錨定服務教育強國使命 深化“三新”建設系統升級

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
➤“三新”建設將打破傳統學科邊界與思維定式作為關鍵重點,在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體系、科技創新實踐等維度,系統性探索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路徑與創新發展模式,着力增強學生解決跨學科複雜問題的能力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邵香雲 張建新 栗雅婷
推進“四新”建設,是高等教育對接國家戰略需求與經濟社會變革、推進高等教育強國建設的重要戰略舉措,也是高等教育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邁向現代化的關鍵突破方向。南開大學立足學科底蘊與辦學特色,在“四新”框架下,精準聚焦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三新”重點領域,正式發布並落地實施《南開大學新文科建設規劃》《南開大學新工科建設規劃》《南開大學新醫科建設規劃》,積極開展以“三新”建設為主線的教育綜合改革實踐。
近日,南開大學校長陳雨露接受《瞭望》新聞周刊專訪,圍繞“新在何處”核心問題,解析這座綜合性研究型高校以“三新”建設引領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探索之路。
向新而行 開創未來
《瞭望》:南開大學此次系統升級“三新”建設,在契合國家發展與時代需求上有怎樣的深層考量?
陳雨露:南開大學升級推進“三新”建設,積極致力於躬行時代之“新”。這一布局的謀劃與推進,既源於國際格局深刻演變帶來的外部挑戰和國家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現實要求,也賡續了百年學府“允公允能,日新月異”的辦學傳統,更彰顯了南開與時代同頻共振的使命擔當。
“三新”建設是破解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科研創新與産業發展割裂、學科建設與戰略需求錯位等關鍵難題的重要舉措。新文科着力構建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力爭為全球治理提供中國智慧;新工科着力聚焦大國博弈核心賽道,力爭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夯實産業競爭力基礎;新醫科着力激發醫療健康創新潛能,力爭加快探索卓越醫學人才教育新模式。從總體上來看,南開大學“三新”建設緊扣時代脈搏,不僅高度契合高等教育綜合改革的要求,而且積極回應國內外發展變革的需求,對於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南開大學在升級推進“三新”建設過程中,高度重視踐行思想之“新”。學校全面深化“三新”建設,其本質是以“思想之新”引領教育創新發展的深刻實踐,是將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貫穿辦學治校全過程、以思想偉力激活教育改革動能的系統工程,更是錨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文化自信自強時代命題、踐行高校使命擔當的生動詮釋。學校堅持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進教材、進課堂、進頭腦”作為“三新”建設的主題主線,推動黨的創新理論與學科專業建設深度融合。
新文科領域,強化知識創新、理論創新、方法創新,加快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應用型複合型文科人才,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積極服務文化自信自強;新工科領域,重構課程體系、凝練科研方向,將家國情懷、使命擔當融入卓越工程師培養全過程,為突破“卡脖子”技術、培育未來科技與産業、實現科技自立自強,加快培養適應和引領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的卓越工程科技人才,助力提升國家硬實力和國際競爭力;新醫科領域,強化醫學倫理與社會責任教育,深化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培養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人民健康守護者,使醫學創新始終服務於人民健康事業、服務於“健康中國”戰略。
南開大學以“思想之新”統領“三新”建設,既把握了高等教育“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根本方向,又將價值塑造、能力培養、知識傳授“三位一體”的育人目標落到實處,為高校通過理論武裝賦能學科改革、人才培養、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提供了可借鑒的“南開經驗”。
以範式之新強化建設動能
《瞭望》:南開大學系統升級“三新”建設,在發展範式方面有什麼創新之處?
