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劇:如何從速成爆款邁向常態精品
➤微短劇迅速發展是社會外部環境變化、媒介生態演進、影視行業內部迭代多種變化長期積累的結果,不僅反映了受眾媒介使用習慣和文化消費習慣的深刻轉變,也與移動設備普及和內容分發技術的持續演進密切相關
➤在政策激勵與監管約束下,微短劇正逐步走出“粗放爆款”路徑,朝着“精品化、專業化、體系化”方向發展,産業開始邁入新的發展周期
文 | 陳璐
“雪下得很假,下得很浮誇,下得毫無必要。但一心拔刀的人為什麼也喜歡下雪呢?”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湯擁華,在畢業致辭中講起微短劇,語氣認真又投入。他不是在調侃,而是真看進去了——充會員、熬夜追劇、和學生熱烈討論“霸總”劇情。作為一位研究中西美學的學者,他的“沉迷”揭示了短劇某種不可忽視的吸引力:在通俗、誇張甚至粗糙的外殼之下,藏着當代人情緒宣泄與價值共鳴的窗口。
所謂“微短劇”,是指一種“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鐘左右、有着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
情節緊湊、內容刺激、表演誇張,微短劇能較好滿足當代人對“爽感”的需求。自2022年底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發布《關於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來,微短劇市場迅速升溫。
數據顯示,2024年國內微短劇産業總規模已突破500億元,首次超越全年電影票房規模,預計2025年將增至634.3億元。微短劇正逐步成長為繼院線電影、電視劇之後,中國視聽內容消費的新高地。
火爆之餘,微短劇製作粗糙、同質化嚴重、監管滯後等問題也亟待回應。它為何能火?又該如何走向規範與精品化?是時候深入一看這股“短”浪潮了。
微短劇因何而火
作為新生事物,微短劇為何能在短短幾年內迅速興起?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係副主任、副教授何天平認為,這是社會環境變化、媒介生態演進、影視行業迭代等多種變化積累的結果,不僅反映了受眾媒介使用習慣和文化消費習慣的深刻轉變,也與移動設備普及和內容分發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
首先,隨着人們生活節奏的加快,碎片化時間使用成為主流,微短劇憑藉“3分鐘一集、一小時刷完全集”的特性,很好契合了移動端觀看習慣,為“等車、吃飯、睡前”等零散場景中的用戶提供了輕量化娛樂體驗。此外,微短劇題材通常“爽感”十足,通過設置強烈的情節衝突、快速的劇情反轉、主角的命運逆襲等元素,能夠迅速激發觀眾的情緒興奮點。
中國文化産業協會沉浸式文旅産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産業管理學院碩士生導師卜希霆向記者談到,從觀眾心理看,快節奏生活以及多重壓力容易催生即時滿足需求,觀眾在觀看微短劇時更傾向於尋求一種快速的情緒釋放和心理滿足,這也解釋了微短劇在下沉市場和年輕用戶群體中的迅速流行。
其次,微短劇創作高度依賴並得益於平台算法精準分發,製作方以抖音、快手以及微信小程序等為主要陣地,借助數據反哺選題、實時調整劇情走向,形成了“拍—發—調—變”的內容生産製作閉環。湯擁華教授説,“短劇的很多創作規律,其實不是劇組拍出來的,而是觀眾評論出來的。”短劇有特別直接的市場反應,能實現面向用戶偏好的高效內容迭代與定向供給。
再者,産業鏈條的低門檻、快回報也進一步加快了微短劇市場的滾雪球效應。目前,一部微短劇的平均製作周期不足兩周,成本僅為幾十萬元,而通過會員充值、分賬廣告、帶貨植入等方式,熱門作品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回本。東方證券研報顯示,以廣告為商業化核心的“紅果短劇”DAU(日活躍用戶數)月廣告ARPU(每用戶平均收入)已達29元,超越愛奇藝、芒果等長視頻平台的會員ARPU。在廣闊的市場前景吸引下,涌入微短劇賽道的相關企業註冊量已超2萬家。2024年,微短劇行業總計帶動約64.7萬個就業機會。
在産業拓展與傳播創新雙輪驅動下,微短劇正在逐步擺脫“娛樂小品”的標籤,向具有相對完整敘事結構和初步工業化特徵的視聽産品演進,成為中國影視內容體系中的重要補充形式之一,在激發創作活力、拓寬內容供給方面展現出可觀潛力。
