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持續進階-瞭望周刊社

文旅融合持續進階

2025-11-25 16:03:29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7期

  

河北省唐山市豐南區河頭老街景區進行實景演出(2025 年 10 月 6 日攝)  李秀清攝

➤政府通過構建規則框架提供穩定預期,市場依託需求與資本激活資源效能,推動融合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躍遷

➤頂層設計把握戰略方向,基層創新激活在地價值並對頂層設計形成反饋、推動優化,推動文旅融合向深發展

➤以資源為根基、以創新為引擎,打破要素壁壘,構建共生共融的生態系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程程 岳棟

  

  文旅融合是文化和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對於拉動經濟增長、增強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提升旅游發展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當前,文旅融合正進入以高質量發展為核心任務的新階段,從資源簡單疊加到業態深度融合,從單一景區打造到全域生態構建,融合的內涵與外延持續拓展。實踐表明,各地文旅融合已走出一條有效市場與有為政府緊密結合、頂層設計與基層創新緊密結合、資源驅動與創新驅動緊密結合的發展道路,圍繞“機制基礎—實踐路徑—動力引擎”的閉環邏輯,持續進階。

  有為政府與有效市場雙輪驅動

  夜幕下的大雁塔前,觀看水舞燈光秀的游客們仰頭驚嘆:“這也太美了!”不遠處大唐不夜城的燈籠映紅街道,糖畫攤主老李邊忙活邊笑:“周末就沒停過。”這是陜西西安聯手企業盤活千年文脈的火熱圖景。

  文旅融合的深化,本質上是“有形之手”與“無形之手”的同頻共振。政府通過構建規則框架提供穩定預期,市場依託需求與資本激活資源效能,推動融合從物理疊加向化學融合躍遷。

  制度融合築牢“有形”保障。文旅融合需要跨部門整合與跨區域協調,政府通過政策法規完善、標準體系構建、跨域協同創新三維發力,提供穩定規則與高效治理支撐。

  “十四五”期間,政策法規持續完善,形成覆蓋全面的融合標準框架。國家層面以“系統性政策+精細化標準”引導轉型,如《國內旅游提升計劃(2023—2025年)》圍繞加強國內旅游宣傳推廣、豐富優質旅游供給、改善旅游消費體驗、提升公共服務效能等9個方面,提出30項主要任務;新版《旅游景區質量等級劃分》提出游覽服務、文旅融合、旅游安全、智慧旅游、綠色發展等方面的要求;《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指南》規範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的技術要求與管理框架。

  地方層面聚焦政策落地“最後一公里”。浙江&&《文旅深度融合工程實施方案(2023-2027年)》,配套“微改造、精提升”“文化基因激活工程”等專項行動;四川將文旅産業鏈納入“建圈強鏈”重點産業鏈,加快&&支持文旅深度融合發展、做大做強文化旅游業的一攬子政策措施。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宋瑞看來,這種“國家定方向+地方定路徑”的體系,兼顧戰略統一與實踐靈活。

  針對跨區域治理矛盾,政府通過統一規則、聯動治理破解難題。2024年初,閩贛聯合建立旅游投訴處理跨區域協作機制,統一標準、共享資源、聯合處置,至今年初已處理投訴5521件,挽回損失417.42萬元。

  更深層突破在於常態化協同替代臨時合作。近日,滬蘇浙皖三省一市在杭州簽署《長三角智慧文旅公共服務平台融合共建備忘錄》,以數據共享、技術整合為突破口,推動區域文旅服務一體化升級。成渝文旅一卡通整合川渝兩地60余家景區,門票總權益價值超10000元,持卡游客在1年內可免景區門票游覽。制度型開放打破區域壁壘,為資源要素流動掃清障礙。

  市場激活釋放“無形”動能。市場是文旅融合的核心驅動力。需求側的結構性升級牽引供給創新,資本驅動的産業融合重構價值鏈,二者共同推動文旅資源向高附加值、高體驗感領域流動,形成供需互促、産業共生的良性循環。

  消費者需求的迭代升級正在重塑文旅産業邏輯。宋瑞&&,當前文旅消費已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從“看風景”轉向“品文化”,從“被動接收”轉向“主動參與”。這種變化具體表現為兩大趨勢:

  一是文化IP激活在地資源。現象級內容成為文旅引流的“超級入口”。如爆款游戲《黑神話:悟空》因大量使用山西古建築元素,帶動2024年山西相關景區客流量顯著增長,當地文旅部門順勢推出“跟着悟空游山西”主題線路,將虛擬IP轉化為實體消費;河南衛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走紅後,“唐宮夜宴”“洛神水賦”等IP衍生出沉浸式演藝或展覽,河南博物院參觀火爆。

