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新聞氾濫 美歐各國紛紛“躺槍”
來源: 中青在線 2017-02-09

  88%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假新聞給他們帶來困擾。25%的受訪者甚至承認他們分享過假信息。在歐洲大陸,許多民眾同樣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應該或能夠相信什麼。

  雖然美國總統大選已經落下帷幕,但競選期間有關特朗普和希拉裏的假新聞議題持續發酵。美國主流媒體繼續熱炒這個議題,討論如何杜絕假新聞在社交媒體的氾濫。美國三大網絡科技公司(臉書、推特和谷歌)迫於輿論壓力,已經採取措施遏制假新聞的傳播。在大西洋彼岸,假新聞同樣氾濫,歐洲各國也紛紛“躺槍”。

  假新聞的“病毒性傳播”

  2016年最令人不可思議的重磅新聞當屬特朗普“逆襲”成功,贏得美國總統選舉。特朗普的意外當選,讓美國主流媒體備受打擊,它們紛紛指責以臉書為首的社交媒體製造和傳播假新聞,影響了選情,助特朗普當選總統。

  希拉裏的“健康門”事件,就充分凸顯了假新聞的威力。希拉裏在去年9月11日的紀念活動上身體不適,中途退場,乘車離開時幾近摔倒。這一跌“摔”出了無數網絡謠言和假新聞。各種捕風捉影和故意散發的謠言,爭先恐後出現在社交網絡和媒體報道中。分析人士指出,這些刻意製造的假新聞流入了9萬個臉書賬戶,閱讀量超過800萬次。相比之下,美國著名新聞網站《野獸日報》(Daily Beast)一篇辟謠的文章只進入了1700個臉書賬戶,在線閱讀僅30000余次。昔日“鐵娘子”希拉裏的健康形象嚴重受損,支持率連續幾天下跌。特朗普和他的競選團隊抓住機會起鬨,乘機撈回一些支持率。

  分析指出,在總統競選最後3個月內,大量爆發的假新聞已經明顯朝着有利於特朗普選情的趨勢發展。綜觀這次選舉20個最引人注目的虛假新聞中,有17個是宣傳特朗普或是抹黑希拉裏。這20個假新聞來自惡作劇網站和鐵桿右翼黨派博客,在臉書上産生了總共大概870萬次用戶互動,諸如點讚、評論和轉發等。與此同時,來自美國19個主流新聞網站(包括《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赫芬頓郵報》、NBC新聞網、CNN新聞網等)中最受關注的20個選舉新聞,在臉書上産生了總共大約730萬次的用戶互動。從這個比較來看,這一次虛假新聞的影響力完全不亞於傳統主流新聞媒體,美國傳統主流新聞媒體設定公眾議題和引導公眾輿論的能力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這也是為何美國主流媒體公司集體譴責氾濫的假新聞,並且不斷製造輿論壓力,迫使三大網絡科技公司(臉書、推特和谷歌)最終採取措施,遏制假新聞的製造和傳播。

  假新聞損害政府權威和政治人物形象

  在歐洲,煽動者試圖利用假新聞損害政府權威和領導人形象。2016年1月在德國爆發的“麗莎故事”(Lisa F. Story)就給總理默克爾來了一個“下馬威”。

  德國媒體報道説,一位名叫麗莎的13歲俄羅斯裔德籍姑娘,被一群帶有中東和北非長相的男性綁架並輪姦。俄羅斯官方電視台迅速跟進報道,社交媒體也廣泛流傳“麗莎故事”。儘管德國警方迅速介入這個案件並澄清麗莎沒有被綁架和強姦,但俄羅斯外交部長拉伕羅夫卻指責德國警方為了政治正確故意掩蓋真相。這些未經證實的報道,煽動了德國俄羅斯社群的憤怒情緒,在德國右翼勢力和反移民組織支持下,這些俄羅斯社群組織了聲勢浩大的抗議示威活動。

