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向海圖強
➤一港變遷,濃縮一城發展。隨着退港還海的實施,日照港延續了幾十年的發展故事正被改寫。大港啟新章,小城換新顏,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中,日照港城奏響了奮進新時代的雄壯序曲
➤讓自然山海鬧騰起來的同時,日照還在努力打一張更大的牌,即“文化山海”,這座城市借助文旅融合的東風,正不遺餘力地讓日照的不為人所知變得可感可知
➤從地裏、海裏“種”出一個個産業,農耕文明的厚重堅實、海洋精神的無畏探索,催生出跨越山海的時代弄潮,延續着這片土地的生機勃勃
文 | 郭奔勝 楊守勇 王仁貴 陳浩傑
從耕海牧漁到向海圖強,從以海為家到靠海興家,日照的發展史,也是一部城與海、人與海共生共榮的奮鬥史。
“經山歷海”始終是驅動日照這座城市前行的不竭動力。春秋戰國時期,這裡是莒國的海疆門戶,鹽業與漁業的興盛給這裡埋下了“以海興邦”的種子;明清時期,石臼所港不僅是海防重地,也是商船雲集的南北漕運重要節點。上世紀80年代以來,日照舉全市之力建設日照港,成就了“向海要空間”的壯舉,小城大港攜手並進、向海高歌。
“經山歷海”絕非簡單的地理意象,而是日照的基因密碼。位於日照市南部的天台山,形成於太古代,迄今已有20多億年,是“世界五大太陽文化發源地”之一。在天台山的岩畫裏,先民鑿刻的太陽紋與山海輪廓重疊,將“經山歷海”的敬畏刻入文明基因——這裡的太陽祭典已延續千年,漁民出海前祭山拜海的習俗,本質上是對山海饋贈的感恩,也是對“經山歷海”生存智慧的傳承。
正是這種生存智慧,淬煉出了日照特有的氣質。從“臨沂地區”析出、升格成為地級市,身上有褪不去的“魯南色彩”;又因為地處山東半島根部的黃海之濱,擁有“海洋基因”。這種地域文化的多元融合,讓日照山包海容、不斷塑形,糅合了進取豪邁與內斂自持。
也因這種城市性格,日照看起來並不突出甚至顯示度不高:在山東,青島、煙&、威海等沿海城市,知名度和影響力都遠超日照。如果放在全國600多個城市中,日照的存在感似乎就更不強了。
但走進日照,會驚嘆於這座平凡小城的非凡出處,這裡曾是“公元前約3500年中國最早的城市”甚至“亞洲最早的城市”;也會驚嘆於這座寶藏小城的文化家底,遠古時代的東夷文化、龍山文化、太陽文化在此沉澱流轉,“勿忘在莒”的故事源遠流長;更會驚嘆於這座濱海小城的安適熱情,這裡的人們不以山海為遠,寫就一場近悅遠來的溫暖奔赴。
從歷史走來,直面當下,擘畫“十五五”及未來發展藍圖,日照的戰略是堅定的、清晰的:海洋是日照的舞&,也是未來的答案。
“強港、興産、活城”——這是日照的戰略“棋眼”。在港與城、岸與海、城與鄉、現在與未來等關係的處理中,日照正錨定生態向綠、發展向新、産業向藍、治理向暖,奮筆書寫經山歷海、向海圖強的時代新篇。

在山東港口日照港集裝箱碼頭,滿載集裝箱的船舶駛離港口(2025 年 5 月 20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海港新章
“十一”期間,2025日照新青年音樂節在海龍灣舉辦,超過5萬歌迷在鹹濕海風與熾熱音浪中,沉醉於這場跨越晝夜的音樂派對。
音樂之外,大海沙灘、日落日出,亦成為很多年輕人從全國各地奔赴日照的理由。
今年5月,海龍灣完成升級改造並正式開放,這是我國第一個“退港還海”的港口岸線修復整治工程,項目投資6.1億元,修復岸線1882米,新增優質金沙灘10公里、45.83公頃,一開放即成為廣受市民游客歡迎的打卡地。
而在修復改造前,這片金沙灘是山東港口日照港的煤炭作業區。煤炭等貨物裝卸過程中産生的粉塵,不僅影響了港口環境,也讓周邊居民苦不堪言。而且由於緊鄰濱海旅游景區,港口作業也讓城市生態旅游岸線遭受破壞,周邊居民臨港卻難以親海。
