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應成為AI發展的尺度-瞭望周刊社

人應成為AI發展的尺度

2025-11-17 11:24:42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6期

  

  ➤判斷力、韌性、生命力與覺知力非但不會被淘汰,反而在算法的映襯下,顯得愈發珍貴,成為新時代人類競爭力的核心

  文 | 司曉 王煥超

  當人工智能在圍棋領域擊敗世界冠軍,當大語言模型流暢地撰寫專業報告,當算法系統破解複雜科學難題,世界正以驚人的速度被重塑,一個前所未有的時代已然降臨。

  人工智能滲透進法律、金融、醫療、傳媒等曾經被視為“知識堡壘”的行業,以極高的效率處理信息、生成方案、做出預測。

  大量曾經安穩的知識性崗位面臨被替代的風險,一種深處的思考隨之産生:如果機器能做得更快更好,人的價值如何彰顯?

  回望來路,人類社會的每一次技術巨大飛躍,都並非簡單的“崗位更替”,更像是一場群體認知能力的“水漲船高”。人工智能的出現,正是這一進程的最新一步。它不是一個冰冷的“替代者”,而是一個更為精密和苛刻的“篩選器”,促使人類重新審視自身:哪些特質是我們區別於機器、定義自身存在的根本?

  答案,或許正深植於我們最本質的人性之中——我們的判斷力、韌性、生命力與覺知力。這些特質非但不會被淘汰,反而在算法的映襯下,顯得愈發珍貴。

  AI作為時代篩選器

  人們對“精英”或“有用之才”的定義,始終與一個時代的技術工具共同演進。

  在識字率不高的年代,能讀寫算數、擁有比如“高小”文憑,就足以承擔社會責任,成為受人尊敬的“先生”。大規模工業化後,大學生因為掌握了系統的專業知識,成為社會運轉的中堅力量。社會持續進步,不斷抬高教育門檻,要求人以更大的力量去應對知識洪流的奔涌。

  這個過程,從未否定過人的價值,只是改變了衡量的標尺。人工智能正是這個時代最新的、也是最強大的標尺。它將標準從“掌握知識”提升到“駕馭智能”。能夠熟練運用人工智能工具、與之協同共創的人,就如同過去能熟練使用文字、計算器或互聯網的人一樣,獲得了巨大的賦能。而僅僅重復已知知識層面的工作則受到衝擊。

  人的價值體現形式發生了轉移。當知識本身唾手可得,如同電力一樣成為基礎設施時,區分個體的將不再是“你知道什麼”,而是“你能用已知的知識做什麼”“你如何面對未知”“你在困境中如何自處與突破”。競爭的賽道變了,人的注意力從外部知識的積累,轉向內部特質的錘煉。

  競爭力回歸人的本質

  在人工智能的映照下,一系列深植於人類身心深處的特質走向&前,從軟實力升級為硬實力。

  判斷力與主動性尤為重要。我們正處於一個信息過剩甚至污染的時代。人工智能可以瞬間生成無數方案、報告和預測,但哪個方案契合了微妙的人心向背?哪個預測考慮到了無法量化的社會情緒?哪個報告真正指向了值得追求的目標?這一切,都需要人類獨有的判斷力。

  判斷力源於豐富的經驗、堅定不移的價值觀和道德勇氣,是在混沌信息中甄別真偽、權衡利弊、最終做出決策的核心能力。它與主動性相輔相成——不再等待指令,而是基於判斷主動探索、發起行動、開創局面。人工智能是完美的執行者,而人類必然是那個導航者和發起者。

  生命的韌性愈發凸顯。機器的運行邏輯是趨近完美,而人類的進化邏輯卻是在試錯中學習,在挫折中成長。韌性,這種從逆境中恢復、甚至從中汲取力量變得更強的能力,是生命系統最偉大的設計之一。人工智能遇到知識範圍外的錯誤可能會停止運行,而人類則可以在跌倒後爬起,修正策略,繼續前進。