  二是場景消費牽引跨域流動。演唱會、音樂節等“情緒消費”成為文旅融合新場景。2024年周傑倫“嘉年華”演唱會在海口舉辦期間,帶動當地酒店預訂量和餐飲消費顯著增長,實現“一場演出激活一座城”;成都草莓音樂節吸引跨城觀眾佔比超過50%,衍生出“音樂節+熊貓基地+寬窄巷子”的組合線路,游客平均停留時間明顯增加。宋瑞認為,這種“文化活動—旅游消費—城市品牌”的傳導鏈條,凸顯了需求側對産業的拉動作用。

  資本的深度介入正在打破文旅産業的“邊界限制”。橫向跨界融合呈現“文旅+”與“+文旅”雙向滲透,“文旅+農業”催生田園綜合體,“文旅+體育”推動賽事旅游,“文旅+康養”形成特色産品……

  縱向産業鏈延伸實現價值倍增。頭部企業通過IP運營延伸産業鏈,如故宮文創從紀念品銷售升級為“IP授權+內容生産”,營收持續實現突破;敦煌研究院“數字供養人”、“古樂重聲”音樂會等數字文創産品吸引數千萬用戶關注。據統計,2024年全國博物館文創銷售收入達34.28億元,同比增長63.7%。

  市場驅動使文旅産業邊界加速消融,多元共生生態逐步形成。2024年文化産業實現營業收入19.14萬億元,比2020年增長37.7%;規上文化企業7.8萬家,比2020年增加1.3萬家。

  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上下聯動

  在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隋唐大運河遺址為游客帶來黃河文明沉浸式體驗,一場美輪美奐的《尋跡洛神賦》全息演藝更是圈粉無數。在陜西延安,滾燙的紅色基因與壯美的壺口瀑布被打包成“黃河壺口+革命舊址”研學游,沿線村子民宿經濟火速升溫。這些亮眼成績單背後,是《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規劃》確定文旅融合賦能流域發展基調,更是沿黃九省(區)聯手建立規劃共繪、資源共享、市場共建機制。

  頂層設計是文旅融合的“導航系統”,各地通過政策體系化構建、法規動態化適配,為融合發展提供制度保障與行動指南。

  國家層面以“五年規劃”為統領,明確融合發展的戰略定位。“十四五”期間,《“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首次將“推進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列為獨立章節,明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核心路徑,劃定國家文化公園、非遺傳承體驗設施、數字文化産業新業態等重點領域,提出文化、旅游及相關産業增加值佔GDP比重不斷提高的量化目標。各地“十四五”文旅規劃也普遍將融合指標納入考核體系,形成全國一盤棋的推進格局。

  《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五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將“文旅深度融合”列為高質量發展重點任務,提出“以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核心方向。面向“十五五”,宋瑞建議,系統謀劃“十四五”成效總結與“十五五”任務部署,加快&&“‘十五五’時期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規劃”。

  從法治建設看,受訪專家認為,當前文旅領域法規體系已覆蓋“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但部分條款存在“碎片化”“滯後性”問題。例如,文物保護法與旅游法在“文物活化利用”條款上存在銜接空白,部分博物館“景區化”改造可能面臨政策障礙。為此,他們建議加快修訂相關法規,明確文物活化的邊界條件與激勵措施,為基層實踐提供法治保障。

  基層實踐是文旅融合的重要載體和創新引擎。各地通過文化轉譯、技術賦能、資源活化,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可感知、可體驗的文旅産品,讓融合發展“接地氣、有生氣”。

  通過對傳統文化資源的當代化解讀,構建沉浸式敘事場域,是基層創新的核心路徑。類似實踐在各地涌現:蘇州平江路歷史街區將評彈藝術融入“夜游”場景,游客紛紛駐足傾聽用吳儂軟語演繹的《白蛇傳》選段,顯著拉動夜間消費;福建泉州蟳埔村通過“簪花圍體驗+海洋文化講解”,讓傳統漁村成為網紅打卡地,帶動村民人均收入增長和周邊民宿預訂量上升。

