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基因的現代表達

在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游客參觀莫高窟複製洞窟第 276 窟壁畫(2024 年 6 月 7 日攝)郎兵兵攝 / 本刊
➤每一種新媒介,都對文化基因有一次新的呈現,覆蓋游戲、影視、音樂、時尚等眾多領域,讓古老的文化以千姿百態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注入現代生活的毛細血管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玉潔 何問
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留下燦若星辰的文化遺産。如何激活蘊藏其中的古老基因,化身可感、可觸、可參與的文化潮流?
技術喚醒:在虛擬時空與千年洞窟相遇
剛剛過去的“十一”黃金周,“飛”起來欣賞營造於1400多年前的莫高窟經典洞窟第285窟,成為游客參觀過程中的獨特記憶。
走進“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佩戴VR設備,游客便可“置身”於高精度立體還原的第285窟,“零距離”觀賞千年壁畫、360度自由探索洞窟細節,還能有“飛”起來看洞窟的神奇體驗。
揮舞左手,昏暗空間便被一盞明燈“點亮”。人似騰空而起,“飛”至洞窟頂部,原本需要抬頭仰望的窟頂只需環顧便一覽無余。高捧蓮花的飛天、手敲連鼓的雷公、邊飛行邊降雨的雨神……仿佛觸手可及。
莫高窟第285窟營建於西魏,是莫高窟最早有紀年的洞窟,也是一座“萬神殿”。壁畫中,既有古希臘神話中的阿波羅和狄安娜,也有中國神話中的伏羲、女媧;既有來自印度佛教的飛天,又有中國道教的羽人。
“敦煌是絲綢之路多元文明交流融匯的結晶。敦煌莫高窟中能反映多元文明融匯最經典的、教科書式的洞窟就是第285窟。”敦煌研究院副院長張元林説。
20世紀80年代,敦煌研究院開啟了數字化嘗試,文物保護理念與數字化技術逐步融合,文物的“永久保存、永續利用”成為可能。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300個洞窟的高精度數字化採集工作,同時進行了212個洞窟的結構三維掃描,並製作了169個洞窟的全景漫游。屏幕上呈現的壁畫清晰度遠超實地觀賞,那些以往需攀梯細看的壁畫細節,如今能輕鬆走向世界各地展出。
敦煌研究院與互聯網公司合作的“尋境敦煌——數字敦煌沉浸展”,為第285窟賦予“數字生命”。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揚部部長雷政廣説,數字掃描、三維重建等技術,實現了對第285窟的1:1還原。游客能在演播廳拍攝一段身處虛擬場景中的視頻,記錄下“帶得走”的敦煌記憶。這一展覽還走向了美國、蒙古國等國家。
敦煌的數字化研究與工程技術已推廣至我國9省(區、市)26處文化遺産,並走出國門承擔海外文物保護項目,應用場景包括土遺址、古墓葬、古建築、岩畫等多元文化遺産。
用先進技術激活古老基因,已成為我國文博機構的共識。利用AR技術,永樂宮壁畫中的故事“破壁而出”,與觀眾進行一場穿越數百年的文化對話;手機一掃,龍門石窟佛像被損部分在屏幕上“重生”,流失佛首與洞窟殘存軀體實現“數字合璧”;在殷墟博物館,激光投影在巨大的藝術甲骨造型上流轉,“狼”“弓”“鼓”等甲骨文字形隨光影變幻成鮮活場景……
在科技與文化的當代互動中,中華文明突出的創新性再次彰顯,守正不守舊、尊古不復古的進取精神生動延續。
設計轉譯:讓文物“活”成時代符號
長相呆萌、單腿站立的“綠馬”毛絨玩偶,是甘肅省博物館的“頂流”。從玩偶到咖啡、冰箱貼、聯名酸奶,乃至“綠馬之家”主題空間,“綠馬”已成系列。
“綠馬”的原型是東漢時期青銅器銅奔馬(又稱“馬踏飛燕”)。20世紀60年代,銅奔馬在甘肅省武威市雷&漢墓出土。馬兒如在空中飛馳,一足踏上飛鳥的剎那,飛鳥回首驚顧,靜態的青銅器充滿靈動之感。1983年,銅奔馬形象被確定為中國旅游標誌。
