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蛋白替代”新賽道-瞭望周刊社

“大豆蛋白替代”新賽道

2025-11-17 11:26:49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高蛋白玉米已經從種質創新、品種選育開始步入示範推廣階段,初步構建起完整産業鏈,向“大豆蛋白替代”邁出重要一步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郎秋紅 薛欽峰

  東北秋收接近尾聲。在全國産糧大縣吉林梨樹,一車車玉米正運往倉庫儲存。

  “咱這些玉米看著和其他玉米沒啥兩樣,但蛋白含量比普通玉米高3~4個百分點,叫高蛋白玉米。”郭家店鎮東黑咀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齊洪波説。

  2025年被稱作高蛋白玉米“産業元年”。高蛋白玉米從實驗室走向田野,並以“專育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訂單農業模式開始産業化探索,向“大豆蛋白替代”邁出重要一步。

  近年我國每年需進口1億多噸糧食,其中80%以上是大豆,主要目的之一是解決飼料蛋白源。

  面對複雜國際局勢帶來的大豆進口不確定性,我國科學家不斷探索各種“蛋白替代”方法,高蛋白玉米被視為“大豆蛋白替代”新賽道。

  據專家測算,如果我國現有種植面積的玉米蛋白含量提高4個百分點,預計每年可減少大豆進口近3000萬噸,不僅能緩解我國對進口大豆的嚴重依賴,還對現代化大農業發展、提高種糧農民收益、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等具有重要意義。

  替代大豆蛋白

  “這是合作社第一年嘗試種植高蛋白玉米。”齊洪波説,種了幾十年地,他第一次聽説“高蛋白玉米”這個詞。“過去種玉米看的就是産量,賣糧時也只看容重、含水量等指標,從來沒有考慮過蛋白含量。”

  玉米是我國第一大糧食作物,年産量接近3億噸,其中70%用作飼料生産。普通玉米蛋白質含量一般在8%左右,難以滿足飼用蛋白需求。國內對大豆需求不斷增加,2024年我國大豆進口量超1億噸。

  近幾年,我國在提高大豆種植面積和單産上取得一定成效。但相關部門測算,要完全滿足大豆自給,需要再增加6億畝耕地,這在現有耕地基礎上幾乎沒有可能。國際環境不斷變化加劇了我國大豆進口的不確定性,挖掘大豆蛋白替代新路徑成為確保我國食物安全供給的迫切需要。

  近年我國啟動大豆産能提升工程,提産量、擴面積。同時,加快實施“飼用豆粕減量替代行動”,推動優化草食家畜飼草料結構等一系列技術措施,旨在通過技術創新和資源替代減少對進口豆粕的依賴。同時,我國科學家將目光轉向玉米。“從這一國産大宗糧食作物中增加蛋白供給,可能是一條便宜有可操作性的新路徑。”吉林省農業科學院農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所長劉相國説。

  華中農業大學校長嚴建兵團隊率先提出高蛋白玉米替代方案。據該團隊測算,我國玉米蛋白含量每提升1個百分點,能增加280萬噸左右蛋白,相當於增加700萬噸大豆供給。如果全部玉米蛋白質含量從現有8%提升到12%,我國每年可減少大豆進口近3000萬噸,相當於大豆進口總量的三分之一,對應節約2億畝耕地。

  “十四五”以來,我國在農業相關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中,已布局玉米高蛋白育種研究。2020年,中國農業科學院啟動“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重大攻關任務;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崖州灣國家實驗室專項等均將玉米高産高蛋白列為重點攻關方向。目前已經選育出中單126、未玉115等為代表的一批高産高蛋白玉米新品種,並不斷推廣應用。

  “作為專精特用玉米的一種,吉林省對高蛋白玉米的研究開始較早。”劉相國説,目前吉林省農業科學院已篩選出20余份蛋白含量超過13%的玉米骨幹自交係,並在此基礎上牽頭選育了吉單599、瑞秋308等多個適用於東北春玉米産區的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和新組合,一些品種展現出良好的適應性和高産性。今年,吉林省又啟動現代種業聚力攻堅專項“高産高蛋白玉米新品種培育”,力爭實現品種突破。

在吉林省四平市一家糧食企業,新收購的高蛋白玉米即將進行烘乾並單獨儲存(2025 年 10 月 25 日攝)   受訪者供圖

  高蛋白玉米産業起步

  不久前,齊洪波和專家對180畝高蛋白玉米測産,實際畝産900公斤,蛋白含量達11.67%,實現産量與蛋白雙高。

  “今年是高蛋白玉米的産業化元年。”劉相國説,高蛋白玉米已經從種質創新、品種選育開始步入示範推廣階段,初步構建起完整産業鏈。

  多地開展産業化實踐。梨樹縣郭家店鎮農技推廣站農業技師高靜今年格外忙碌。郭家店鎮有5戶農業經營主體參與高蛋白玉米示範種植。為確保示範效果,她從春天就開始紮在地裏,每塊地都裝有攝像頭,在播種期、苗期、灌漿期等玉米生長關鍵期給予農戶全程指導,摸索適合高蛋白玉米栽培的田間管理方案。