為恢復生態,日照港實施“東煤南移”“南散北集”等工程,將煤炭等大宗散貨作業功能逐步調整到距離城區10公里以外的南作業區,同時對騰空的海岸線進行修復再造,這才有昔日的煤堆場重新變回了金沙灘。
日照港因煤而生,日照市因港立市。上世紀80年代,在國家層面的推動下,在既無老港依託,又無大中城市依靠,基礎設施一窮二白的條件下,日照舉全市之力建設日照港,小城以港興市的夢想自此啟航。
為支持日照港發展,改革開放以來,日照先後制定5版城市總體規劃,始終把協調港城關係作為發展主線,3次調整港口規劃,港口岸線從9.8公里延長到了29.7公里。
也正是這份傾心支持,日照港用40多年時間,走過了很多港口百年的發展歷程,締造了諸多全球首創。日照港吞吐量2024年突破6億噸,居沿海港口全國第6位、全球第7位,成為全球重要的能源和大宗原材料中轉基地、“一帶一路”重要樞紐、新亞歐大陸橋東方橋頭堡。據日照港股份有限公司黨委副書記高健介紹,日照港鐵礦石、大豆、石油焦、木片、原木、焦炭、冶金煤7個貨種吞吐量居全國首位。
更好的日照,需要更好的港口。2019年,山東省港口集團成立,整合優化青島港、煙&港、日照港等沿海港口資源,把“國際領先的智慧綠色港”置於發展定位的首位,這為日照港和日照又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日照市委書記李在武&&,日照港是日照最核心的戰略資源、最重要的發展平台、最靚麗的城市名片,全力支持日照港建設世界一流海洋港口。
傳統碼頭成功升級為自動化碼頭,“從卸船到裝車”“從卸車到裝船”全流程自動化貫通;打造4D時空智慧堆場,全場景可視化“毫米級”定位管控,生産調度決策“毫秒級”響應……綠色、智慧的日照港,吞吐萬匯、奔流不息。
一港變遷,濃縮一城發展。隨着退港還海的實施,日照港延續了幾十年的發展故事正被改寫。大港啟新章,小城換新顏,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雙贏中,日照港城奏響了奮進新時代的雄壯序曲。
處理城與港的關係,是日照決策者面對的一大課題。在過去,港,決定了城能否站得住、走得快。
一直以來,傳統産業特別是臨港産業是日照經濟發展的基石。作為國家布局的沿海先進鋼鐵製造基地,這裡産能集中度位居全國第4,山鋼日照公司和日照鋼鐵兩大龍頭企業在這裡扎根,生産的高強鋼、集裝箱板和油罐鋼的市場佔有率均位居全國首位。
立足小城大港、小城大鋼優勢,近年來,日照着力放大港口“磁吸效應”,以“前港後廠”模式為核心,以港口為“鏈”接點,港城聯手構建“礦、煤、油、糧、箱”五大合作“主鏈條”,吸引産業鏈資源、要素向城市集聚。港口産生的巨大流量,轉化為內生經濟增量,滋養了日照的臨港産業,鋼鐵、汽車及零部件、石化、糧油、漿紙、現代物流等現代臨港産業體系加速形成,日照的臨港産業産值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利潤、利稅比重均保持在80%以上。
優勢固然突出,短板也很明顯: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産業結構不合理、新興産業發展滯後、人才與城市競爭力亟需提升,等等。如何突破傳統港口城市的發展桎梏,年輕的港口城市始終在思索如何以港通海、奔涌向前。
把握以港興市主基調,日照正全面打開“面朝大海”新格局。依靠港口又跳出港口,背靠大港,轉身向海,闊步深藍。以“強港、興産、活城”為方向,日照全方位挖掘“海洋基因”,進一步放大“大港效應”,産業強海不斷被重新敘事。
“日照三文魚”的故事,近年來為人們所津津樂道,在這裡,三文魚可以做到全流程養殖——一年四季可以養,從小到大可以養,只有兩三厘米長的三文魚幼苗養在岸上的工廠化車間裏,成品魚則養在有黃海冷水團的深海網箱裏,通過日照獨有的水環境、獨創的“陸基—近海—深遠海冷水團”陸海接力養殖新模式,三文魚養殖在這裡告別了靠天吃飯。
