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項債收儲土地破“三難”
➤進入三季度各地用於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專項債券發行有所加速,三季度月均發行325億元,較二季度月均發行規模增長約49%,10月,河北省、重慶市兩個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發行相關專項債,預計接下來更多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將加入收購存量閒置土地專項債的發行行列
➤政府確定收儲價格時,通常以歷史成本價或市場評估價中的較低者為基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協商折扣,價格往往較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專項債)收儲存量閒置土地,是改善土地供求關係、增強地方政府和企業資金流動性、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的重要舉措。
今年以來,各地使用專項債收儲閒置土地節奏加快,但與各地公示的擬收儲項目相比,土地儲備專項債發行節奏仍有待加速,政策落地面臨估值定價、資産解押、利益協調等多重挑戰。受訪專家建議,政策推進需多維度協同,進一步細化細則、推動試點創新,形成可複製經驗。
政策加持收儲提速
去年以來,政策支持體系持續完善,土地儲備專項債券發行機制不斷優化:自然資源部於2024年11月&&《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2025年3月自然資源部聯合財政部發布《關於做好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支持土地儲備有關工作的通知》;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擬安排地方政府專項債券4.4萬億元,比上年增加5000億元,重點用於投資建設、土地收儲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消化地方政府拖欠企業賬款等。
企業預警通數據顯示,今年以來截至7月25日,各地共發行用於土地儲備的專項債45隻,共937個項目,總規模2393億元,佔已發行專項債規模的12.33%。
受訪專家&&,專項債收儲土地和收購存量商品房政策推進落地,對房地産市場具有積極作用。上海易居房地産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説,今年專項債券作為地方政府收購閒置土地的重要財政工具,在盤活存量土地、加快土地風險化解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根據中指監測,截至10月24日,全國各省市已公示的擬使用專項債收購閒置存量土地的總金額超6200億元,專項債實際發行/即將發行約2160億元。
政策支持下,各地土地儲備專項債發行節奏也逐步加快。4月8日,湖南正式發行2025年第一批專項債券,其中土地儲備專項債券規模達94.15億元,佔湖南全省用於項目建設專項債券資金的41.5%;5月8日,2025年福建省土地儲備專項債券(一期)正式上市,發行規模149.64億元。其中,土地儲備項目51個,金額為139.91億元;5月20日,2025年浙江省土地儲備專項債券(一期)(二期)(三期)連發,合計發行總額191.87億元,資金將用於杭州、溫州、嘉興、湖州、麗水等10個城市的70個項目。
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進入三季度各地用於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專項債券發行有所加速,三季度月均發行325億元,較二季度月均發行規模增長約49%,10月,河北省、重慶市兩個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發行相關專項債,預計接下來更多非“自審自發”試點地區將加入收購存量閒置土地專項債的發行行列。
估值解押成焦點
受訪專家告訴記者,當下政策支持體系日益完善,多地收儲動作頻密,但上半年專項債實際發行規模仍滯後於計劃,反映出政策落地仍存多重難點,主要表現在三方面。
收儲價格確定難。據中指研究院統計,從收儲價格來看,與出讓時的成交單價相比,約50%的地塊擬收儲價格與成交單價的比值在0.8~1.0之間,約31%的地塊比值在0.9~1.0之間,約17%的地塊擬收儲價格與成交價的比值在0.7~0.8之間,部分地塊擬收儲價格的折扣較大。珠海市今年第一批土儲專項債項目的收儲價格大多低於當初出讓價,約八折或九折。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了解到,政府確定收儲價格時,通常以歷史成本價或市場評估價中的較低者為基準,並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協商折扣,價格往往較低。
多地受訪從業人士&&,開發商因前期投入或地價上漲預期,難以接受過低價格。部分地塊需按“重置價”收購,但開發商不願接受,而政府又需確保資金平衡,避免高買低賣。部分房企對價格預期過高,或採取拖延談判的策略以待更有利條件,雙方難以達成一致。
土地抵押解除難。大多數房企在拿地後便將土地抵押給金融機構,甚至經歷多輪抵押。解押是收儲前提,但對資金鏈緊張的房企難度較大。
業內人士認為,債權債務關係複雜,回收需協調多方利益,易引發司法糾紛。合作地塊更因價格接受度和利益分配問題回收艱難。中部省份一房企負責人説:“許多土地以六折抵押給銀行,回購價低於此就意味着房企需貼錢還貸。”
從現有的擬收儲項目企業類型來看,中指研究院數據顯示,當前擬收儲的土地中,超80%屬於地方國企。受訪專家&&,民營房企缺乏解押資金,這是民企項目收儲比例偏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土地後續利用難。多位受訪人士認為,如收儲地塊未來用途不明確,缺乏有效的市場消化渠道,易致土地再度閒置。如需調整土地用途或規劃,則可能面臨補交地價、重新分割宗地等複雜流程,部分城市缺乏操作先例,且各地在土地閒置處置方面的法律解釋與操作標準不一。嚴躍進認為,即使變更土地性質,其未來市場潛力仍值得商榷。
此外,土地儲備專項債可能面臨資金償還風險。不少受訪專家告訴記者,如市場持續下行,可能導致地塊無法按期供應,或供應後收入無法覆蓋債券本息。
多維度協同加快政策落地見效
受訪專家建議,專項債收購存量住房的政策推進需多維度協同,完善規劃體系,在政策設計上增強靈活性與執行力,在資金端實現多元化融資,在操作端平衡各方利益並簡化流程。未來需進一步細化實施細則,推動地方試點創新,形成可複製的經驗模式。
中央財經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副教授柴鐸建議,構建“五年規劃+三年滾動計劃+年度計劃”的管理體系。明確項目規模、在庫規模、一級開發規模,指導預算編制,探索以項目庫、資産包的形式進行審查。對收儲土地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實現國有土地資産增值。建立項目條件公示、備案、意見徵詢機制,避免尋租風險,減少本地方保護。
在具體執行中,嚴躍進認為,對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培訓指導,要深入分析地塊開發潛力、房地産市場周期及常見堵點問題,確保培訓務實有效;同時應在收購前明確土地規劃用途,實現有效二次利用。
針對土地估值,多位專家及相關幹部呼籲建立公正的土地評估機制,避免單一按“重置價”或歷史成本定價;建議通過政企協商,參考市場評估價靈活調整定價,並建立動態調價機制以應對市場波動。
陳文靜建議,一方面擴大政策覆蓋面,加大收購非地方國企項目的比例以形成有效供給;另一方面,嚴控專項債風險,確保項目收益覆蓋債務本息。
“隨着政策推進,更多地區將參考先行省市的做法,通過明確收儲價格加快專項債券落實發行,進一步改善土地市場供求關係。”陳文靜説。(采寫記者:李亭 高婷 吳慧珺 衛韋華 李文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