  為引導農民試種高蛋白玉米,參與推廣的未米農業科技(吉林)有限公司不僅與農戶簽訂訂單,提高收購價格,還為農戶提供農業保險,確保農戶種植效益高於普通玉米。該公司董事長許潔婷説,從訂單簽訂到田間服務,從糧食專收專儲到收益保障,我們構建了全流程支持體系,讓農戶種得放心、賣得划算。

  今年,吉林省農業部門聯動各地,給予重點品種示範推廣和高蛋白玉米種植雙重補貼,全省高蛋白玉米訂單農業示範面積達1.2萬畝以上,未來3年全省計劃推廣百萬畝以上。在湖北省,武漢市對種植高蛋白玉米的農戶給予專項補貼,今年全市種植面積1.1萬畝。未來3至5年,武漢計劃將高蛋白玉米種植規模擴展至5萬至10萬畝,並帶動全省突破百萬畝。

  初步構建“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産業鏈。梨樹縣宏旺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今年試種了2000畝。“我們與企業簽訂種植訂單,專門找了一塊連片耕地集中種植、單獨收割。企業還聯絡專用的烘乾設備及收儲場地,避免和普通玉米混儲影響蛋白含量及品質,整個流程特別順暢。”合作社負責人張文鏑説。

  今年吉林推動梨樹縣與吉林省農業科學院、未米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從品種研發、推廣種植到烘乾儲存、飼料加工,開展“科研+企業+合作社”的全産業鏈訂單模式示範,逐步構建“專種專收專儲專用”的高蛋白玉米産業鏈閉環。吉林省還鼓勵吉林正大實業、長春新希望、長春禾豐等飼料生産企業積極推進高蛋白玉米在豆粕替代及其他用途上的應用,通過訂單農業和溢價收購方式,實現聯農帶農,確保優質優價。

  “産業鏈打通後,一噸蛋白含量在12%的高蛋白玉米,會比普通玉米有100多元的溢價,實現産業全鏈條增收。”劉相國説。

  利好糧食主産區。東北是我國玉米主産區。近年東北連年豐收,但由於種糧成本增加和糧價波動,一些農民增産不增收。受加工半徑影響,糧食深加工企業招商引資較為困難。有企業、專家&&,如果高蛋白玉米産業化道路走通,對東北糧食生産的影響可能是“顛覆性”的。

  一些基層幹部認為,高蛋白玉米形成産業規模後,一方面能推動糧食主産區實現優質優價,進一步激發農民種糧積極性;另一方面可推動更多糧食加工企業在東北布局,實現優質原糧就地轉化,做強“農頭工尾”“糧頭食尾”,進而實現區域價值鏈重構。

吉林省四平市種糧農民正在將高蛋白玉米脫粒裝車(2025 年 10 月 22 日攝)   受訪者供圖

  破解三大難點

  今年吉林省和武漢市在高蛋白玉米産業化上的探索,普遍增強了政府、企業、農戶和科研人員信心,也暴露出産業化的三個難點。

  一是品種相對單一,仍需加速科研攻關。今年梨樹縣示範種植的高蛋白玉米主要是中單126品種。張文鏑説,可選擇的品種還比較少,因此不敢輕易擴大種植面積。目前吉林省主要審定的玉米品種,蛋白含量穩定在12%以上的優質品種仍然較少。專家説,目前抗性強、豐産性好、不同區域大面積種植條件下蛋白含量又高又穩定的品種依然稀缺。此外,由於育種難度大等原因,高蛋白玉米中如何優化高附加值氨基酸的組成也是育種難點。

  專家介紹,目前玉米品種審定更注重産量,高蛋白玉米審定缺乏專屬渠道。專家建議,國家繼續設立支持高蛋白玉米産業的重大專項研究項目,增加研發投入的同時,進一步完善高蛋白玉米品種的審定標準和程序,增加專精特用的品種審定渠道,加快新品種審定進程。

  二是加大推廣力度,實現穩定的産業鏈協同。未米農業科技(吉林)有限公司負責人王家興説,高蛋白玉米産業剛起步,種植規模還比較小,需快速將種植規模提上來。“規模上來才能跟飼料企業進一步議價,從而打通全産業鏈,實現産業鏈各個環節的穩定收益。”

  目前高蛋白玉米對農民來説還是新鮮事物,種糧大戶普遍持觀望態度。今年,吉林採取為農戶投保收益險,武漢對農戶進行補貼,取得良好推廣效果。基層幹部建議加大政策優惠力度,包括政策引導建立産業集群,建設“科研+生産+加工”全産業鏈示範基地,擴大市場影響力,調動農民參與種植積極性。

  三是玉米蛋白質量仍需提升。吉林省正邦飼料有限責任公司生産經理王雲飛擔心,玉米的蛋白質多為營養價值較低的醇溶蛋白,缺乏賴氨酸和色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劉相國介紹,目前從部分飼料企業的試驗數據看,玉米蛋白作為禽類和反芻動物飼料效果樂觀,作為豬飼料的價值比略低。因此在提升玉米籽粒總蛋白含量的同時,要利用技術手段進一步優化蛋白品質。“這是個階段性問題,科研團隊對此有信心。”劉相國説。據了解,此項研究已被嚴建兵等科研團隊列入高蛋白玉米培育總體目標並制訂了分步走的技術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