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開海闊邁新程
➤雲浮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必須立足於優良的生態和特色資源優勢,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鍛造長板,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後發趕超的路子
➤一件件民生實事的紮實落地,詮釋了雲浮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對“快”與“慢”的深刻理解和辯證把握,既讓雲浮的發展保持了追趕跨越的緊迫,又擁有了夯實根基的從容
➤以頭號力度和決心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激活鎮域經濟、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村鎮從“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轉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郭奔勝 肖文峰 王仁貴 賈雯靜 吳濤
西江中游南岸,廣東省中西部,雲浮與肇慶、佛山、江門、陽江、茂名及廣西梧州接壤。相比於廣東的很多城市,從一定程度上説,雲浮是不起眼的那一個。
但這座“小塊頭”城市,卻以奮進姿態,在建市30周年的節點交出了一份靚麗答卷。
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突破1300億元、全市人均GDP達到54619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建市時增長11.7倍,全市民用汽車擁有量比建市時增長38.6倍,金融存款突破1900億元……
經濟體量實現從“百億級”到“千億級”的新躍升,地方財力取得從“緊平衡”到“略有餘力”的新突破,工業經濟邁上從“小産業”到“大集群”的新&階,發展動能拼出從“小工程”到“大項目”的新高度,人民生活從“解決溫飽”向“共同富裕”大步邁進。“山區小城”雲浮,在加速蛻變。
面對起步時家底太薄的實際,以及當前所處的身位,雲浮必須思考:雲浮有什麼,雲浮能做什麼,雲浮想做什麼。
在雲浮市委書記盧榮春看來,作為後發地區,雲浮不能簡單照搬其他城市的發展模式,必須立足於優良的生態和特色資源優勢,取長補短、揚長避短、鍛造長板,腳踏實地走出一條後發趕超的路子。
基於這一清醒認識,近年來,雲浮以做強財政、改善民生、提高城市吸引力、賦能産業發展這一鏈條,着力構建後發優勢,積蓄爭先進位的能量。
但要鍛造雲浮跨越發展、長遠發展的後勁,更有賴於當地精準把握“大與小”“快與慢”“輕與重”“遠與近”的關係,不斷優化完善發展思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好高騖遠,在人、産、城的共情共鳴中,匯聚起這座城市不斷向上生長的磅礡力量。
站在“十五五”新起點,雲浮的下一個30年,正蓄勢向前。
“小塊頭”要有大作為
雲浮土地面積7785平方公里,在廣東21個地市中位居中游。2024年全市常住人口239.73萬人,城鎮人口比重47.42%,經濟總量佔全省經濟總量的份額不到1%,1994年建市至今剛及而立……這些數字直觀地勾勒出雲浮“小而年輕”的城市基本面。
從人口規模、經濟體量、經濟結構、産業層次等一系列衡量城市能級的指標觀察,在幅員遼闊的中國與經濟體量龐大的廣東,偏居粵西北一隅的雲浮,也是那個不起眼的“小個子”。
但“小塊頭”從來不是命運的定數,“年輕”和“小”不意味着必然的落後。面對百舸爭流的區域競爭,雲浮深知“小塊頭”更需有大志向、大格局、大智慧、大作為。