  未來的挑戰必將更加複雜多變,培養強大的心理韌性,在經濟周期、技術顛覆和個人生活的內外起伏中,保持內核穩定,持續前行。這不再是簡單的鼓勵,而是應對不確定時代的戰略必需。

  直覺迸發成為創新關鍵。這是人類創造力最原初的源泉,它是本能,是打破一切規矩束縛、從無到有進行創新的力量。魯班因觀察草葉邊緣的鋸齒而發明鋸子,王羲之在酒酣耳熱之際寫出絕世蘭亭……思之思之,鬼神告之。

  這種深層的、無法被編程的直覺、悟性與靈感,會推動根本性創新。在人工智能將已知世界優化到極致後,人類將以直面世界與內心的力量使自己偉大。

  自我覺知奠定成長根基。如何在一片喧囂中保持判斷力、韌性和創造力?根基在於自我覺知。這讓我們覺察自身的情緒起伏、壓力來源、內在需求和思維模式。

  在人工智能時代,工作與生活的界限日益模糊,外部變化急劇,強大的自我覺察力是把握自己生命的錨點。我們具有的定力漸漸擺脫外界刺激,能主動地塑造自己的生命。

  洞察需求的能力彰顯公共價值。所有的技術最終都要服務於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産品,但難以洞察人心底層那些未被言説、甚至未被意識到的真實渴望。看到並理解自己與他人的真實需求,是一種情感與認知共鳴。在此基礎上,組織資源去滿足這種需求,則體現了綜合的領導力與創造力。這種能力可以成就優秀的産品經理、領導者、藝術家,它永遠建立在對人性的深刻直覺之上,無法被算法完全解碼。

  超越技術決定論

  強調這些特質的重要性,並非説“技術無用”,而是與技術決定論劃清界限。技術決定論認為技術是社會變遷的主導甚至唯一動力,人只能被動地適應技術帶來的變化。這種觀點片面且讓人陷入消極和無力。

  我們承認技術規律的客觀性,人工智能的發展有其自身路徑,社會的水漲船高是必然趨勢。但在這股洪流中,人並非隨波逐流的浮木。通過主動選擇和自覺培養,我們完全可以強化那些無法被替代的特質,從而駕馭技術。

  於個人而言,需要主動脫離信息繭房,廣泛閱讀不同立場的優質內容,思考“為什麼”而不僅僅是“是什麼”;走出舒適區,接受有一定失敗概率的挑戰,將挫折視為反饋,而非人格的否定,建立強大的社會支持系統,學習情緒調節技巧;為直覺和靈感留出空間,鼓勵自己進行“無用”的探索和玩耍,打破過度工具化的思維模式;走出屏幕,沉浸在真實的人際互動和社會實踐中,保持好奇,真誠地關心他人,練習傾聽言外之意。

  於社會和教育而言,則需系統變革:教育範式從知識灌輸轉向能力培養,重視項目式學習、藝術教育、體育競技,讓人從年輕的時候就在解決真實問題中鍛煉判斷、協作與韌性;組織文化應獎勵創新而非僅僅獎勵效率,容忍有價值的失敗,為員工提供心理安全感,防止對生命力的負面消耗;社會需要提供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支持、職業再培訓體系,幫助人們轉型,為探索新賽道提供保障。

  人工智能的終極意義,或許不在於它有多強大,而在於它提醒人們重新回歸內在,審視並放大那些易被我們忽略的成為人的特質。它卸下了我們肩上記憶與計算的重擔,讓我們得以更專注於情感、創造、關懷與探索——這些生命中最珍貴的事物。

  在算法的浪潮中,我們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掌握了新航技的航海者。機器的歸機器,人類的歸人類。未來的圖景,必將由掌握新技術的人類,以其本來具有的強大生命力、韌性和智慧,共同繪製。

  在這個充滿挑戰與機遇的新時代,那些無法被量化和替代的人類特質,終將成為引領我們前行的明燈。

  (作者為騰訊研究院院長、騰訊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