日照還打造了三文魚全産業鏈——苗種、裝備、飼料、冷鏈物流、水産加工等環節日照一應俱全,從岸上“一粒卵”育苗、養殖,到深海中“一條魚”捕撈、運輸,再到成為人們的“餐桌美味”,通過港口帶來的物流優勢,日照三文魚走上市場不僅更快捷,還更具性價比。
三文魚激發了日照海洋漁業的新活力。日照提出,努力將三文魚打造成支柱産業。按照規劃,到2030年,日照三文魚養殖規模有望達10萬噸,産業鏈集群收益將突破千億元大關。三文魚也成為日照城市的新名片,“到日照吃三文魚”也成為到日照旅游的新表達。
聚焦高質量發展,日照市市長王新生&&,日照要充分挖掘交通區位、臨港物流、要素成本、經濟腹地、産業基礎等優勢,加強存量資源盤活和高效利用,聚焦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大力招引優質項目,持續提升汽車、漿紙、海工裝備製造、生物醫藥等特色産業競爭力。

在山東省日照市市直機關幼兒園,老師在陪伴孩子們滑滑梯(2025 年 2 月 20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海闊潮生
曾經,“來看海”就是日照旅游的直白邀約。但這對於諸多濱海城市來説並不是獨特的優勢。大家都有一片海,日照如何更出彩?
日照將答案寫進人心。隨着海龍灣的重生,走在陽光海岸綠道上,會發現這裡已然是一個海上景觀群,燈塔風景區、萬平口、海龍灣幾個景區一路相連,從高處看,就像是一條“綠絲帶”蜿蜒在碧海之畔。
解析開來,日照的答案有兩個關鍵詞:一是“此海才是海”。藍天、碧海、金沙灘,當迎着清爽海風,看水天一色,擁一灣碧波,游客對日照的海之美才會有切身感受。“這裡的沙灘比夏威夷的好,尤其是空氣非常新鮮。”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日照老鄉丁肇中曾這樣誇家鄉。
為讓金沙灘更有顯示度,也更具含金量,日照將黃海岸線全部打通,28公里的陽光海岸綠道,銜接32公里的山海風情綠道,串珠成線,山海聯動,讓山海之旅更有看頭。
第二個關鍵詞是“海不只是海”。以日照主城區東港為例,一直以來,“山海風光”是東港區的招牌,為了讓八方來客“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東港區以推進綠道建設為抓手,致力於打造集休閒娛樂、運動健身、文化展示、科普教育等多功能於一體的情景體驗式複合綠廊,在喧囂的海岸線上,加強對露營、騎行、趕海、音樂派對等新興業態的培育,讓游客從看景變“入景”,山海之旅更有玩頭。
“如今的日照,生態與人文交織、自然與城市共融,綠色發展成果惠及全民,生態‘紅利’人人共享。日照在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上邁出新的堅實步伐。”李在武説。
因海闊,向“潮”生。日照重塑“靠海吃海”新思維,從“項目驅動”轉向“體系構建”,從“流量擴張”轉向“價值提升”,為文旅發展不斷注入新動能。
打造姜子牙主題沉浸式演藝《東海上人姜子牙》、建設“木育森林”主題樂園、推出如意橋等網紅打卡點……僅是今年,日照就上馬了32個重點文旅項目,着力構建高端文旅供給體系,文旅活力不斷迸發:今年4月份啟動開業預售的開元森泊酒店,創下1分鐘內銷售額突破206萬元的銷售紀錄;溫德姆酒店試營業不足半個月客房入住率就達60%……
日照的智慧,還在於懂得用年輕人的思維重組山海,與年輕人夢想共創,鄉村旅游的破局即是如此。在山海天旅游度假區,以雲過山丘文旅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閆早寧等為代表的民宿經營者,離海不棄海,共同推動當地民宿經濟風生水起,“海民宿”“山民宿”“茶民宿”等主題精品民宿如雨後春筍般誕生,讓漁船、老屋、小院這些閒置資源煥發了新生,“民宿+農事體驗”“民宿+趕海拾貝”“民宿+非遺”等多元體驗,更是吸引了游客變“留客”。
