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路突圍暢循環-瞭望周刊社

三路突圍暢循環

2025-11-17 11:26:28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周口不靠海、不臨邊,但在內河航運連通後,通江達海,連接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站到了中西部地區面向長三角的開放前沿。”

➤10多年來,鄭州航空貨運從沒有成形的洲際貨運航線網絡,到以鄭州為亞太樞紐、以盧森堡為歐美樞紐,架起覆蓋全球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的航空貨運網絡。2025年貨運量提前58天超去年全年

➤河南實施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專項行動,&&規範招商引資行為實施方案,建立招商引資項目首報首談機制,開展招投標和工程建設、政府採購等專項整治,開展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政策措施專項清理,推進修改或廢止各級政策文件106件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中原大地以敢闖、善為、實幹之姿,在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國家戰略中展現擔當。

  今年前三季度,河南地區生産總值增長5.6%,高於全國0.4個百分點。河南省委書記劉寧&&,“今年以來,河南把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作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戰略性舉措來抓,下一步河南將着力破卡點、強聯通、增動力、提能級,努力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循環樞紐、打造國內國際市場雙循環支點。”

  河南制定《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助力做強國內大循環的實施方案》,遴選市場准入壁壘清理、企業便利遷移等10個事項開展重點攻堅,累計貫通省際通道49個,架起覆蓋全球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的航空貨運網絡。前三季度,全省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地區生産總值的比率為13.4%,比去年同期下降0.5個百分點,物流降本增效明顯。

  近日,本刊記者分三路探訪豫東地區內河港口、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雙樞紐和豫陜晉省界毗鄰區,從“水陸空”三條路,近觀河南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最新進展。

  一粒大豆的“降本賬”:

  內河港口成企業集聚之地

  在位於河南周口市、淮河最大支流沙潁河畔的周口港,一艘艘滿載貨物的貨輪鳴笛起航,巴西的大豆、印度尼西亞的布敦岩、河南的純鹼、廣西的白糖等大宗貨物在此吞吐轉運。

  這個深處中原腹地的內河港口已成為國內外港口偏好型企業的集聚之地,其中就有世界500強、國際糧油加工巨頭益海嘉裏。

  這個港口有何魅力?在周口港附近的益海嘉裏(周口)現代食品産業園,公司負責人韓霞用手指着辦公室墻上的“內河航運輻射圖”説:“周口不靠海、不臨邊,但在內河航運連通後,通江達海,連接黃河、淮河、長江三大流域,站到了中西部地區面向長三角的開放前沿。”

  作為大宗糧食加工企業,僅有樞紐優勢還不夠,韓霞給記者算了一筆“降本賬”:

  公司每年消耗巨量進口大豆,如果大豆到連雲港,通過鐵路運到周口火車站,再轉公路運到企業,運費高且損耗大。現在大豆在連雲港裝船,走水路直達周口港,吸糧機通過管道把碼頭貨船上的大豆,直接輸送至企業筒倉,不僅沒有損耗,且每噸省運費約20元。按一年進口80多萬噸大豆,一半走水路計算,一年可節約運費800多萬元。

  看中內河航運的前景,去年以來,益海嘉裏在周口港投資50億元建設了佔地2000多畝的益海嘉裏(周口)現代食品産業園。這是其在中部地區最大的農産品綜合加工産業集群。

  時針撥回2001年,益海嘉裏初來周口建廠,工廠佔地僅110多畝,航運已中斷20多年;2005年,沙潁河周口段復航,但通行規模和效率較低。

  近年來,河南持續提高沙潁河航道等級、港口集疏能力和船閘通航效率,把周口港建設成為“長江以北內河第一大港”。今年6月,國家發展改革委公布30個新一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周口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上榜。目前,周口港已開通24條國內集裝箱航線和19條國際水運通道,與長江中上游聯動“六省七港”。今年上半年,周口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9.9萬標箱,同比增長46.8%。

  樞紐優勢疊加成本優勢,當地臨港産業集群加快崛起。周口臨港開發區黨工委書記鄧昌鋒介紹,今年有16個臨港産業項目加快建設,另有27個項目正在跟蹤洽談。目前,當地已建成臨港裝備製造、智能機器人等園區,食品加工聚鏈成群,現代臨港物流持續壯大。

  “內陸小港”變身“國家樞紐”,從中不難窺見河南的決心:破卡點、強聯通,補上水運短板,打造“水鐵公空”高效協同的立體交通網,以通江達海新姿態,積極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河南省交通運輸廳負責人&&,水運成本是鐵路運輸的1/3,公路運輸的1/7,航空運輸的1/20。但以往河南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水運卻是一個短板。