陳雨露:南開大學在升級推進“三新”建設過程中,始終以突破範式之“新”為關鍵着力點。學校堅持以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回應産業發展實際問題為根本導向,重點聚焦交叉融合、人工智能賦能、實踐教育創新、全球勝任力和領導力培育四大核心維度,力爭實現“育人提質、學科提級、服務提效”的三維突破。
一是強化交叉融合。“三新”建設將打破傳統學科邊界與思維定式作為關鍵重點,在學科專業布局、人才培養體系、科技創新實踐等維度,系統性探索跨學科、跨領域的交叉融合路徑與創新發展模式,着力增強學生解決跨學科複雜問題的能力。
例如,學校重點打造PPE實驗班(哲學—政治學—經濟學)、FAS項目班(非通用語專業與人文社科專業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FSE項目班(關鍵語種與理工科專業複合型國際化人才培養項目)、信息安全—法學等特色人才培養項目以及數字經濟、涉外法治、金融科技、網絡與新媒體、數據資源與數據智能、數字社會治理等新文科專業,推進人文社會科學之間以及人文社會科學與工程技術等深度融合;依託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加快新物質創造和認知科學等交叉學科群建設,同時積極構建校級新工科課程平台,鼓勵建設跨學院、校企結合的學科交叉課程群,打造新工科微領域、微學科;建設醫工融合的新興交叉學科,打造“醫科+”學科交叉融合和交叉學科培育增長點。這種多領域、深層次的交叉融合,正是南開“三新”建設的鮮明亮點與核心競爭力。
二是強化人工智能賦能。當前,數智技術從“教”與“學”雙向重塑教育新形態、構建育人新範式。“三新”建設將以實施人工智能賦能人才培養行動計劃為契機,以做好“AI教育教學篇”“AI技術設施篇”“AI管理服務篇”三大篇章為核心支撐,通過持續健全“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雙輪牽引的學科動態調整機制與人才培養模式,構建分層遞進的“AI+”課程體系(185門課程)、超前布局分學科分專業的知識體系大模型建設、打造産教融合全方位平台、探索AI賦能智慧學習模式建設等重要舉措,着力優化學科專業新布局、構築人才培養新生態、拓展産教研融合新邊界、打造智慧校園建設新典範。這種深度賦能將成為“三新”建設突破發展瓶頸、實現跨越升級的重要引擎。
三是強化實踐教育。“三新”建設積極弘揚“知中國,服務中國”辦學宗旨,以實踐育人為重要路徑,推動人才培養與國家戰略需求、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例如,新文科依託遍佈全國的中國式現代化鄉村工作站等平台,與行業領軍企業聯合培養,構建“專業實踐+社會實踐”雙輪驅動的項目制實踐教學體系,推動文科“脫虛向實”,讓學生真正走出課堂、走到一線;新工科以卓越工程師學院為突破點,立足“基礎研究+工程實踐”導向,構建“以産定教的項目驅動、以教促産的科研攻關、産教融合的協同育人”三重模式,着力培育卓越工程人才;新醫科充分依託附屬醫院資源,將臨床實戰歷練、科研成果轉化與理論教學緊密銜接,有效推動醫學理論知識向臨床診療能力的提升、向創新應用成果的轉化。
四是強化全球勝任力和領導力培養。為培育兼具家國情懷與國際視野的複合型人才,學校在“三新”建設中高度重視國際視野拓展。例如,一方面完善國際前沿小學期運行機制,持續做強“全球南開”暑期雲課堂與拔尖學生“成長夥伴”暑期學校,同步推出若干學科、專業領域定制化國際項目,着力提升學生的跨文化思辨力、傳播能力和即戰能力;另一方面通過深入實施海外學習賦能計劃及全球勝任力提升計劃、舉辦“全球公能”國際組織青年人才訓練營、推送學生赴國際組織實習、強化與國際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等舉措,為深化學生全球勝任力和領導力培養、提升其綜合素養提供強勁支撐。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新污染物研究團隊開展微塑料植物模擬暴露實驗(2025 年 4 月 9 日攝) 宗琪琪攝
以特色之新升級建設格局
《瞭望》:南開大學“三新”建設有何特色?
