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畫浙江”開融合新篇-瞭望周刊社

“詩畫浙江”開融合新篇

2025-11-25 16:03:51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7期

  

➤浙江文旅融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將“萬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文化基因深度激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馮源

  

  “雲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態”,412年前徐霞客從浙江寧海啟程,以天台山為始寫下萬里游記,恰如浙江文旅融合的生動隱喻——以山水為紙、文脈為墨,書寫“詩畫浙江”的融合新篇。

  作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與民營經濟大省,浙江坐擁800余處地貌景觀、200余處水域景觀、245家4A級以上景區的自然資源,更承載“萬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的人文積澱,兼具資源富集與市場先發雙重優勢。

  近年來,浙江以“文化為魂、創新為翼、市場為驅”推進文旅深度融合,從資源到産品、從産業到生態,探索出政策引領、文化賦能、創新驅動、市場主導的融合路徑,鑄就文旅高質量發展的“浙江樣板”。

  文化基因釋放融合動能

  10月17日,“良渚承文脈,設計向未來”主題文創市集在良渚5000+藝創園開場。兩款取材自良渚玉器的“轉良運”冰箱貼成為爆款。活動在第三屆“良渚論壇”期間舉辦,匯集200余家國內外文創機構,4天吸引6萬人次游客。“一件好的文創,不僅能托起文明的重量,更是一種文化的‘打開方式’。”杭州良渚遺址管理區文化産業局副局長陳瀟涵説。

  文化基因是文旅融合的“根與魂”。浙江文旅融合的核心競爭力,在於將“萬年上山、五千年良渚、千年宋韻、百年紅船”文化基因深度激活。為此,浙江構建了“解碼—激活—融合”的全鏈條路徑,先通過學術梳理挖掘文化內核,再以創新轉化讓文化“活起來”。

  2020年啟動的文化基因解碼工程,為浙江文旅融合奠定了學術根基。這項工程組織考古、歷史、民俗等領域專家,對全省3萬餘個文化元素進行系統調查登記,涵蓋史前文明、歷史文化、紅色資源、非遺技藝等類別,建立起“文化基因數據庫”。

  更關鍵的是“價值挖掘”——對每個文化元素提出“三問”:歷史淵源是什麼?核心符號是什麼?當代價值是什麼?以良渚文化為例,解碼不僅確認了玉琮、神人獸面紋等物質符號,更提煉出“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以玉示禮”的禮制文化,為後續文創開發提供了學術真實性支撐,讓600多款良渚文創産品既好看又“有根”。

  2024年啟動的文化基因激活工程,讓沉睡的文化資源變為可感知的旅游場景。工程目標到2026年培育10個以上現象級省域文化標識、100個以上標誌性項目。

  良渚文化與陽明文化正是其中的典範。激活良渚文化,讓游客親手觸摸5000年文明;而激活陽明文化,則讓古老哲學照進現實。

  2020年,紹興古城西北部的王陽明故居遺址獲得考古確認,2022年11月,重修後的陽明故居、紀念館與陽明廣場正式開放。如今,游客走進碧霞池,能聆聽“天泉證道”的哲學故事;拿到印有“致良知”字樣的書簽,掃碼即可收聽《傳習錄》解讀。

  非遺的活化利用則讓傳統文化以更貼近生活的方式融入旅游體驗。浙江實施“四個一百”工程,即建設100個非遺景區、100個展示館、100個街區、100個民宿,推動非遺從“博物館展品”變為“可參與的體驗”。

  從良渚玉琮到陽明心學,從龍泉瓷藝到紹興釀黃,這種以文化基因激活為核心的融合路徑,讓浙江文旅産品有“顏值”更有“內涵”。

游客在浙江省杭州市塘棲古鎮的廣濟橋觀賞運河夜景(2025 年 10 月 2 日攝) 徐昱攝 / 本刊

  由點及面構建融合格局

  浙江以“點上項目築基、線上産業串聯、面上智慧賦能、區域協同拓界”為邏輯主線,整合分散的文旅資源,為文旅深度融合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

  重大項目是文旅融合的“增長極”。浙江推進文化和旅游投資“雙百”計劃,2023~2027年將滾動實施數百個在建項目、數百個謀劃項目,累計投資逾1.2萬億元。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文旅項目已完成投資2517億元,年度目標達成率83.9%。

  這些項目中,既有良渚、河姆渡等4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25家省級考古遺址公園,也有紹興陸游故里這樣的文化地標。該項目涵蓋陸游紀念館、故居及游客中心,結合“南宋詩詞”IP開發沉浸式游覽線路,讓游客在“紅酥手、黃縢酒”的意境中感受文化魅力。通過這些重大項目,浙江築牢了融合發展的“點上支撐”。

  在單點突破的基礎上,浙江通過産業帶建設,將散落的文旅資源編織成網,形成“線面結合”的融合格局。

  詩路文化帶串聯起歷史與山水的核心脈絡。浙江整合浙東唐詩之路、大運河詩路、錢塘江詩路、甌江山水詩路沿線200多個古鎮、300多處文保單位,推出“跟着唐詩游浙江”“運河尋夢”等精品線路。其中錢塘江詩路串聯西湖、富春江、千島湖,打造“現代版富春山居圖”旅游帶,年接待游客超1.2億人次,讓“詩畫江南”從文學意象變為可體驗的旅游産品。