  今年6月,交通運輸部等多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推動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的意見》,規劃到2030年,我國要建成橫貫東西、輻射南北、陸海雙向、內外暢通的現代化內河水運聯通體系。一場圍繞內河航運的戰略布局在各經濟大省之間拉開大幕。

  河南把加快內河航運高質量發展作為建設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和發展現代化樞紐經濟的關鍵之舉,高標準編制全省內河航道與港口布局規劃,制定了“2+8”港口群,加快推進內河航運連通工程,加快實施航道與港口擴容升級,加強港航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航運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水平。今年以來,大動作不斷:

  ——開封市以超強舉措推進賈魯河復航工程及尉氏港前期工作,專人專班推進,強化要素保障,加快重點基礎設施實施進度。預計今年年底,尉氏港將開工建設,到2030年,鄭州有望經此通江達海;

  ——11月5日,平頂山港正式開港運營。平頂山市委常委、副市長劉文祥&&,平頂山港正式開港,讓沙潁河航道進一步向內陸延伸,集貨範圍輻射豫西、豫北全域及陜西、山西等西部內陸省份,構建起區域經濟發展新支點;

  ——作為豫東南地區對外開放門戶,信陽市固始縣依託淮河水道優勢,加快實施航道與港口擴容升級,為豫南地區構建“公鐵水”多元聯運體系,加快形成淮河干線通道橫向走廊。

周口中心港范集作業區(2025 年 8 月 12 日攝)   梁照曾攝

  一顆榴蓮的“保鮮路”:

  “鮮果航線”選擇鄭州

  在鄭州金水區儉學街上的“百果園”水果店內,記者遇到來此取“貓山王”鮮榴蓮的市民劉紅,令她驚訝的是,前日在店內預訂,僅隔20多個小時,來自馬來西亞的榴蓮送到了她手中。

  店主介紹,馬來西亞“貓山王”榴蓮保鮮期短,過去店裏賣的都是用液氮冷凍的整顆榴蓮或經加工的果泥、果肉。現在通過空運,鄭州消費者也能嘗到當季最新鮮的榴蓮。

  從“凍”到“鮮”,背後是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加速推進。

  2024年6月,中國海關總署宣布允許符合相關要求的馬來西亞鮮食榴蓮進口。當年8月,鄭州開通直飛吉隆坡的貨運航線,首批馬來西亞鮮榴蓮經鄭州進入中國市場。在馬來西亞彭亨州勞勿等榴蓮産區,不少果園推出“直達機場”服務,榴蓮成熟落地後即刻裝箱登機運往中國。

  今年9月,在馬來西亞瑞亞航空鄭州至吉隆坡貨運航線開通一周年之際,鄭州陳氏陽光果蔬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陳雪梅告訴記者,公司榴蓮進口量年增長約30%,空運的馬來西亞榴蓮,經鄭州分撥至中國消費者的餐桌只需36小時甚至24小時,在國內供不應求,公司準備進一步擴大進口量。

  今年10月以來,河南順水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每天從鄭州機場進口約5噸“貓山王”鮮榴蓮,其中七成“空空中轉”至上海、深圳等地。

  鮮榴蓮得以經鄭州轉運全國,背後是一系列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拓展提升開放通道、做深做強開放平台的新舉措。

  河南航空貨運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谷長寶告訴記者,以榴蓮為例,市場需求是小批量、多品種、個性化的,“空空中轉”要跨國界、跨航司、跨運單,牽動着海關、機場、航空公司、貨運代理公司等多個主體。

  為打通開放發展的“任督二脈”,近年來,河南開啟一系列革新:

  ——基礎設施搭&。推動鄭州—吉隆坡“空中絲綢之路”建設,在鄭州機場設立600平方米的中轉業務專屬操作區,與國內30多家機場建立合作關係;

  ——規則標準開路。搭建貨物中轉系統,通過信息共享、自動比對,實現“貨物不動數據動”的“零延時”通行,壓縮整體通關時長至6小時以內。

  鄭州機場海關快件監管科副科長王永進告訴記者,在7×24小時通關保障的基礎上,出口的跨境電商貨物在鄭州機場國際快件中心完成海關監管手續後,可直接組板調撥至機坪直裝,貨物轉場滯港時間減少了8至12個小時。

  中豫航空集團數據顯示,截至今年10月底,鄭州機場榴蓮、三文魚、帝王蟹等進口生鮮貨物超1.65萬噸,同比增長190%,進口生鮮品種增至32種。跨境電商進出口貨物量達20.9萬噸,同比增長104.1%。