在雲浮市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主任孫濤看來,“小”,恰恰意味着更靈活的轉型身段、更緊密的社會紐帶、更強烈的追趕意識。雲浮的進位之路,不在於盲目追求體量的“大而全”,在於深耕特色的“小而精”,在於雲浮能為珠三角、為廣東、為國家做什麼,在於從“體量焦慮”轉向“質量覺醒”。
秉承這樣的理念,雲浮向內探尋,精準識別自身獨一無二的價值坐標。無論是依託得天獨厚的石材礦産、深耕生態農業的獨特品牌,還是擁抱大灣區帶來的産業協作機遇,雲浮都需要在廣東乃至全國的大棋局中,找到專屬於自己的位置。
雲浮市交通運輸局黨組成員、總工程師何偉江介紹,雲浮是廣東“大西關”,地處環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內圈層”,是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帶動大西南地區發展的關鍵節點和重要門戶,蘊含着承接輻射、雙向鏈結的機遇。
為將區位優勢最大化,建市以來,雲浮在交通上下足功夫。截至目前,全市交通基礎設施累計投入達962億元,公路總里程與路網密度均位居全省中上游;高速公路通車里程427公里,建設增速排名全省前列;高鐵建設發展水平處於粵東西北地區前列;骨幹交通網絡覆蓋全部鎮街;西江通航能力提升3倍,港口吞吐量增長超40倍……這些“硬聯通”為雲浮融入區域發展格局奠定了堅實基礎。
基於此,雲浮聚焦打造“東融灣區、西接RCEP”的區域性綜合交通樞紐中心。一方面,積極向東融入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高標準規劃建設雲浮市承接産業有序轉移主&&;另一方面主動向西對接RCEP和“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對外交往“朋友圈”越來越大。
新興縣委書記陳哲江明確提出,要主動對接“一帶一路”建設和RCEP機遇,拓展更廣闊的市場空間,推動企業不斷做大做強。在第138屆廣交會上,新興縣20家企業參展,設置展位達91個,目的就是要實現以展促銷、以展促貿、以展促招,不斷為新興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獨特的區位優勢之外,這裡更有滿目蔥蘢的生態饋贈。這座城市森林覆蓋率接近70%,空氣質量優良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負氧離子含量高,是名副其實的“天然氧吧”。
山清水秀,人傑地靈,自然生態與文化底蘊在此交融。雲浮市委宣傳部負責人&&,這裡沒有大城市的喧囂與壓力,取而代之的是舒緩的生活節奏與清新宜人的環境,使其成為快節奏都市圈中難得的寧靜休養之所。
依託生態大市的底色,雲浮以打造粵北生態發展新高地為目標,建設高質量發展的美麗雲浮,立志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後花園”,並建設成為一座“綠色國際化城市”。
今年8月底,雲浮正式入選“聯合國可持續城市標準示範區”綜合試點城市,成為首個在城市、社區、産業三個層面綜合開展示範建設的試點城市,美好願景邁出重要一步。
將“小”的精緻與“年輕”的銳氣,轉化為後發爭先的優勢,雲浮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出超越體量的格局與眼界。

凌豐集團的不銹鋼製品自動化生産線(資料照片) 雲浮市委宣傳部供圖
“慢起步”更需快追趕
“十幾年前來過,現在已經認不出來了。”這是一位重訪雲浮的香港人士,在面對這座嶄新城市時發出的感慨。從這句樸素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雲浮的城市面貌與發展節奏,已經快過了許多人記憶更新的速度。