面對民宿經濟帶來的活力,山海天旅游度假區黨工委書記申淑清明確&&,要充分認識推進旅游民宿集聚發展的重要意義,切實把推動民宿經濟高質量發展擺在重要位置,以更大決心、更實舉措,加快推動旅游民宿做大做強。
讓自然山海鬧騰起來的同時,日照還在努力打一張更大的牌,即“文化山海”,這座城市借助文旅融合的東風,正不遺餘力地讓日照的不為人所知變得可感可知。
走進日照博物館,很多游客都會被一座高柄杯深深震撼——它只有22克,最薄處的口沿僅有0.2~0.3毫米,兩頁紙的厚度。
日照市博物館工作人員來守英介紹,這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聲如磬的黑陶,命名為蛋殼黑陶高柄杯,造型簡潔明暢,細薄的陶壁,精巧的鏤孔,高聳的柄身,透露着神秘的美感。這只花了1.2元錢徵集來的文物,卻是龍山文化的重要標誌。
先民們的智慧和情感,不僅體現在他們熟練地掌握了陶土的配方和燒制溫度上,還體現在器物表面進行的精細裝飾和造型加工上。這只4500多年前的黑陶杯,足以證明日照這一城市的來路不凡。
走進兩城鎮考古遺址博物館建設現場,看得見的是一派繁忙的施工景象,看不見的是足下的千年古城。該遺址以龍山文化遺存為主,是目前黃河中下游地區最大的一處龍山文化時期超大的中心聚落。1983年出版的《世界史便覽》稱其為“公元前約3500年中國最早的城市”。
文物不言,自有春秋。順着歷史的紋理,可以觸摸這片土地的燦爛文明。無論是農業生産,還是釀酒制陶、玉石器製造、金屬冶煉等,日照都曾走在全國前列。
當地文物部門人士介紹,兩城鎮遺址出土的稻、粟、黍、小麥四種栽培作物遺存,以及貝丘遺跡中大量的牡蠣殼、海螺殼堆積,揭示了4500年前東夷先民陸海兼作的生産模式,而這種生産模式也塑造了日照文化中海洋精神與農耕品格的兼而有之。
祖祖輩輩靠海吃海,善於風裏尋寶、浪裏拾貝,洗腳上岸後,帶着一股闖勁與韌勁的日照人,“更能折騰事兒”。
日照綠茶的誕生和發展,就頗具傳奇色彩。上世紀50年代中期,日照成為“南茶北引”的實驗地,歷經12年摸索,在克服了乾旱、凍害等難題後,終於在北緯35度的海岸線上成功實現“南茶北引”。經過70年努力,從試種的8畝7分地起步,如今日照綠茶種植面積超30萬畝,成為中國緯度最高、規模最大的優質綠茶生産基地,也是世界茶學家公認的三大海岸綠茶城市之一。
“日照綠茶以其葉片厚實、香氣高雅、耐泡性強和滋味濃郁著稱。”日照青出於嵐茶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耀介紹,就在前不久,該公司與小罐茶達成委託生産協議,標誌着日照綠茶正式成為小罐茶品牌的茶葉原材料,進一步打響了日照綠茶的品牌度。
不止綠茶,藍莓、海馬、三文魚……以“無中生有”的方式,勇者樂海的日照人,從地裏、海裏“種”出一個個産業,農耕文明的厚重堅實、海洋精神的無畏探索,催生出跨越山海的時代弄潮,延續着這片土地的生機勃勃。

山東日照張北灣陽光海岸綠道及海灣景色(2025 年 10 月 22 日攝) 郭緒雷攝 / 本刊
共赴山海
對一座城市的嚮往與記憶,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它的風味。海鮮,是日照這座城最地道的風物。從浪尖到舌尖,那直抵人心的鮮味,正是城市最誘人的名片。
外地人到日照,會被當地朋友以一碗海沙子面招待。雖不比海參鮑魚上得了&面,但在日照人眼裏,一碗鮮美的海沙子面才是真正地道的日照味。看似尋常的一碗麵其實才是日照人的心頭好。
日照的早晚,都是大海的饋贈。進入9月,日照迎來開海季,清晨的碼頭,海鮮攤前就迎來了最熱鬧的時刻,夜捕歸來的漁船陸續歸航,各種叫得上來叫不上來的魚、蝦、蟹及各種五花八門的貝類被一筐筐搬運上岸,早起的日照人,來這裡採集最新鮮的海貨。
