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文昌的啟示-瞭望周刊社

谷文昌的啟示

2025-11-17 11:25:06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正是有這種一心為民的純粹,才做出了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捫心自問,在基層工作時能不能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哪怕冒着風險也善於擔當作為,這是學習谷文昌必須回答的問題。”

➤谷文昌經歷八次大規模植樹失敗,但仍百折不撓,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彰顯了共産黨人戰天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爭精神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良

  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以“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的革命精神,帶領幹部群眾在當地沿海沙灘遍植木麻黃,築起“綠色長城”,創造了福建漳州海島縣——東山“荒島變綠洲”的人間奇蹟。

  在東山工作期間,他真抓實幹、久久為功,留下22個水庫、數百個大小水利工程,至今仍在造福百姓。每年清明時分,“先祭谷公,後拜祖宗”,已成東山風俗。

  多年來,記者持續採訪報道福建省漳州市東山縣原縣委書記谷文昌事跡,多次和他的子女、身邊工作人員、基層幹部群眾以及專家學者等交流,每一次採訪都是一次精神洗禮,令人更加深刻地理解這一典型跨越時空的重大意義。

  今年10月,谷文昌誕辰110周年,記者再次來到東山島,探尋谷文昌對於當下的啟示。

  “東山島換了人間”

  秋日的東山島,天藍海碧沙白,海面帆船點點。夕陽西下,網紅打卡點南門海堤,燈火逐漸璀璨,海鮮排檔、特色小店煙火氣十足,新上岸的漁獲引來眾多顧客,海風輕拂,乘涼、漫步的游人多了起來。

  今年國慶中秋長假,東山接待全國各地游客87.9萬人次,同比增長13.5%,旅游總收入11.9億元,同比增長12.9%。

  “東山島換了人間!”走在東山,總能聽到幹部群眾自豪地提起數十年來海島的滄桑巨變。

  東山與台灣一水之隔,是全國第六大、福建第二大海島縣。新中國成立前的千百年間,東山飽受風沙肆虐之苦,一年有大半時間刮6級以上大風。舊時民謠説:“春夏苦旱災,秋冬風沙害,一年四季裏,季季都有災。”

  據史料記載,新中國成立前的近百年裏,風沙淹沒了東山13座村莊、1000多座房屋、3萬多畝農田。新中國成立初期,全島森林覆蓋率僅有0.12%,東南沿海綿亙30多公里的3.5萬多畝沙灘寸草不生,狂風一起,沙塵滾滾,遮天蔽日。

  現如今,作為國家級生態縣、全國十大美麗海島之一的東山享有“東海綠洲”美譽,全島綠化率超過94%,全年空氣優良率99.5%。

  “東山是在荒漠中建起的城市,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以谷文昌為代表的共産黨人帶領人民群眾篳路藍縷幹出來的。”中共中央黨校特約研究員、漳州市人大常委會原主任吳玉輝説。

  行走東山,不時會與老書記谷文昌“相遇”:他帶領幹部群眾在東山海岸線上遍植的木麻黃已茁壯成林,延綿上百公里,形成防風抗沙的“綠色長城”;興建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紅旗水庫、南門海堤、大澳漁港、人民會堂等,至今仍在造福東山百姓;昔日“乞丐村”村民、“兵災家屬”家庭過上了幸福富足的生活,“一項德政、十萬民心”的善舉至今被群眾感念、傳頌。

  探尋谷公

  每年清明,許多東山百姓會自發來到谷文昌墓前,祭奠這位為東山、為老百姓謀福祉的共産黨人。

  東山山口村赤山林場一處山坡上,谷文昌的墓碑朝向大海,簡樸肅穆。周圍是鬱鬱蔥蔥的木麻黃,墓前有一四方鼎造型的花崗岩香爐,爐上題有“谷公——人民敬仰”六個字,那是當地百姓一筆筆用心鑿上去的。墓右側約六七米處,谷文昌1959年親手栽種的兩棵木麻黃已有近20米高,形如傘蓋,生機盎然。

  赤山林場是谷文昌在東山任縣委書記期間,帶領幹部群眾在沿海風口建起的綠色屏障。山口村老人陳進順告訴記者,從上世紀80年代起,每年清明自己的母親何賽玉都會帶着一家人來祭拜谷文昌。母親去世後,這一傳統仍然延續。70多年前,因風沙不時淹沒村莊,山口是遠近聞名的“乞丐村”,全村900多人,有600多人外出乞討,何賽玉的家人就死在逃荒路上。“東山人今天過上好日子,永遠銘記谷文昌。”陳進順説。