回望近年征程,雲浮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力。2021年,雲浮在精準防控中率先走出疫情影響,為經濟重振贏得先機;2022年,雲浮實現了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突破100億元、上繳中央及省級庫收入突破120億元的“兩個一百億”目標;2023年,雲浮首獲“最具幸福感城市——美麗宜業之城”稱號;2024年,雲浮營商環境評價首次邁進全省第二檔;2025年,雲浮“綜合查一次”創新實踐獲第七屆“法治政府獎”、入選國家五部委協同實踐案例……一步一個腳印,雲浮的發展硬指標不斷提升。
雲浮的“快”,是在薄弱基礎上實現的奮力追趕。1994年,雲浮從肇慶劃出設立地級市,底子薄、人才缺、資金少是長期制約。從這樣的起點出發,取得今天的成績,對於雲浮而言,每一步前進都意味着巨大的自我超越。
然而,將視野置於廣東乃至全國發展大局,雲浮已然認識到,縱向與自己比,發展在提速。但橫向與其他地區比,必須有更強烈的發展緊迫感。廣東作為改革開放的排頭兵,發展速度日新月異,省內城市都在奮力前行。如果滿足於當前的發展節奏,在全省發展格局中,可能面臨“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的嚴峻形勢。“更何況,老百姓對美好生活的嚮往最為迫切,民生改善等不得、慢不得。”盧榮春説。
在基本解決了發展“有沒有”的歷史課題後,雲浮直面的是“快不快”和“好不好”的雙重答卷。提速,已成必然。但速度的指針指向何方,發展的路徑如何抉擇,關乎未來雲浮的模樣。
方向既定,實幹為要。盧榮春&&,雲浮要實現後發趕超,關鍵是要讓幹部隊伍的思想觀念趕上來、幹事創業的精氣神趕上來。過去,部分幹部受限於視野與能力,面對發展難題時常“不開竅”,遇到阻礙往往束手無策。
對此,雲浮以“借”字訣破解困局。一是“借梯登高”,主動對標先進,派幹部脫産外出學習取經;二是“借船出海”,靈活運用外部&&資源,探索“反向飛地”等模式,融入更大經濟循環;三是“借雞生蛋”,盤活資源、用活金融工具,撬動發展杠桿。
這讓雲浮幹部重新認識了雲浮的價值、使命與發展路徑,不少人學成歸來時,也將優質項目與合作機遇一併“帶回了家”,實現了從思想破冰到行動突圍的轉化。
但雲浮所追求的“快”,絕非以犧牲百姓生活質量和生態環境為代價的粗放增長。雲浮所追求的“快”,是建立在人民幸福基座之上的高質量加速,唯有堅持民生與經濟相統一,才能行穩致遠。
過去多年,“爆水管”成了雲浮居民心照不宣的“煩惱”。早年資金不足,老舊管網更新、維護不到位,在城區不斷擴展的壓力下不堪重負,幾乎每月都要“爆裂”幾次,甚至在闔家團圓的年三十,都會遇到突然斷水的情況。2022年,雲浮下定決心徹底更新改造供水管網,自那以後,困擾街坊市民多年的“爆水管”情況一去不返。
交通出行不方便曾是另一個民生痛點。過去的雲浮城區,斷頭路比比皆是。有市民調侃,“雲浮的特産是‘掉頭、掉頭、再掉頭’”。近幾年,針對城市脈絡的“疏通手術”陸續展開,累計打通了城區長短不一近40條斷頭路。與此同時,過去全市僅有的一個高速&&口時常擁堵,隨着第二個&&口在去年正式開通,越來越完善的交通網絡聯通了城市的物理空間,更暢通了百姓的心頭之路。
一件件民生實事的紮實落地,詮釋了雲浮在高質量發展道路上對“快”與“慢”的深刻理解和辯證把握,既讓雲浮的發展保持了追趕跨越的緊迫,又擁有了夯實根基的從容。

雲浮石藝傳承人雕刻石藝作品(資料照片) 雲浮市委宣傳部供圖
重家底蝶變“輕産業”
石頭是雲浮這座城市産業發展史上的鮮明印記。調研組一行所住賓館,目光所及之處,石畫、石雕、石藝術品點綴於空間各處,它們不僅是裝飾,更無聲訴説着雲浮作為一個資源大市的厚重底色。
這份“重”,源自大地慷慨的饋贈。雲浮的喀斯特地貌孕育了豐富的礦産資源,目前已發現各類礦産58種,查明儲量47種,其中硫鐵礦累計查明儲量2.23億噸,儲量世界第二、亞洲第一;錳、鉛、鋅、銀等金屬礦産累計查明資源儲量合計約1467萬噸;建築石料預測資源量達443億噸,可開採三四百年。雲浮的石材、不銹鋼、硫化工等産業和資源享譽全球,其中“紋脂奶白”“雲花”等品種更是名噪一時。