走進東夷小鎮的夜市,會被這裡的香氣饞出口水,剛出爐的海沙子面,湯色清亮,鮮香味美;剛出鍋的海鮮煎包冒着熱氣,烤魷魚在炭火上滋滋作響,最接地氣的煙火滋味,讓每一個來這裡尋鮮的人都不虛此行。
柴米油鹽的煙火氣,是每一個城市最動人的風景。會吃、愛吃的日照人,似乎永遠奔跑在追“鮮”的路上,始終用“鮮”潤澤這個城市。石斑魚、擬穴青蟹等南方養殖品種,三倍體牡蠣、日本對蝦等高價值品種,都先後在日照落地生根。
東港區區長閆偉説,擺脫對漁業養殖、捕撈等傳統産業的依賴,東港大力發展生態養殖,以項目建設帶動現代漁業養殖業綠色化、高端化、集群化發展,保障安全放心的海貨源源不斷供應市場。
超越口腹之享,日照以海鮮為語言,讓游客與城市、與風土深層對話,也得以讓日照故事更加生動地走進人心。
看海,是許多內陸人心底的熱望。海是遼闊蔚藍的,是深邃神秘的,更是幸福珍貴的,“面朝大海,春暖花開”也是很多人的夢想。綠道起筆,勾連出不一樣的城市生活,一頭連着生態環境,一頭牽着民生福祉,山海與煙火在這裡共同昇華。
“騎行已經融入我的日常生活。”家住東港的騎行愛好者趙愛琴説,騎行不僅欣賞美景,還能鍛煉身體,在陽光海岸綠道騎行是她每天的幸福時刻。
“看了一眼,就愛上了一座城。”東港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慧説,第一次來日照就被日照的環境深深吸引,大學畢業後就投奔了日照,一晃20多年過去,留之愈久,愛之愈深。
“東港既是家鄉,也是福地。”聚塑雲公司董事長邢茂偉説,4年前結束了在浙江的創業,將公司搬回了東港老家。在地方政府的支持下,如今聚塑雲正迅速成長為國內塑化産業數字化服務領域的頭部平台。
“有一種幸福,叫生活在日照”,正是日照傾力打造的城市品牌。近年來,日照全力推動政策向民生聚焦、服務向民生覆蓋、資源向民生傾斜,“為幸福而奮鬥”,已成為全市上下的共同願景;“用奮鬥創造幸福”,已成為日照這座城市的價值追求。
民生為先,讓幸福被看見。從人均4.78平方米的體育場地位居全國前列,到全市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達到46%;從將全市288所義務教育學校全部納入中小學課後延時服務,到為老年人構建“生活照料+醫療服務+中醫藥保健+中醫養生”四位一體的新型健康養老服務……
日照堅持以財政支出80%以上佔比的民生支出,把為民辦實事實現制度化,從教育到養老,從出行到安居,從醫療到社保,一點一滴、一筆一劃繪出百姓看得見、摸得着的幸福美好生活。
作為主城區的東港,2024年首次入選“最具幸福感城區”。東港區更是以“繡花功夫”雕琢民生細節,用一項項“可見可感”的民生成果,勾勒出“幸福東港”的生動圖景。
圍繞“老有所養”,實施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社區養老服務設施配建達標率達100%,創建為國家健康促進區;圍繞“弱有所扶”,重點提高了九類困難群體救助保障標準,持續推動城鄉低保標準“兩線合一”;圍繞“幼有所育”和“學有所教”,近五年投資80余億元,新建改擴建中小學、幼兒園135所,滿足了群眾“家門口就是好學校”的願望與需求……
東港區委書記何文説:“東港區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推進民生項目建設,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努力創造高品質生活。如今,生活在東港就是幸福成為廣大群眾的切身感受。”
人海和諧,富美與共。小城日照,鵠志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