  歷朝歷代束手無策的風沙,為什麼能在谷文昌為代表的共産黨人領導下治服?答案或許就在谷文昌筆記本扉頁上的兩句話裏:“不帶私心搞革命,一心一意為人民”。這是他踐行一生的信念。

  “谷文昌帶頭造林戰風沙、修堤建水庫,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的問題,落腳點都是讓老百姓過上好日子。”漳州市委書記王進足説,正是有這種一心為民的純粹,才做出了經得起歷史檢驗的政績。

  谷文昌出生於貧苦農家,當過長工、石匠,在黨的培養下成長起來,對黨無限忠誠,對人民群眾有着深厚感情。1949年,他響應黨“打過長江去”的號召,義無反顧從老家河南林縣來到福建,看到東山百姓飽受風沙之苦,他立下誓言:“不救民於苦難,共産黨人來幹啥!”;“文革”期間,他從省林業廳副廳長崗位下放到三明市寧化縣當社員,逆境中依然滿懷熱情地和群眾一起勞動,年過五旬還堅持在工地一線扛石頭,建水利設施,給當地帶來“谷滿倉”;在臨終之際還叮囑東山幹部“一定要抓好沿海木麻黃更新換代”。

  “谷書記不僅有為民辦事的情懷,更有辦成事的智慧和辦法。”谷文昌身邊工作人員何坤祿告訴記者。為研究風沙軌跡,谷文昌帶隊走遍了全縣400多座山頭、3萬多畝沙灘,逐一勘察測量,詳細記錄一個個風口、一座座沙丘的位置,準確繪製沙丘位置圖。他下鄉調研隨身帶着鋤頭、手電筒、雨衣、水壺,在村裏經常住上好幾天,白天參加勞動,晚上向村民請教,召開座談會,特別注重聽取老農民、老工匠的意見。

  從1954年到1957年,谷文昌組織了8次大規模群眾性治沙造林,但屢治屢敗。1958年春,東山幹部群眾剛栽種20多萬株木麻黃,就遭遇倒春寒,僅有9株成活。在一次次失敗中汲取教訓,逐漸摸索經驗,谷文昌成立造林試驗小組,每十天種一次木麻黃,定時觀測氣溫、濕度、風向等對新苗的影響,總結出木麻黃種植六大技術要點:大坑深栽、帶土栽種、晴天挖窟、雨天造林、保護管理、防治蟲害,並製作成小冊子,分發到各生産隊。

  到20世紀60年代初,谷文昌帶領全縣人民營造3萬多畝防風固沙林、6萬多畝水土保持林,210條林帶,讓412座山頭全部披上綠色外衣。荒島變綠洲,東山人世代遙不可及的夢想,在共産黨人領導下實現了。

  在東山,谷文昌“一項德政,十萬民心”的故事,至今仍為幹部群眾津津樂道。東山縣解放前夕,國民黨殘餘部隊從島上擄走4792名青壯年去台灣。這些青壯年的家人因此背上“敵偽家屬”身份。對於這一群體的身份認定極為敏感。谷文昌不計個人得失,深入調查後以實事求是的態度向縣工委建議並最終決定將“敵偽家屬”改為“兵災家屬”,還對其中的困難戶予以救濟。

  兩字之差,天壤之別。這些家屬帶着感恩之心,滿腔熱情跟黨走,建設新家園。1953年7月,國民黨部隊1萬多人突襲東山,東山守島部隊不過千人,兵力懸殊,但軍民眾志成城,最終取得保衛戰勝利。不少家屬説:“國民黨抓走我們的親人,共産黨把我們當成親人養。哪怕做鬼,我也為共産黨守島!”

  谷文昌紀念館“90後”講解員朱佳李就出生於“兵災家庭”,當年其外曾祖父被國民黨抓去。“從小就聽家裏人講述谷爺爺的故事,長大後,更加理解他的為民情懷和擔當作為,要讓更多人知道他的故事,把共産黨人的這種精神傳承下去。”如今,朱佳李平均每週講述10多場,“對比當時的老照片,看看如今美麗富饒的新東山,參觀者無不動容、震撼。”

  2024年,東山地區生産總值突破300億元,人均地區生産總值13.57萬元,城鄉居民人均年收入4.25萬元,昔日的“乞丐村”、“兵災家屬”聚集的“寡婦村”發展文旅、漁業等,街道整潔、房屋規劃整齊,沿街店面辦起了漁家樂、海鮮大排檔,村民經營的海景民宿生意紅火,幾乎戶戶住上小洋樓。

