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一條微信上的朋友圈讓不少人濕了眼眶。它這樣説道:“每逢佳節倍思親,器官捐贈者的親人在惦念家人的器官是否安好,大愛奉獻的精神寄託,而受捐者也在逢年過節感恩捐贈者,好好活下去!捐受雙盲,相互的惦念和感恩,匯集在醫護人員小小的手機裏。”
這是個怎樣的故事?
兩張截圖訴説一個故事:
你的思念和我的感謝
這條朋友圈中有兩張配圖,都是文字信息。
一條寫着:“小方醫生,新年好!新年伊始,冒昧打擾。新年之際,思兒更甚。不知吾兒當年為社會所盡之微薄之力是否健康延續?代問候,祝他們新年快樂!幸福安康!!!”
另一條,則是對這個詢問的回應:“叔叔阿姨,你們的新春祝福已經收到,我已淚流滿面,每逢佳節倍思親,我能體會到為人父母對於孩子的那份思念,謝謝你們無私的奉獻,因為你們的孩子,我得以繼續在這個世界上感受那麼多美好,兩年多過去了,夜裏我時常摸着自己的右上腹,默默地在對他説,我們一起好好活着,努力創造另一個奇蹟,現在我已經重新回歸到社會中,跟正常人一樣地努力工作,生活,如果有機會我想替你們的孩子來孝敬你們到終老,感謝一直惦記着我,祝願你們新春快樂,身體健康!”
回答的文字很真誠,也長到足以讓我們了解這兩條信息背後,一個溫暖到讓人心生柔軟的故事:
兩年多前,一個男子也許是意外,也許是生病,無論怎樣,他要走了,卻在離開這個世界之前, 選擇了將自己的器官捐獻出去,幫助更多的人,這個偉大的決定。
男子的離世,給一個家庭自是留下綿綿的思念,尤其是在這個講究團團圓圓的春節。頭一條短信可能來自於一個和藹的母親,也可能是個不善言辭的父親。
但因為我國《人體器官移植條例》規定,從事人體器官移植的醫務人員應當對人體器官捐獻人、接受人和申請人體器官移植手術的患者的個人資料保密。所以,他們不知道他們寶貴的孩子器官去往何處,有沒有幫到別人,他們壓抑下失去孩子的痛苦,忍不住地嘗試着問了協調員。
最後,經過各方的努力,我們終於看到了第二條溫情回應。
受捐者小陳的回憶和現在:
感恩和好好活下去
昨天晚上,錢報記者也終於電話&&上了第二條信息的發信人,小陳(化名)。
2014年的小陳當時是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一醫院裏一肝病晚期等待肝臟移植的病人。
電話接通時,電話那頭傳來的聲音年輕,溫和,充滿活力。
“我是昨天通過醫院看到叔叔阿姨發來的信息的,看到後,我真的百感交集,我曾經想過捐獻肝臟給我的人是什麼模樣,現在覺得他可能和我一樣,年輕,所以看見叔叔阿姨這樣想念他,我真的很想去見見他們,但我知道這不行。所以只能用文字來訴説我的感激。”
小陳説,是捐獻人的肝臟,救了他的命。“我當時被診斷出來,是肝病晚期,必須換肝,在醫院等肝源差不多等了半年,直到2014年9月,醫生告訴我有好心人捐獻了肝臟,剛好和我匹配。”
小陳是家裏的獨生子,亦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回想起那段等待肝源的日子,小陳用了“煉獄”這個詞來形容。
“肝移植手術後25天,我康復出院了,我循序漸進地運動,術後3個月,身上漸漸有了力氣。術後9個月,還可以踢球了。到了2015年的時候,我可以説回歸到了正常的生活、工作。”小陳還興奮地告訴錢報記者,2016年他還參加並跑完了杭馬的半馬賽程。
“我現在是浙江省紅十字會的志願者,有宣傳活動時會去幫忙,還在手術後,簽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願書,別的不行,我的眼角膜肯定能幫助到別人。”小陳説,這場大病後,人生觀、世界觀和人生規劃都變了,“而這些都得益於那個捐贈器官的人。”
那條捐贈家庭問候自己的信息,小陳也發給了自己的家人,“我家裏人都有很多感慨,感覺又回到了2014年,我還記得我大病初愈後,我爺爺奶奶高興地在老家還特意請了人唱了3天的戲給鄉親看。”
“我現在生活得很好,叔叔阿姨,真的謝謝你們。”小陳在電話挂斷之前,也讓我們再次將感謝説給他還未見過面,也不知道是誰的再生父母聽。
叔叔,阿姨,你們聽見了嗎?
通訊員 王蕊 記者 金潔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