熱潮背後存隱憂
“流量繁榮”背後,內容粗放、商業模式不穩與治理體系滯後等深層矛盾亦日益凸顯,成為制約微短劇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掣肘。
內容精品化不足。過去一年間,隨着傳統影視公司入局與平台機制優化,不少作品在製作水準與敘事邏輯上已較早期有所提升,但總體而言,大部分微短劇距離“精品化”尚有不小差距。
內容同質化與低俗化傾向一直是微短劇生態中的突出問題。當前市場中,大量“霸總甜寵”“重生復仇”“贅婿逆襲”等類型化敘事高度集中,劇作同質化嚴重,用戶審美疲勞加劇。有觀眾直言,“看了幾部後就能輕鬆猜到整部劇大致的劇情走向”。
同時,部分微短劇為博眼球在劇情設定上過度獵奇、迎合低俗,價值導向存在偏差。此前引發廣泛爭議的《麒麟送子天降喜福》便是一例,該劇講述一名女子意外懷上“龍種”,臨盆時天降祥瑞,竟一次性誕下99子等荒誕不經的情節。在被平台下架前,該劇播放量已突破4500萬,反映出部分微短劇內容以嘩眾取寵的“獵奇流量”取代了基本的審美與倫理判斷。
中國高等院校影視學會會長丁亞平教授分析,部分製作方仍採取“低投入—快産出—強投流”的粗放模式,追求用最小成本換取最大流量,過度關注抓眼球,壓縮了內容創新與藝術探索的空間。
尚未建立起穩定、可預期的盈利路徑。去年,小程序微短劇以“IAP模式”(即單片付費)佔據主流;而今年,以“紅果短劇”為代表的“IAA模式”(廣告驅動免費看劇)快速崛起,小程序微短劇的領先優勢被明顯削弱。市場格局快速迭代,反映出微短劇的商業模式仍處於摸索和試錯階段,尚未形成穩定的盈利路徑。
在此背景下,微短劇産業呈現出一定程度的多種路徑競逐、“無序繁榮”狀態。一方面,內容生産與營銷體系尚未穩定,侵權、抄襲、“洗稿”等亂象時有發生;另一方面,儘管微短劇具備“低成本、快回報”的表面優勢,但在“投流變現”主導的生態中,製作方利潤空間被嚴重擠壓,行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何天平教授認為,小程序微短劇主導的商業生態中,流量分發環節的投流成本往往佔據用戶充值流水的八成左右。以2023年小程序微短劇《無雙》為例,該劇上線8天即帶動用戶充值超過1億元,但因投流投入巨大,最終利潤率不足10%,反映出微短劇商業模式下的盈利困境。這不僅壓縮了創作成本空間,也進一步擠壓了內容打磨與質量提升的可能性,導致資源更多傾斜於吸引眼球的營銷包裝,而非深耕內容本身。
尚未建立成熟的工業化製作體系。目前,微短劇尚未被納入廣電總局現行的電視劇母版製作標準體系。自2021年起,廣電總局已&&《電視劇母版製作規範》,並於2024年引入HDR Vivid、Audio Vivid等國産音視頻技術,用以提升電視劇的視聽質量和標準化水平,但上述規範尚未覆蓋微短劇領域。總體而言,當下微短劇從內容開發、拍攝流程到後期合成與音視頻封裝等關鍵環節,尚缺乏統一的技術標準與操作規範,整體製作流程仍以經驗驅動為主,技術基礎較為薄弱,進一步制約了其向規模化、規範化發展。
激勵與約束“雙管齊下”
採訪中,業內人士&&,中國微短劇正處於由“量變”向“質變”轉折的關鍵窗口期,監管上需要厘清發展瓶頸、聚焦關鍵環節,推動微短劇從“速成爆款”更快走向“常態精品”,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效益的共贏。
一方面,加強正面引導和培育,為行業發展提供更多上升空間。2025年初,國家廣播電視總局系統推進“微短劇+”專項行動計劃,提出推動微短劇與文旅、電商、普法、非遺等領域深度融合,打造一批結構短小、內核厚重、風格多元的高質量作品。行動計劃圍繞“文旅融合”“普法宣傳”“非遺保護”等六大主題展開,擬用一年時間推出300部左右重點引領性作品,為微短劇注入文化價值與現實觀照,構建“微敘事”鏈結“大場景”的新生態。
卜希霆&&:“作為文藝表達的新形態、新業態,微短劇承載着傳播文化、連接情感、引領價值的新使命。”
另一方面,強化制度供給,實現由“點狀整治”向“系統治理”的轉變。
2020年以來,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先後印發《關於網絡影視劇中微短劇內容審核有關問題的通知》《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加強網絡微短劇管理實施創作提升計劃有關工作的通知》《關於推動短劇創作繁榮發展的意見》等系列文件,明確提出推進“一體化管理”“先審後播”等原則,強化平台主體審核責任,並建立“黑名單制度”和違規劇集“雙週通報”機制。