  特色主題旅游帶滿足多元需求。以嘉興南湖紅船、浙西南革命根據地為核心的紅色文化旅游帶,實施100項革命文物保護項目,打造20個經典景區、10條主題線路,“萬名講解員講百年黨史”活動年服務游客超500萬人次;以舟山群島、溫州洞頭為代表的藍色海洋旅游帶,以麗水畬鄉、衢州錢江源為特色的綠色生態旅游帶,形成“紅色鑄魂、藍色拓界、綠色賦能”的多元主題矩陣。

  區域協同産業帶提升産業能級。之江文化産業帶沿錢塘江下游布局文創園區、演藝場館、數字文旅項目,集聚1.2萬家文化企業,年産值超5000億元,成為文旅産業融合的“黃金走廊”。通過這些産業帶,浙江實現了“點的突破”向“線的聯動”躍升,構建起全域覆蓋的融合網絡。

  為破解資源分散、體驗割裂難題,浙江運用數字技術構建“智慧+文旅”服務體系,提升融合效率與體驗感。今年6月底,依託通義千問、DeepSeek等基礎大模型,基於浙江文旅高質量數據庫,“嗨游”平台正式上線,集成線下創新成果,形成全鏈路智慧服務體系。

  通過“嗨游”平台沉澱的游客行為數據,浙江能動態分析消費偏好與文化需求,優化産品供給。例如,數據顯示入境游客對“非遺體驗”興趣濃厚,浙江隨即推出“非遺文化之旅”英文線路。今年1~9月全省接待入境過夜游客同比增長26.8%,國際旅游收入同比增長31.9%。數字技術的應用,讓文旅融合從“物理整合”走向“智能協同”,提升了資源配置效率與游客體驗滿意度。

  浙江立足長三角一體化戰略,推動文旅融合從“省內閉環”走向“區域協同”:聯合滬蘇皖建立長三角文化和旅游聯盟,推出一體化協同標準,共享文旅融合創新經驗;共建江南水鄉古鎮文化旅游圈、杭黃世界級旅游廊道等重大項目,實現資源共享、客源共推、品牌共創。浙江與兄弟省市攜手推廣長三角整體形象,共創世界級文化旅游目的地,讓“浙江經驗”在更大範圍釋放價值。

  跨界融合重構消費新場景

  面對游客需求從觀光打卡向深度體驗升級的趨勢,浙江以“文旅+”為核心路徑,通過體育賽事、IP融合、夜間經濟、多産業跨界等創新業態,構建起“體驗為王、文化為魂、創新為翼”的融合發展新格局。

  在浙江台州臨海,被跑友戲稱為“揍你一頓”的“柴古唐斯”越野賽,正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引擎。本屆賽事吸引6000名國內外選手參賽。賽事設計巧妙融入在地文化,路線串聯始建於東晉、經戚繼光整修的“江南長城”即台州府城墻、東湖園林、括蒼山等文化地標,補給站提供海苔餅、麥蝦面等非遺美食,賽後選手憑號碼布可免費參觀戚家軍紀念館。

  臨海市文化和廣電旅游體育局副局長汪貴&&,參賽者中近半數轉化為深度游客。這種“體育賽事+文化體驗”的模式,讓競技激情與文化感知相互賦能,實現了單次賽事向持續消費的轉化。

  如何讓2000多座古城古鎮中的台州府城脫穎而出?答案藏在“劍氣長城”的光影裏。今年國慶期間,台州府城景區引入浙江省網絡作協副主席烽火戲諸侯(陳政華)代表作《劍來》的IP。此舉並非簡單復刻小説場景,而是通過AR技術打造虛實共生的沉浸體驗。

  在台州府城文化旅游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健看來:“年輕游客追求情緒價值,網絡文學擁有龐大年輕讀者群,二者雙向賦能才能打破‘千城一面’。”

  當夜幕降臨,杭州西湖湖濱步行街的“西子廊橋”變身“流動舞&”。自去年10月起,這裡定期上演“盲盒音樂會”,交響樂、越劇、崑曲等演出輪番登場,更巧妙地融入文化解讀:演奏《梁祝》時,大屏幕同步展示西湖“萬松書院”的歷史照片;崑曲《牡丹亭》選段則搭配“柳浪聞鶯”景點的四季變遷影像。這種“藝術表演+文化解説”的模式,讓游客從“看熱鬧”變為“品文化”,平均觀看時長從15分鐘延長至40分鐘,帶動周邊商圈夜間消費額顯著增長。

  浙江正加速布局夜間經濟,目前已建成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15個,讓“月光經濟”成為文旅融合的新增長點。

  浙江的業態創新更向工業、農業、教育等領域延伸。在“文旅+工業”領域,游客參觀吉利汽車工廠,見證智能生産線的科技魅力。在“文旅+農業”領域,稻田藝術讓農田變身“大地畫布”,柑橘採摘讓游客在田間地頭感受農耕文化。而“文旅+教育”的典範,則是紹興黃酒小鎮的“黃酒研學游”——游客可探訪百年酒坊,學習古法釀酒技藝,品鑒不同年份黃酒的風味差異,年接待研學團隊超10萬人次。這些跨界融合不僅拓展了旅游的邊界,更讓工業遺存、田園風光、非遺技藝成為文旅消費的新載體,一業興、多業旺。

  從體育賽事點燃古城活力,到IP創新吸引年輕群體,從夜間經濟延長消費鏈條,到多産業融合拓展邊界,浙江以“文旅+”的想象力,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産品優勢,將資源稟賦轉化為産業動能。這種“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實踐,不僅重構了旅游消費場景,更讓游客在體驗中感受“詩畫浙江”的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