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時間褶皺裏的交融印跡
➤秦嶺不僅定義了氣候、劃分了植被、蘊藏了生態,是不折不扣的自然基因庫,更借助一條條向外交流、交融的古道,形成銘刻華夏曆史的文明“儲存盤”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昕
展開中國地理版圖,一條仰觀西極、俯啜東海,綿延1600多公里的“巨龍”雄踞華夏中央,這就是秦嶺。自古被稱作“天下之大阻”,但河谷與山間綿延的一條條古道,如一根根細繩將中原、河湟、巴蜀、荊楚等文化板塊緊緊串在一起。
秦嶺是不折不扣的自然基因庫,也借助一條條向外交流、交融的古道,形成銘刻華夏曆史的文明“儲存盤”。
秦嶺深處星羅棋佈、延綿不絕的石刻、雕塑、棧道,與此區域內出土的國寶重器,成為藏在時間褶皺裏的文明交融印跡。

商獸面紋銅罍(資料照片)城固縣博物館供圖
獨樹一幟的城洋青銅器
處於溝通秦嶺南北的重要地帶的漢中,是入蜀出川的咽喉,千年以來成了眾多文物“集散地”。
秦嶺腹地陜西城固縣、洋縣,上世紀50年代至今出土了700多件青銅器,部分器物因具有中原與地方特色融合的特徵而獨樹一幟,被單獨劃為“城洋青銅器”類型。
這其中,有恢宏莊重、明顯帶有殷墟風格的尊、罍、鼎,器物上所飾的獸面紋、雲紋、連珠紋等是中原商代青銅器上的典型紋飾。
典型如城固縣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商獸面紋銅罍。這個高51.2厘米、面寬15.3厘米的器物,方唇,直頸,圓肩,弧腹,凹底,肩兩側施牛形首一對,背面腹下部有一羊首鋬,蓋、頸四面各施一道扉棱,蓋和握手皆飾倒置卷角饕餮紋。肩部兩面各飾一高浮雕,卷角為兩部分,上部為渦紋間飾夔紋,兩面各有五個渦紋。
城洋青銅器並非完全照搬商文化的同類器,而是在某些容器中加入了本地或周鄰地區的文化因素,如頸部飾弦紋、肩部有立鳥裝飾的高圈足尊與四川、湖北和湖南等地的銅尊相近。最具代表性的是造型誇張奔放的青銅面具,與四川三星堆和江西大洋洲商代墓葬出土文物相類似,展現了商周時期跨區域的文化互動。

漢中市博物館館藏《石門頌》摩崖石刻拓片(資料照片)漢中市博物館供圖
刻在懸崖上的歷史
從關中平原向南深入秦嶺的四條古道,和從巴蜀地區向北部大巴山延展的三條古道,“收束”在漢江上游的陜西省漢中市。
作為古代連接關中平原與漢中盆地的重要通道,古褒斜道上曾佇立着不少石刻。其中,代表着漢魏隸書藝術最高水平的“石門十三品”摩崖石刻,如今陳列於漢中市博物館的專題展廳。
“自南自北,四海攸通”,這是鐫刻在一級文物、東漢《石門頌》(又稱《故司隸校尉楗為楊君頌》)碑石上的一句,不僅對秦嶺的宏偉嘆為觀止,更稱頌對開鑿石門棧道者的功績。
《石門頌》原碑通高2.61米,寬2.05米,全文655個字,勁挺有姿、渾厚自然,筆畫、結構變化豐富。清代文人張祖翼曾稱其“雄厚奔放之氣膽怯者不敢學,力弱者不能學也”。
“《石門頌》與位於故道(陳倉道)上陜西省略陽縣的《郙閣頌》、甘肅省成縣的《西狹頌》並稱為‘漢三頌’,皆為一級文物。它們不僅題刻時間相近,且都刻於古道峭壁之上,歷代都有書法、石刻愛好者前來觀摩。”漢中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略陽縣委黨校高級講師高曉靜説。
通往世界的文化地理坐標
秦嶺古道上,有一處世界文化遺産——位於陜西城固縣的張騫墓。1938年,西北聯合大學考古委員會組織師生於此開展了陜南地區史上第一次科學考古活動,在張騫墓中發現有“博望”字樣的封泥,綜合研判證實墓主人為張騫。
封泥是中國古代用於封緘文書並加蓋印章的泥質物品,在秦漢時期盛行。如今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的這件封泥為一級文物,基本呈正方形,長約2.2厘米、厚約0.4厘米。封泥上字跡已模糊不清,但兼有篆、隸風格的筆畫剛勁,古拙之氣撲面而來。
西北大學西北聯大與大學文化研究院院長姚遠告訴記者,“博望”二字是對張騫傳奇一生的總結,更是中華民族銳意進取、吐故納新的寫照。
隨着絲綢之路的開通,中國人通過這條通道向西域和中亞等國出售絲綢、茶葉、漆器和其他産品,同時從歐洲、西亞和中亞引進寶石、玻璃器等産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桑養蠶和生産絲織品的國家。1984年,陜西安康石泉縣譚家鄉的村民在石泉縣前池河河道裏挖沙、淘金時發現西漢鎏金銅蠶,體態為仰頭或吐絲狀,頸背部刻出形凸線紋,腰背部橫刻兩道凸紋,尾部向背部翹起,腹部素面無紋,製作精緻、造型逼真,這是中國國內首次發現鎏金蠶,作為一級文物,現收藏於陜西歷史博物館秦漢館。
據《石泉縣誌》記載,漢代時此地的養蠶繅絲業達到高峰。大的作坊均為官府經營,織工多達數千人,生産的絲織品顏色鮮艷、花紋多樣、工法精緻,並沿着秦蜀古道中的子午道運往長安並遠銷西域。
鎏金銅蠶的發現印證了縣誌記載,表明石泉地區在漢代的養蠶活動已經形成相當規模。
漢中市漢文化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梁中效説,從經濟史角度看,秦嶺將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連為一體,成為陸上絲綢之路與唐蕃古道、茶馬古道等對外交流大通道的交匯點,也是茶葉、絲綢等的生産基地。人員物資流動頻繁,加速了文化上的融合,造就了千年文脈。
“作為地理分界線,秦嶺在歷史上的主題是融合和貫通,不只把不同文化板塊兼容並蓄,更像一個文化高地向外輻射的通道,形成一個用歷史映照現實、遠觀未來的文化地理坐標。”梁中效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