果沒有傳承,傳統藝術也就是沒有了依托,更談不上發展。傳統藝術做好傳承工作不只是發展的問題,也是能否存在下去的關鍵問題。互聯網提供了一個機會,加快了評書藝術的傳承速度並提供了更多的傳承思路,我們要有文化自信和藝術自信,讓評書藝術在我們這代人手中發展繁榮下去。

+1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志艷
新聞評論
    古箏主播年收入超千萬 傳統藝術玩直播“圈粉”又圈錢
    古箏主播年收入超千萬 傳統藝術玩直播“圈粉”又圈錢
    呼和浩特城管街頭勸阻民眾焚燒冥幣紙錢
    呼和浩特城管街頭勸阻民眾焚燒冥幣紙錢
    四川迎清明小長假返程高峰
    四川迎清明小長假返程高峰
    清明假日全國接待遊客0.93億人次
    清明假日全國接待遊客0.93億人次
    01016021000000000000000001110059129525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