  以數字化手段重構旅游服務系統,是基層創新的“技術引擎”。河北唐山河頭老街構建“一中心、四平台”智慧架構,大數據中心實時監測客流密度、設備運行狀態,瞬時客流超預警人數時自動啟動分流預案;通過智能服務平台,游客掃碼即可獲取AR導覽、非遺預約、投訴一鍵響應等服務,縮短平均等待時長;營銷推廣則通過抖音、小紅書等渠道發布“劇情化短視頻”,實現“為一個景區,赴一座城”的引流效應。

  基層實踐與頂層設計的動態適配,離不開“反饋—優化”的橋梁作用。基層創新在落地中暴露的痛點,為政策修訂提供現實依據。如良渚古城等遺址曾因遺址保護與游客體驗的平衡難題,推動國家文物局修訂《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管理辦法》;而基層探索的成功經驗,則通過“典型引路”上升為國家標準,福建武夷山等景區的智慧管理平台建設,被納入《旅游景區智慧化建設指南》。

  在受訪專家看來,頂層設計把握戰略方向,基層創新激活在地價值並對頂層設計形成反饋、推動優化,這種閉環機制實現“宏觀政策落地生根、微觀實踐開花結果”的協同效應,推動文旅融合向深發展。

  資源驅動與創新驅動動力協同

  山西平遙古城玩出新花樣。AR技術打造“時光機”,游客沉浸式玩轉晉商票號、鏢局;AI監測系統實現24小時建築狀態預警,延長古城核心區建築修復周期;周邊村民則通過“游在古城,住在古村”的旅游模式,實現增收致富,形成了資源活化、創新賦能、利益共享的文旅融合生態圈。

  文旅融合的深化,以資源為根基、以創新為引擎,打破要素壁壘,構建共生共融的生態系統。

  資源是文旅融合的“根與魂”。各地通過靜態資源動態化、傳統文化當代化、稀缺資源永續化,將分散的文化遺産、非遺技藝等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旅游産品,實現保護與開發的價值共贏。

  傳統文旅資源開發多停留在“隔着玻璃看”的展示階段,而資源驅動的核心在於活化轉譯。“‘文物游’‘博物館游’的興起,標誌着資源融合從單一展示向沉浸體驗升級。”北京京和文旅發展研究院院長范周説。2024年全國博物館接待觀眾14.9億人次,舉辦陳列展覽4.3萬個、教育活動51.1萬場。故宮“數字文物庫”上線100多萬件文物,游客可通過AR技術“拆解”文物結構,讓靜態文物變為“會説話的歷史”。

  傳統文化當代化的關鍵是“轉譯”——用當代語言講傳統故事,以年輕視角激活文化基因。福建莆田利用數據庫、3D建模、VR/AR、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對媽祖文化進行採集、存儲、展示和傳播,在中華媽祖數字館中,通過數字魔方、光影藝術、互動投影等技術,重現千年祭典和海上絲路場景,增強沉浸式體驗,讓千年信仰煥發新活力。

  數字技術為資源保護與展示提供新範式。敦煌研究院完成300個洞窟數字化採集,200個洞窟的數據處理,212個洞窟空間結構、45身彩塑、16大遺址三維重建,50000余張歷史檔案底片數字化,構建500TB“數字敦煌”資源庫,實現文化遺産“數字永生”。

  創新是破解融合深層梗阻的關鍵鑰匙。當前,數字技術正在重塑文旅産業。體驗端,黃山“智慧大腦”縮短高峰期游客等待時間;管理端,採用智能監測的文物險情響應速度從72小時縮短至4小時;保護端,雲岡石窟已實現80%的洞窟全數字化保全,採集精度突破至0.03毫米。

  機制創新則通過制度設計協調政府、企業、居民、游客利益,實現多元價值平衡。剛性約束劃底線,杭州良渚古城遺址公園日接待量不超3000人次,確保遺址完整性;柔性激勵促參與,國有景區“三權分置”改革通過所有權、管理權、經營權分離,有效吸引社會資本參與景區運營,提升投資效率,創造就業崗位;共建共享聚合力,雲南元陽梯田“村民入股+分紅”模式,帶動人均收入增長。

  既深挖文化底蘊,又激活産業動能,文旅融合從資源疊加向價值共生躍升。2024年,全國規模以上文化及相關産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141510億元,同比增長6.0%;國內居民出游56.2億人次,同比增長14.8%。

  面向“十五五”,文旅融合需強化政策牽引、深化跨域協作、培育國際主體、完善資源機制,在保護優先前提下推動文化資源活化,提升産品文化品位與精神價值,在更大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持續推進。這既是文旅業轉型升級的內在要求,更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支撐,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文旅融合的持久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