設計轉譯,讓“國寶級”文物變成現象級文創。甘肅省博物館文創團隊成立於2015年,推出過文創産品數千件,2022年因“綠馬”出圈。
團隊成員吳小雨還記得那天討論銅奔馬時,她突然把注意力放在了馬的正面:咧嘴歪笑的馬兒一看就覺得很喜慶。“能不能還原這個表情,做個‘綠馬’頭套?”她的想法一下得到團隊響應。
頭套生産後,迅速衝上社交平台熱搜。通體鮮亮的綠色、極具反差萌的“瘋跑”表情,瞬間擊中了當代年輕人追求個性、解壓的心理。
團隊放開手腳讓“綠馬”跳起體操,“醜萌玩偶以幽默的方式‘化解’了文物與現實的距離,符合年輕人追求放鬆和標新立異的審美需求。”甘肅省博物館文創中心負責人崔又心説。
團隊於今年開發了“黑馬”新系列。“我們希望能夠把‘人人都是黑馬’的寓意、‘綠馬’的快樂精神,通過博物館文創傳遞給每一個人。”崔又心説。
將文物蘊含的“活力基因”轉譯成流行的視覺語言和社交貨幣,已成為博物館文創“破圈”的密碼。
中國國家博物館鳳冠冰箱貼銷量破百萬件、鳳冠IP全系列産品銷售額破億元;河南博物院自帶“神秘感”的考古盲盒上線5天線上銷售額超50萬元……古老基因一旦找準現代表達,即爆發出驚人的傳播力與商業價值。

游客在敦煌印局參觀游覽(2025 年 10 月 11 日攝) 范培珅攝 / 本刊
跨界敘事:構建一個生生不息的“文化宇宙”
走進敦煌印局,數百個彩色沙瓶裝置錯落陳列,每個沙瓶的終端都連接一個敦煌文化主題的印章,圖案有敦煌風光、藻井、建築、手勢等。游客每蓋一次章,繽紛的沙漏就上下起伏、叮噹作響。
敦煌工美文化創意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武海熙介紹,1900年,藏經洞出土了現存世界上最早有明確刊印日期的印刷品《金剛經》。此外,敦煌文獻中還有大量古人的印章。他們以此為創意點,將廢棄的自來水廠改造成了敦煌印局。
敦煌印局有7類600余種印章。游客可以親身體驗版畫印、數字噴印、套章印等十余種印刷方式。套章印很受游客喜歡。通過4至7種不同顏色印章的搭配,可以呈現赭紅、石綠等豐富的敦煌色彩。形形色色的印章還可拓在卷軸上,成為融合古典與現代的創意禮品。
“360行,行行+敦煌。”武海熙説,他們用文創思路激活厚重的敦煌文化,讓敦煌更有吸引力。
打開“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來自敦煌莫高窟、瓜州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等6處遺産地的448幅壁畫、11116份素材和697號藏經洞經卷全都收錄其中、開放下載,既可用於商用開發,也可用於個人研究。相關素材還進行了歸類,如點開“動物”,老虎、鬥雞、飛鶴、白象、鳳凰等各類壁畫形象躍然眼前。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丁曉宏介紹,“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將文物數字化資源與區塊鏈技術相結合,相關素材與授權、支付、下載等各個環節都可“上鏈”存證,實現內容可追溯、可查證、可管控,有助於敦煌文化的規範流轉。
在“數字敦煌·開放素材庫”中,用戶還能利用相關素材開展二次創作。打開共創作品,取材九色鹿創作出的立體形象、莫高窟九層樓的水彩作品等新意萌生。共創作品可成為新的數字資源供人使用。如有商用,創作者還可與版權方分享創作收益。“這豐富了素材內容,為利用數字資源的共創作品提供了傳播和共享的平台,有利於構建良性創作生態。”丁曉宏説。
依託馬王堆漢墓出土的13萬餘字帛書數據發布“馬王堆新漢隸字體”,基於3000余組漢代漆器、絲織品紋樣構建漢代紋樣數據庫“馬王堆紋樣數字基因庫”……跨界敘事,正讓一個個文物、地理概念、專業研究領域,成為標準化、可利用、易傳播的數字資産,構建起龐大的、無限延展的“文化IP”。
每一種新媒介,都對文化基因有一次新的呈現,覆蓋游戲、影視、音樂、時尚等眾多領域,讓古老的文化以千姿百態的方式,持續不斷地注入現代生活的毛細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