  人間正道

  谷文昌紀念館館長張冬玲告訴記者,去年10月以來,到館參觀學習的訪客量達23.6萬人次,同比增長69%。每年寒暑假以及勞動節、國慶節等假期,都有不少家長帶着孩子來瞻仰學習,從東山島的滄桑巨變中感受榜樣力量,立志為國為民做更多事。

  東山縣谷文昌精神研究會會長黃石麟告訴記者,曾在紀念館偶遇一位外省縣委書記利用休假自費坐動車到廈門,再轉車來到東山瞻仰谷文昌。

  今年4月19日,谷文昌紀念園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肯尼亞聯合民主同盟總書記奧馬爾率領的高級幹部考察團,向谷文昌同志雕像獻上花圈並深深鞠躬表達敬意。“他不僅為中國人民所傳頌,也值得像我們這樣的非洲政黨、外國政黨學習、景仰。”奧馬爾説。

  “谷文昌的精神跨越時空,至今仍有重要啟示意義。”福建省委黨校教授李烈滿告訴記者,谷文昌在東山擔任縣委書記9年,能做善成,也歷經考驗,始終不改一位優秀共産黨員的政治本色。直到改革開放後回到漳州,他在病床上仍想著“不要花國家的錢”。“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需要更多谷文昌這樣的好幹部。”李烈滿説。

  ——始終保持共産黨人清廉本色,這是谷文昌鮮明的品格。“從谷文昌身上,我們看到一個共産黨人信仰的力量、忠誠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吳玉輝説。

  谷文昌清白持家、簡樸本分、為民奉獻的家風至今為幹部群眾傳頌。記者曾就“谷文昌的家風”和谷文昌的多位子女、身邊工作人員有過交流。谷文昌身邊工作人員朱財茂回憶説,谷文昌一家一輩子清貧、樸素,沒置辦過什麼值錢傢具,在東山工作時,一家的飯桌就是宿舍外露天的石桌,一遇下雨,家人只能端着碗在屋檐下吃飯。他從未利用個人權力為家人謀利益,去世時存款僅700元。

  東山縣委同志告訴記者,多年來,谷文昌的子女沒有跟組織上提過任何要求,沒有打着谷文昌的旗號謀利,當地多次邀請他的子女回東山走走看看,他們都婉拒了,每年清明節來給谷文昌掃墓,都是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從來沒讓地方提供方便。

  “小時候一週見不到父親幾次,長大以後在工作和個人待遇上也沒‘沾到光’。”谷文昌的大女兒谷哲慧坦言曾對父親有怨言,後來就慢慢理解父親了,他是一個公而忘私的人,一個把自己的一切獻給人民群眾的人。“看到東山發生的翻天覆地變化,看到人民群眾這麼愛戴他,我們感到很驕傲,會讓好家風一直傳承下去。”

  ——谷文昌為官一任、造福一方,回答了“中國共産黨是什麼,要幹什麼”這一根本問題。

  谷文昌在任時不追求轟轟烈烈的“顯績”,而是默默無聞地奉獻,帶領當地幹部群眾通過十幾年的努力,在沿海建成了一道惠及子孫後代的防護林,在老百姓心中樹起了一座不朽的豐碑。

  記者實地走訪多個谷文昌帶領幹部群眾在東山建設的工程項目看到,通過數十年的接續推進、持續提升,當時大批建設成果仍在造福東山人民。新中國成立之初,東山島淡水資源極度缺乏,“三天沒雨火燒鋪”。谷文昌組織新建了20多座水庫,其中位於西埔鎮的紅旗水庫最大,自1961年建成至今,一直是東山全縣居民的主要水源地。

  “在谷文昌身上,集中體現了我們黨深入基層,密切&&群眾,注重調查研究,實事求是等優良作風,不論在什麼時期,面對什麼形勢,黨員幹部都要把這些‘傳家寶’傳承、發揚好,才能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李烈滿説。

  記者和在福建谷文昌幹部學院學習的多位黨政幹部學員交流,他們不約而同地提到“兵災家屬”問題,“捫心自問,在基層工作時能不能做到‘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哪怕冒着風險也要擔當作為,這是學習谷文昌必須回答的問題。”

  ——谷文昌百折不撓、善於鬥爭,為“共産黨人如何面對困難、面對鬥爭”作出了表率。谷文昌經歷8次大規模植樹失敗,仍百折不撓,立下誓言“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彰顯了共産黨人戰天鬥地、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鬥爭精神,這是領導幹部幹事創業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重要品質。“谷文昌種植木麻黃,焦裕祿種植泡桐,楊善洲種植華山松,都充分體現了共産黨人面對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條件,不向困難低頭、敢於鬥爭、善於鬥爭的精神。”東山縣委書記何靄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