除了聲名在外的礦産資源,“雲浮還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首批4個國家農産品質量安全市之一、廣東省現代特色南藥試驗區,是農業大市。”雲浮市農業農村局四級調研員張慶華説,這裡孕育了像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這樣的農業産業化國家重點龍頭企業,形成了黃皮、南藥等特色農産品。
在高質量發展和綠色轉型的當下,一度出現了雲浮賴以立身的“重”産業似乎已經過時的觀點。然而,這一論斷並不準確。
全國性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雖步入成熟階段,但這些基礎性資源對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的安全與穩定仍十分重要。它們依然是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精細化管理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保障。
更進一步看,雲浮的“重”家底並非發展包袱,而是轉型的基石。如今的雲浮,正以創新思維為傳統産業注入綠色化、低碳化、鏈條化、國際化等現代基因,推動其向産業鏈高端躍升,讓厚重的資源在現代化進程中向新向輕。
例如石材産業,依據《雲浮市石材産業高質量發展規劃(2022—2030年)》,雲浮石材産業將形成“一園兩區四基地”的空間布局。“一園”即雲浮國際石材産業城主園,“兩區”即石材荒料保稅物流區和石材文化工藝展示區,“四基地”即“裝備製造、循環經濟、綠色加工、花崗岩集聚”四個基地,從細分領域精準發力,構建協同發展的産業生態圈。
再如鋼鐵行業,廣東南方東海鋼鐵有限公司的精品鋼項目,以廢鋼為原材料,採用短流程煉鋼工藝,並引入智能化新能源鋼卷運輸系統、現代化大型電弧爐等全流程智能化裝備,實現節能減排、清潔生産,是雲浮重點打造的綠色鋼鐵産業標杆。項目下游産業鏈將重點發展鋼鐵延後精深加工,産品涵蓋優質碳素結構鋼、衝壓用冷軋鋼、新能源汽車用鋼、高性能耐蝕鋼和高強鋼等。
在硫鐵礦産業,以廣東廣業雲硫礦業有限公司為代表的企業,近年來堅持“邊開採、邊治理、邊綠化”的原則,全面推進礦山綠色發展,實現礦産資源領域生態産業化、産業生態化。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動尾礦資源利用,積極延伸産業鏈,開發綠色建材,促進硫化工産業向高端化邁進。
雲浮市常務副市長劉旺先説,雲浮正立足本地資源優勢,聚力打造金屬智造、綠色建材、現代農業三大千億級産業集群,截至目前,三大産業集群總産值分別達到400億元、600億元、840億元。一批百億級産業項目相繼落戶投産,上榜“廣東製造業500強”企業8家、居粵北片區首位……
重産業的輕質化之外,雲浮圍繞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汽車、數字經濟、大健康、低空經濟等新興産業加強布局,搶佔産業發展新賽道,着力培育發展新質生産力,現代化産業體系的建設在這裡聚力成勢。
在總結近年來全市招商引資工作成效的基礎上,雲浮市委副書記、市長李慶新&&,要結合“十五五”規劃謀劃産業布局、引育頭部企業,明確招商引資方向和重點,聚焦主導産業、特色産業和新興未來産業強鏈補鏈建鏈延鏈,進一步夯實産業發展根基,加快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現代化産業體系。
雲浮的産業進階之路,正是一場關於“重與輕”“舊與新”的辯證施策和理性抉擇,所淬煉的是面向未來的競爭力。

在億航智能雲浮生産基地,億航無人機正在進行試飛(資料照片) 雲浮市委宣傳部供圖
“近突破”蓄勢“遠動能”
在雲浮,一個問題被反復提及,也歷經深入思考:歷屆班子一任接着一任幹,為何雲浮未能實現更大的跨越式發展?
