鋰電池行業如何打贏“反內卷”之戰-瞭望周刊社

鋰電池行業如何打贏“反內卷”之戰

2025-11-10 16:05:33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5期

  

  ➤堅持長期主義,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合力,通過建立産能精準管理與退出機制、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拓展電動化應用場景等措施,有效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根據估算,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建成産能超過2000GWh,但總産量不及900GWh,産能利用率不到50%,遠低於75%的良性循環指標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董建國 黃景鴻

  鋰電池作為電動汽車、儲能等領域的核心技術,在産業發展中發揮着關鍵支撐作用。在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大背景下,中國鋰電池産業脫穎而出,産量佔全世界70%以上,是我國出口“新三樣”的重要代表。

  近年來,鋰電池行業價格戰愈演愈烈,電池價格持續下降,已經逼近甚至跌破不少二三線電池廠的成本價,滋生了技術侵權、抄襲等現象,導致“劣幣驅逐良幣”。數據顯示,“內卷”致鋰電池行業産能利用率持續降低,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産能利用率不到50%。

  “反內卷”關乎儲能行業利益,也關係到中國新能源産業的國際競爭力。多家企業反映,價格戰已蔓延至海外市場,一批企業盈利能力明顯下滑,進而影響企業研發投入。

  業內人士建議,堅持長期主義,發揮政府、行業、企業合力,通過建立産能精準管理與退出機制、加強知識産權保護和拓展電動化應用場景等措施,有效提升企業盈利能力。

在北京舉辦的第二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現場,寧德時代展&展出的

“神行 PLUS 電池”産品(2024 年 11 月 29 日攝)   陳鐘昊攝 / 本刊

  建立産能精準管理與退出機制

  在不久前舉行的2025世界儲能大會上,寧德時代創始人、董事長曾毓群&&,儲能行業價格競爭異常激烈,近三年間儲能系統價格下降了約八成。近期某個集採項目的中標價格甚至低過了0.4元/Wh,嚴重偏離成本。

  儲能産業價格戰折射出産業激烈“內卷”。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産業創新聯盟常務副秘書長馬小利説,根據估算,2024年國內動力電池建成産能超過2000GWh,但總産量不及900GWh,産能利用率不到50%,遠低於75%的良性循環指標。

  中國電池工業協會副理事長王建新説,部分鋰電池企業難以依靠自身盈利水平實現良性發展,只能依靠政府補貼等非主營業務維持運轉。

  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另一方面無序投資依舊。

  “熱錢催生大量低質産能。”王建新説,近年來,我國新能源汽車和儲能市場迎來爆發式增長,大量熱錢涌向“新三樣”領域,鋰電池行業首當其衝。不少資本投資過程中缺乏整體規劃,重復建設明顯。

  以儲能電池為例,曾毓群&&,“目前註冊的儲能企業已經超過30萬家,很多都是無序擴張。”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根據調研及公開數據初步統計,在既有産能基礎上,2023年100余家投資主體的鋰電池投資擴産項目産能總計超過1600GWh,2024年又新增50余個動力電池領域投資擴産項目,産能總計超過400GWh。

  企業“卷”的背後,其實是部分地方政府在“卷”。睿遠基金分析師陳術子認為,重復建設的重要推手是部分地方政府無序招商引資,但對鋰電行業與技術不了解,在未充分調研和規劃的情況下就擴大生産,其中不少是低端産能。由於供需失衡,部分項目更多依靠地方政府補貼輸血,加劇了“內卷”。

  多位業內人士建議,産能建設可實行窗口指導,嚴控新增産能,壓減多餘及落後産能。馬小利説,應推動企業在現有産能的基礎上進行産能置換和質量升級。研究制定標準,對産品技術能力弱、生産質量管控水平差的新增産能項目嚴控審批。

  多位電池企業負責人&&,希望政府充分發揮“有形的手”調控作用,對産能建設進行引導,全國一盤棋統籌考慮,在鋰電項目審批階段就進行篩選和區分,從源頭上遏制重復建設。

  王建新呼籲,對新開建設産能進行檢測認證,對項目的技術含量、利潤貢獻率及能源消耗水平進行全方面評審評價,鼓勵先進産能,嚴控落後産能;鼓勵頭部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兼併落後産能,進行質量升級。

工人在位於江蘇省泰州市的雙登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鋰電池生産車間作業(2025 年 4 月 5 日攝)   季春鵬攝 / 本刊

  加大知識産權保護力度

  鋰電池行業過度競爭給健康發展帶來嚴重影響。從企業層面看,利潤空間被擠壓,企業聚焦短期降本,在生存壓力下被迫減少研發投入。從行業角度而言,滋生了“搭便車”“抄近道”現象,技術侵權、抄襲經常出現,優質企業市場份額被壓縮,技術升級步伐放緩,供應鏈穩定性受到挑戰。