在治理專項整治層面,2023年11月15日,廣電總局宣布啟動為期一個月的專項短劇治理工作,從加快制定《網絡微短劇創作生産與內容審核細則》、建立“黑名單”、推流統計機制等7個方面加大管理力度、細化管理舉措。2024年末,廣電總局再發多則《管理提示》,針對“中老年題材”“‘霸總’題材”“AI魔改”“片名審核”等問題,及時糾偏行業亂象。
2025年發布的《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辦公廳關於進一步統籌發展和安全促進網絡微短劇行業健康繁榮發展的通知》標誌着微短劇管理進入分類分層、全流程監管的新階段。通知明確對“重點、普通、其他”三類微短劇實行差異化審核機制,提出“未審核不得上線”,推動平台從“被動整改”向“主動履責”轉變。僅今年“五一”期間,全國範圍內即有2000餘部違規短劇被集中下架,行業生態明顯凈化。
中國新聞文化促進會副會長、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專家組成員陸先高&&,“分類分層審核”制度提供了剛性的量化管理框架,對微短劇行業內容質量的整體提升意義重大。制度實施一年多來,微短劇行業整體生態大為改善,現實題材作品增多,叫好叫座的佳作頻出,各類網絡視聽節目評優中,微短劇作品入選數量也有明顯增加。
在政策激勵與監管約束下,微短劇正逐步走出“粗放爆款”路徑,朝着“精品化、專業化、體系化”方向發展,産業開始邁入新的發展周期。
以質取勝實現可持續發展
經過政策引導與市場自我調節,業內共識日益明晰:無論流量邏輯如何演變,唯有內容回歸、創作為本,才是推動行業行穩致遠的根本路徑。
“堅持長期主義,老老實實搞創作,才能實現口碑和市場的雙效統一。”芒果TV“大芒計劃”工作室負責人周裘的觀點,正契合當前行業發展的主流價值取向。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院長關玲談到,微短劇行業亟需通過精品內容的持續供給,穩固用戶黏性、引導市場預期。《2024精品微短劇行業倡議書》的發布,正是這一趨勢的集中體現。根據倡議,微短劇不再局限於情感、爽感等類型化題材,而是日益拓展至現實、文旅、民生等更多元的內容領域,呈現出更為系統的創作能力與産業邏輯。
近期的一些作品,已展現出微短劇在敘事內容與社會價值之間的深度融合。例如,《哈嘍,成都!》以“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為背景,將外籍游客的城市經歷與成都非遺、都市風貌巧妙融合,成為“微短劇+文旅”的標杆之作。而改編自民生新聞欄目的現實題材微短劇《1818編輯部》,則通過情境化演繹還原真實事件,在提升傳播力的同時,實現了“新聞+劇集”的跨界創新。此類作品的涌現,印證了精品化路徑的可行性,也昭示着微短劇正從注意力經濟中的淺層消費品,轉向承載社會議題、文化價值的內容形態。
與此同時,人才培養體系也在加快構建。鄭州工程技術學院於2024年設立“微短劇方向”本科專業,課程體系融合傳統影視技能與AI視頻生成、大數據運營等前沿技術,學生從大三起便可進入劇組一線實習,快速融入工業化生産流程。該校教研室主任張永強&&,這種“以産定教”的實訓路徑,既緩解了企業的用人缺口,也有力支撐了區域文創産業的高質量發展。
在産業管理與評估層面,業內正推動建立更精準的量化評估體系。微短劇傳播與應用評測體系“繁星指數”專家組組長陸先高向記者介紹,“繁星指數”作為首個覆蓋全産業鏈的綜合性評測體系,結合定性與定量方法,動態評估項目,併發布“微短劇+文旅”“微短劇+品牌”等專項評測成果,與政策形成有效聯動,不僅為“微短劇+”六大創作計劃提供量化參考,也幫助從業者在快速發展的市場中明確定位與方向。
何天平認為,當下微短劇仍然被視作碎片化娛樂和注意力經濟的産物,但從歷史視角看,其成長邏輯同樣能從既有網絡視聽業的演進脈絡中找到規律——網絡視聽産品,均會經歷從粗放化、草根化發展到精品化、工業化發展的深刻轉型。他強調:“微短劇當前雖有粗糙一面,但在市場引導和規範提升下,其內容形態正向着高質量、多元化的方向快速演進,正成為中國網絡視聽文化的代表性形態。”
“內容産業最底層的問題就是內容。”在業內人士看來,未來微短劇要真正發揮其在內容産業中的結構性作用,仍需不斷完善創作機制與價值體系,從敘事創新到審美表達,從商業邏輯到文化傳播,實現更高層次的躍升。要堅持以內容為本,構建穩固的創作支撐和文化內核,推動微短劇從一時之熱轉化為一股穿越周期的持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