陳雨露:南開大學在推進“三新”建設過程中,始終注重塑造特色之“新”。作為一所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學校以多學科發展優勢為基礎,緊扣新文科、新工科、新醫科“三新”重點領域,着力形成特色鮮明、各展所長的發展形態。
南開大學新文科建設,最顯著的特徵在於以着力提高文科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為核心目標,以推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重要抓手,形成以“新模式、新體系、新形態、新活力”為引領的新文科建設南開路徑。
一是直面“文科教育創新不足”的問題,學校以“主修精簡夯基+輔修交叉促融”為核心,全面升級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例如為打破傳統文科育人框架,首次明確試點將輔修專業修讀納入畢業基本要求,並對課程體系開展系統性重構:以“思政基礎”“文理基礎”“數智基礎”三大模塊為核心,搭建文科學生通識教育基礎框架。從總體布局看,主修專業聚焦核心課程建設,夯實學生專業知識基礎;專業選修課學分與輔修學分的獲取,學生可結合個人志趣與未來規劃自主選修適配課程。通過在“主修+輔修”層面構建“文+文”“文+理”“文+工”“文+醫”等多元交叉培養路徑,切實提升學生運用跨學科跨文化知識破解複雜問題的綜合能力。
二是聚焦提升文科生知識寬度與就業競爭力,學校將重點打造系列新文科交叉複合型人才培養項目和特色微專業,同時以超常規舉措培養新文科拔尖創新人才,持續深耕“拔尖—複合—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建立橫向覆蓋多學科交叉、縱向貫通本碩博階段的人才協同培養機制,以此切實打破文科生“知識結構單一”的局限,精準強化實戰能力培養,顯著提升文科生培養與國家戰略需求、産業發展方向的適配度。
三是面對社會上存在文科“學科成長空間有限”的觀點,學校以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建構為牽引推動文科內涵式創新發展,以有組織科研為紐帶組建高水平創新團隊,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中國聲音傳播與國際話語權提升,推動文科研究範式轉型與原創成果産出,培育具有影響力的原創性教材和經典教材,實現科研與育人深度融合。
南開大學推進新工科建設,其核心亮點在於始終堅持“以理強工”的特色路徑,並以卓越工程師學院為核心示範平台,統籌推進學科交叉融合、教學模式革新、科研協同賦能的系統性與集成性改革,聚力打造彰顯南開特質的“新工科”建設高地,為我國高等教育工科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提供可複製、可借鑒的“南開方案”。
一是學校精準對接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發展需求,靶向發力“新工科”專業布局,積極增設與國家急需學科領域及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高度契合的“新工科”學科專業,全力實現教育內容與前沿技術、行業需求精準匹配。截至目前,南開大學已在工學門類下布局建設一級學科10個、專業學位類別6個、工學本科專業18個,覆蓋材料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生物與醫藥、營養與健康等前沿方向,構建起多元協同的“新工科”專業體系。
二是學校將依託雄厚的理科基礎優勢助力新工科跨越式發展,強化理科在具有重大應用前景科學問題上的探索力度,聚焦新能源電池、計算機視覺、低空技術與工程、網絡空間安全、人工智能控制等新興領域,推動基礎研究與工程應用深度融合、形成“研用貫通”的創新鏈條,加速産出具有行業影響力的重大成果,逐步構建可持續發展的學科生態體系,為新工科建設築牢根基。
三是學校將加速推進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以産教深度融合為培養基石、以體制機制創新為改革突破口、以育人模式重構為發展內核,着力推動基礎研究與工程實踐雙向賦能、打造産教互促協同模式,重點面向新材料、生物産業、新一代信息技術和高端裝備製造四大戰略領域,精準錨定産業發展需求,定向培育具備核心競爭力的卓越工程人才。通過系統推進上述改革舉措,力爭構建新工科人才培養的良性生態與卓越品牌。
南開大學統籌推進新醫科建設,最鮮明的特徵在於以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的獨特優勢,構建大醫學發展框架,探索醫學教育創新發展的“路徑之新”——以“醫工理文交叉破界、醫教研産協同融通”為核心,突破傳統醫學教育“學科壁壘固化、資源聯動不足”的局限,構建起適配國家需求、契合醫學發展規律的現代化醫學教育新生態。
一方面,從“專業布局”與“科研轉化”兩端發力,以“醫工交叉破界”激活創新動能。建設智能醫學工程、眼視光醫學、臨床藥學等新興專業,打造“醫學+X”的交叉學科群。瞄準新一代腦機接口、器官移植細胞療法等前沿賽道,聚焦精準醫學、再生醫學、腦科學與智能醫學、眼視光醫學等關鍵技術領域,推動突破性創新。聚焦破解“單點突破”的瓶頸,創新“臨床需求定位—學科交叉研發—循證驗證評價—科技成果轉化”的全鏈條機制,讓醫學創新更具時代動能。
另一方面,以“醫教研産協同”塑造體系優勢,充分發揮直屬與非直屬附屬醫院的平台作用,打通人才培養、科研攻關與臨床實踐的壁壘,真正實現醫學教育與醫療服務、科研創新的協同共進。通過前瞻性布局,不僅要在交叉融合中孕育新興學科和科研突破,而且要在實踐探索中形成卓越醫學人才培養的獨特路徑。面向未來,南開大學將持續深化這一路徑,為教育強國和健康中國戰略貢獻更堅實的“南開方案”。
目前,南開大學正以項目落地為關鍵抓手,同步搭建“頂層統籌、中間聯動、基層落實”的三級組織機制,全力推動“三新”建設從藍圖轉化為實效。學校將以“三新”建設系統升級為深化改革契機,全面撬動內涵式高質量發展,力爭為更好服務強國建設貢獻更強南開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