  航空樞紐能級躍升,還吸引臨空高附加值産業落地。依託航空優勢,鄭州加速布局智能終端、精密機械、生物醫藥等航空偏好型産業集群,以富士康、超聚變、龍芯為代表的電子信息産業近三年年産值均突破5000億元。鄭州航空港區成為全球重要的智能終端生産基地,今年前三季度地區生産總值首次突破12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11.1%。

  10多年來,鄭州航空貨運從沒有成形的洲際貨運航線網絡,到以鄭州為亞太樞紐、以盧森堡為歐美樞紐,架起覆蓋全球超過30個國家及地區的航空貨運網絡。2025年貨運量提前58天超去年全年。

一架盧森堡貨航的貨機在鄭州機場裝卸貨物(2025 年 11 月 4 日攝) 中豫航空集團供圖

  “三不管”成為“金三角”

  三門峽靈寶市豫靈鎮位於河南最西端,緊鄰陜西潼關、山西芮城,曾被調侃為“三不管”交界區。近年來,當地積極融入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成為區域協作的産業承接地,叫響了新稱號“金三角”。

  記者從鄭州出發,一路向西行駛,平整的高速路蜿蜒向前。在驅車4個多小時、穿過數十個隧道後,記者到達豫靈鎮。“這條路一直延伸到潼關。別看兩地相鄰,過去這條路可不是現在這樣寬闊。”豫靈鎮黨委副書記鮑蕊娜説。

  站在省界處,鮑蕊娜説,過去兩地之間僅有一條小路相連,最窄處不足4米,經常造成交通擁堵。兩地地緣相近、人緣相親,省界把兩地分開,一旦過界務工經商,蓋個章能“跑斷腿”。

  為打破行政區劃這一堵“看不見的墻”,靈寶市從“一枚公章”入手,聯合多地市縣級政務服務機構,開展跨省通辦。在靈寶市政務服務中心,記者見到厚厚一沓加蓋69枚政府公章的跨省通辦協議。這份協議覆蓋了全國12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69個縣區,讓29類涉及自然人、經營主體的上百個聯辦事項實現“一件事,跨域一次辦”。

  69枚印章,傳遞出當地對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決心與努力。靈寶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管理局局長李新輝説,近年來,當地數十次赴外省調研、參加三十多次協調會,“跨省通辦”服務體系日漸完善,通辦事項從首批33項擴至188項,解決了企業和群眾異地辦事“多頭跑、折返跑”難題。

  要素自由流動、高效配置,省際毗鄰區駛入協作發展快車道。近年來,靈寶市與潼關縣簽訂《豫陜合作先行試驗區建設備忘錄》,依託潼關工業園的生産要素優勢、靈寶市豫靈産業園的産業和基礎設施優勢,共同打造總面積30平方公里的豫陜合作先行試驗區。

  “兩地工業園已打破壁壘,連成一體,抱團發展。”靈寶市先進製造業開發區經濟發展部副主任黨明磊介紹,兩地先行先試,實現道路互通、污水共治、基礎設施共建、公共服務共享。

  豫靈鎮是河南推進省際毗鄰區協作發展的縮影。近年來,為破除卡點堵點,河南在省級層面建立服務全國統一大市場部門協調機制,推動解決跨行業、跨部門、跨領域的重大問題。河南省發展改革委負責人&&,為打通制約市場統一的體制機制障礙,河南實施市場准入壁壘清理整治專項行動,&&規範招商引資行為實施方案,建立招商引資項目首報首談機制,開展招投標和工程建設、政府採購等專項整治,開展妨礙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政策措施專項清理,推進修改或廢止各級政策文件106件。今年前三季度,社保服務跨省通辦75萬人次、同比增長17.8%。

  為推進跨區域協作,河南持續深化對內開放,加強豫魯、豫皖、豫晉陜等毗鄰地區合作,實施基礎設施互聯、産業創新協同、生態保護聯動等合作項目,累計貫通省際通道49個。今年11月6日,河南商丘市召開蘇皖魯豫省際交界地區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工作會議。會上,蘇皖魯豫四省10市簽署10項重點領域協同高質量發展協議,涵蓋物流、信用、社保、醫療、環保等領域,破除行政壁壘,協同推進高質量發展。

  坐擁産業、人口、資源、交通等優勢的中原,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的縮影,在縱深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歷史進程中,一個個卡點堵點被破除,大市場正迸發出無限機遇,成為推進高質量發展、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譜寫中國式現代化河南篇章的新動能。

  (記者:李俊 孫清清 李文哲 劉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