上任伊始,盧榮春帶領全市四套領導班子,歷時兩個多月,深入雲浮全市開展系統調研,目的就是為了找準這一問題的癥結,尋求破解的答案。
結論是,雲浮發展相對滯後,除了底子薄、基礎弱等客觀因素,更關鍵的原因在於過去的發展思路與雲浮實際不完全契合,照搬照抄珠三角通過三來一補、外貿外資做強做大經濟的路徑,對體量小、區位條件不同的雲浮來説“水土不服”。
最終,雲浮摒棄了先追求高端産業、再補齊短板的模式,以“反彈琵琶”的逆向思維,從自身最具優勢的傳統産業中尋找突破口。
其核心邏輯是,首先把財政“蛋糕”做大,只有政府有了真金白銀,才有能力系統性補齊民生短板,建設真正宜居宜業的生活高地。當人民幸福指數和城市品質得到提升,自然會增強對人才和資金的吸引力,為未來承接和發展高端製造業奠定堅實基礎,最終指向共同富裕的宏偉目標。
依據這一思路,長期、中期、短期目標環環相扣,三大發展賽道協同發力的發展藍圖,在雲浮大地鋪展開來。
“最重要、最長遠、始終不變的賽道是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發展園區經濟。”盧榮春説,周邊的“高富帥”城市想要吸引“白富美”很簡單,但雲浮作為一個“小個子”,招商引資並不容易,招大引強更何其艱難。
對此,雲浮舉全市之力推動園區建設,産業園區發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分散到集中、從單一園區到園區全面覆蓋、從粗放式發展邁向高質量發展的跨越。
目前全市已擁有5個省級産業園區,其中工業産值超百億元的園區3個,園區入園項目數達到672個,培育規模以上企業195家,成為全市工業經濟發展的主戰場、主引擎。
錨定製造業長期賽道的同時,雲浮深入學習借鑒東莞、佛山等先進地區經驗,將發展鎮域經濟作為中短期發展的第二條增長賽道。
在雲浮幹部眼中,過去的鎮村像是“無底洞”,經濟功能弱,依賴上級轉移支付,“等靠要”思想制約發展活力。為扭轉這一局面,雲浮以頭號力度和決心縱深推進“百千萬工程”,激活鎮域經濟、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推動村鎮從“被動輸血”向“主動造血”轉變。
具體而言,雲浮創新推動市、縣兩級四套班子及部門“1+5”機制定點&&63個鎮(街)及260個典型村,統籌資金138億元、新增債券75.3億元優先安排“百千萬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加大縣鎮村招商引資力度,推動重大項目進縣入園、中等項目鎮域布局、小微項目村級承接;紮實抓好人居環境整治;深入實施擴權強縣和強縣擴權改革、鎮街行政體制改革;充分發動社會力量參與,開展“雙百行動”“村企共建、村村結對”等工作。
在“百千萬工程”帶動下,雲浮5個縣(市、區)2023年財政收入均突破10億元,經濟總量超10億元的鎮(街)40個、佔比63.49%,村集體經濟收入大幅增長,提前兩年實現廣東省確定的目標。
雲浮發展的第三條賽道則着眼於眼前,發展資源經濟,將自然資源優勢轉化為即時發展動能。
雲浮最具優勢的石材資源曾長期面臨“小散弱”的産業困局。私人開採企業規模小、分佈散、競爭力弱,難以形成規模效益,破壞環境,制約産業發展。面對這一難題,雲浮推進礦産資源整合,實施“開大礦、關小礦”的調整策略,對到期的小型礦場逐步收回關閉,推動資源集中。2022至2023年間,雲浮成功出讓7個採礦權,收益達220億元,為財政增長貢獻了重要力量,有力支撐了地方發展。
“雲浮正牢牢扭住園區經濟、鎮域經濟、資源經濟‘三大抓手’,形成長中短相結合的經濟發展閉環。”雲浮市發展改革局四級調研員梁美琼説,資源經濟帶來的是短期效益,賣了就有錢;鎮域經濟是中短期布局,助力實現鄉村全面振興;園區經濟是長期支撐,項目從落地到見效需要時間,一旦成熟將帶來持續發展。
這種長、中、短相結合的布局,正是雲浮長遠謀慮的有力體現——短期的項目與投入是穩住經濟大盤的“壓艙石”,但若沒有長遠目標的堅定引領,發展容易陷入碎片化與短視化,唯有方向明確、步伐穩健,長短結合,經濟增長才能擁有持久的韌性與活力。
也正因此,雲浮提出了面向下一個30年的發展宏圖: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到2035年左右,實現雲浮人均地區生産總值趕上全國平均水平,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在此基礎上,再通過20年左右的奮鬥,力爭經濟發展水平基本達到珠三角平均水平。
這座“三十而勵”的城市,正走出山、奔向海,面向世界,擁抱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