  分析人士指出,麗莎故事的煽動者將矛頭對準默克爾,故意煽動德國國內的反移民情緒,製造社會對立,破壞默克爾的政治形象和領導基礎,試圖阻止默克爾的第四次連任。

  瑞典也是假新聞氾濫的受害者。當瑞典政府表態要加入北約時,社交網絡上突然爆發許多來路不明的假新聞:《北約會偷偷地在瑞典土地裏埋下核武器》《北約從瑞典出發攻打俄羅斯不需要瑞典政府批准》和《北約士兵會性侵瑞典婦女而不擔心受罰》等。這些假新聞越傳越廣,而且瑞典主流媒體未經甄別就加以報道,最終讓瑞典政府陷入被動。儘管瑞典政府最終澄清這些都是謠言,但瑞典民眾卻信以為真。國防部長胡爾特奎斯(Peter Hultqvist)到全國各地宣傳瑞典政府支持加入北約的立場,當地民眾卻不斷拿這些假新聞質問他。民眾把假新聞當作真新聞,導致政府權威受損,官方表態難以服眾。

  馬其頓小鎮成“造假”大本營

  美國主流媒體和研究機構通過對競選期間産生重大影響的假新聞進行深入調查後意外發現,馬其頓的韋萊斯小鎮竟然是其中一個造假大本營。

  在美國總統大選過程中,韋萊斯出現一批以年輕人為主力的家庭作坊,專門生産支持特朗普或抹黑希拉裏的假新聞。這些青年製作了100多個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在競選最後3個月內,這批網站製造、複製和傳播具有廣泛影響的假新聞。他們一般從美國右翼極端主義網站上複製假新聞,配上聳人聽聞的標題,貼到他們運營的網站上,再通過臉書廣泛傳播。這些青年製造的兩個特大假新聞是《希拉裏樂於見到像特朗普這樣的人掌管白宮:他們非常誠實且不能被收買》和《希拉裏即將被起訴》。前者在臉書上産生了大約48.1萬次互動,後者則有近14.9萬次互動。他們同時複製和傳播一個産生重大社會影響的假新聞,即天主教教宗方濟各(Pope Francis)公開表態支持特朗普。特朗普競選搭檔邁克·彭斯(Mike Pence)説“米歇爾是美國有史以來最粗俗的第一夫人”,也是他們杜撰的。這三個假新聞和最後一個無中生有的引用,總共産生了超過100萬次的互動。多個歐美主流媒體調查證實,這些馬其頓青年通過臉書、谷歌和推特&&吸引大量讀者關注他們發布的假新聞,增加廣告曝光率和點擊率,從中牟利。這場假新聞淘金熱給韋萊斯帶來了就業和經濟發展,這裡的人均月收入只有350歐元,不少人卻依靠製造和傳播假新聞率先過上了“小康生活”。

  布達佩斯中央歐洲大學媒體、數據和社會中心主任爪戈米爾(Marius Dragomir)相信,馬其頓韋萊斯小鎮的“造假”模式能夠成功複製。因為其他地區的經驗表明,假新聞的確可以貨幣化。2017年,德國、法國和荷蘭即將舉行選舉,英國和意大利也有可能舉行大選,這或許將再次煥發假新聞製造業的活力。

  後真相時代到來?

  《時尚先生》(Esquire)政治欄目博主皮爾斯(Charles P. Pierce)認為,假新聞對政治影響頗大,令信息與謠言、事實與狂想之間的界限變得模糊不清。當越來越多的人依靠社交媒體獲取和轉發信息時,真假越來越難辨。美國皮尤公司最新調查顯示,88%的美國受訪者認為假新聞給他們帶來困擾。25%的受訪者甚至承認他們分享過假信息。在歐洲大陸,許多民眾同樣無所適從,他們不知道應該或能夠相信什麼。

  也許,正如皮爾斯所言:“只要有足夠多的人相信,就是事實。”今年牛津字典所選的年度詞彙或許恰好是我們所處年代的寫照——“後真相”(post-truth)——意指“在塑造社會輿論上,相對於情緒或個人信念而言,客觀事實已較為不重要”。

  當然,沒有人願意活在真假難分的後真相時代,唯一的出路只能是明辨是非與真假。其中最重要,要敢於正視自己的“證實性偏見”。正是這種證實性偏見,讓人選擇性地回憶、收集有利信息,忽略不利或矛盾的信息,以支持自己已有的想法或片面詮釋。情感不能代替邏輯,審問慎思,多動腦,少動心,或許是後真相時代的生存法則。

    微信掃描二維碼,關注新華網

    相關鏈結
    熱點推薦
    010160000000000000000000011100341294725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