  一位業內人士説,不少企業選擇走捷徑,傾向於抄襲和複製,而不願自主創新、自主研發。

  寧德時代有關人士&&,公司作為動力電池和儲能電池領域龍頭企業,投入大量研發經費取得先進技術成果,培養了大批人才,卻不時面臨人才被競爭對手突然挖走、技術隨之被帶走的情況,造成巨大損失。寧德時代數據顯示,2014年以來,寧德時代累計研發投入超過了800億元。截至2024年底,寧德時代擁有專利及在申請的專利合計達43000多項。

  企業競爭加劇,鋰電池知識産權訴訟案件時有發生。

  多位業內人士説,鋰電池屬於技術密集型行業,但鋰電池企業知識産權維權較為困難。一方面是取證難,維權成本高;另一方面是維權周期長,無法匹配鋰電池産品更新換代快的特點。

  同時,隨着我國鋰電池企業加速走出國門,海外未知的侵權風險亟待關注。今年上半年,電池企業欣旺達在海外市場遭遇專利訴訟風波。鬱金香創新公司聲稱欣旺達侵犯其兩項專利,德國慕尼黑地區法院向欣旺達旗下多家公司發出禁令,要求相關産品停止在德國銷售。鬱金香創新是韓國LG新能源和日本松下發起設立的電池專利池(專利權人通過協議方式將各自擁有的專利技術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共同的專利集合,並授權給第三方使用)。自2024年5月成立以來,鬱金香創新已經對包括欣旺達在內的多家中國電池企業提起專利訴訟。

  “國內企業海外專利布局不足。”王建新説,日韓電池企業在歐洲、美國市場進行大量專利布局,中國企業遠遠落後。

  採訪中,多位業內人士對記者説,新能源車和動力電池的國際標準制定中,話語權爭奪已進入白熱化階段。需要將中國的技術創新轉化為標準化成果,同時以完善的知識産權體系保駕護航,以更好應對全球競爭。

  保護知識産權就是保護創新。業內人士建議,進一步營造鼓勵創新的發展環境,對知識産權侵權行為嚴厲打擊,讓不掌握核心技術的市場“攪局者”加速出清。一是支持企業保護合法權益,對惡意知識産權侵權案件加大打擊力度;二是加大對侵權行為處罰力度,引導建立“不敢侵”“不能侵”的知識産權保護氛圍;三是引導出海企業構建核心領域專利群,強化前沿技術預研與標準領域的必要專利布局,建立全球知識産權風險監測與快速響應機制。

  拓展應用場景 加強科技創新

  多位受訪人士認為,破解鋰電池行業“內卷”需要兼顧需求和供給的協同干預,實現對産業供需的精準調控。在供給端加強産能管理,在需求端繼續拓展電動化的應用場景。

  工業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經濟專家委員會委員盤和林認為,應該從需求出發開拓多元化應用場景。伴隨着全球能源轉型加速,新能源汽車和儲能行業的發展仍將是鋰行業的核心增長動力,新興應用領域如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無人機等也拓展了鋰電池市場。

  王建新等人認為,鋰電池行業破局需內外共同發力。從短期來看,依靠市場調節、政府引導加速落後産能出清是當務之急;放長遠看,可以通過技術創新升格競爭維度,以硬實力破局。針對行業出現的補貼亂象,王建新建議將財政補貼從産能建設轉向技術攻關,對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前沿領域研發投入給予補貼和加計扣除。

  業內人士呼籲,鋰電池企業應圍繞綜合效率、安全可靠性、全生命周期成本等核心價值展開創新與競爭,以真實、透明、可驗證的數據和技術能力為基礎建立客戶信任,共同推動産業走出低價與概念炒作的內卷,邁向高質量發展。

  萬創投行研究院院長段志強&&,隨着“反內卷”行動加速推進,行業有望從相對松散和分散的狀態向集中度提升的方向靠攏,市場也有望逐步走向平穩。

  實現鋰電池産業高質量發展,還應構建創新型的産業生態。當前,各大電池廠爭相通過技術、工藝或結構創新,打造明星單品,構建參與市場競爭的“護城河”。

  “深練內功以破局。”寧德時代副總裁孟祥峰説,當前供需市場下,頭部企業應發揮“領頭羊”作用,以技術引領推動産品迭代升級;着眼海內外兩個市場,以産品及服務為引擎,推動公平、合理、良性的競爭,實現産業共贏。“鋰電池行業不應陷入低端消費品的價格競爭模式,寧德時代堅持提供固態電池、鈉離子電池等高技術、高價值産品,讓企業從‘卷價格’轉向‘卷新質生産力’。”他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