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質效-瞭望周刊社

北京金融街:提升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質效

2025-10-27 16:59:34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3期

 

➤金融街所在地西城區的駐區金融機構資産規模約佔全國三分之一,佔北京市比重逾70%;貢獻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業增加值及約70%的金融業稅收

➤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實踐動能,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持續深耕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一條街道,承載萬億資産——中國金融的脈搏在此躍動。

  西起南禮士路,東抵太平橋大街東側,北起阜成門內大街,南至長安街南側,核心區面積2.59平方公里的北京金融街,自1993年國務院批准其建設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以來,三十餘年間見證並承載了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歷程與成果。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期調研獲悉,近年來,北京金融街持續強化國家金融管理中心功能,資産管理高地建設成果顯著,“兩區”建設成果持續顯現,國際影響力穩步提升,推動金融服務高質量發展邁上新&階。

  交出發展新答卷

  北京金融街,既是中國金融文明的歷史見證者,也是中國金融改革發展的集中體現者。其金融活動可追溯至元代,元大都時期設金城坊,商賈雲集、交鈔流通,奠定早期金融雛形;明清時期銀號林立、金坊遍佈,金融業態持續演進。歷經七百餘年變遷,金城坊故地之上,崛起為兼具中國文化底蘊與現代金融氣質的建築群落,成為中國經濟脈動的真實寫照。

  作為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核心承載區,金融街以僅佔北京市0.02%的土地面積,創造了顯著的經濟價值。據最新統計數據,金融街所在地西城區的駐區金融機構資産規模約佔全國三分之一,佔北京市比重逾70%;貢獻了全市三分之一以上的金融業增加值及約70%的金融業稅收,成為金融機構與人才高度集聚、人民幣資産流動樞紐功能突出、稅收貢獻顯著的核心區域之一。

  外資機構“首選地”與創新實踐高地。金融街的開放活力體現在一系列“首家”“首筆”“首單”創新實踐中:高盛高華證券成為北京首批外商獨資券商,保德信保險資管公司獲批全國首家境外保險公司直接投資設立的保險資管公司,中化集團完成全國首單跨國公司本外幣一體化資金池業務,北金所落地北京地區首單不良資産跨境轉讓項目。

  戴德梁行數據顯示,2021年至2025年一季度,金融街租金水平、十年歷史平均吸納率等指標均居領先地位,持續吸引外資機構落地。2025年初,北京法巴天星財産保險、國聯民生證券等機構相繼入駐,目前區域內共有外資金融機構120余家,涵蓋國際知名投資銀行、商業銀行、金融集團及支付組織的中國區總部。受訪企業負責人&&,金融街在監管協同、市場環境、人才儲備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綜合優勢,為外資機構在華展業提供了優質生態,顯著增強了其發展信心。

  頭部資管機構集聚地。在資管領域,金融街已形成全國領先的産業生態。截至2024年末,西城區駐區資管機構管理資産規模超20萬億元,佔北京市總量的50%左右、全國的12.5%左右,構建起集融資、投資、運作、管理於一體,覆蓋銀行、證券、保險、基金、信託等全領域的資産管理體系,成為全國頭部資管機構最集中的區域之一。

  “金融街的決策監管、標準制定、資産管理、支付結算、信息交流、國際合作功能日益突出,基本形成以具有行業領導力的金融機構為骨幹、多種金融機構協同發展的多元化金融機構體系。”北京市西城區委副書記、區長郅海傑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採訪時説,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的定位,決定了金融街不僅是市場參與者,更是國家金融戰略的執行者、協同治理的推動者和金融穩定的維護者。

  創新構建“四位一體”機制與“6R”服務體系。為提升服務能級,金融街創新形成北京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北京金融街服務局、北京金融街服務中心有限公司、金融街論壇“四位一體”服務機制,在全市首創“雙管家”服務模式,深化集監管支持、機構運營、環境優化、關係促進、專業研究、人才發展於一體的“6R”服務體系。同時,打造聚力·金融街黨群服務中心、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金融街服務局基層立法&&點、金融街研究院、《金融街觀察》、金融街發布、金融街I客廳等“六大平台”,全面強化服務支撐能力。

  郅海傑&&,展望未來,北京市西城區將着力推進創新發展、開放發展、聯動發展和融合發展,推動金融街建設成為金融功能高度聚集、金融市場深度開放、營商環境國際一流、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為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交出新時代答卷。

北京金融街夜景(2023 年 10 月攝)   北京市西城區委宣傳部供圖

  紮實做好“五篇大文章”

  在北京市西城區國家級金融科技示範區“金科新區”,福佑卡車的中&服務系統正實時調度全國貨運車輛——作為北京國際大數據交易所物流生態項目中首家實現全面數據資産化與數據流通交易的試點企業,其整合貨源、運力、運價、司機畫像等全鏈條數據,構建數字化履約解決方案,成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生動注腳。

  北京金融街立足政策傳導“第一棒”與資源匯聚“樞紐”定位,將頂層設計轉化為實踐動能,在科技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養老金融、數字金融“五篇大文章”領域持續深耕,成效顯著。

  暢通創新轉化路徑,築牢發展“強引擎”。科技金融是激發創新活力的核心支撐。金融街通過構建與科技創新適配的金融體制,打通從“實驗室”到“生産線”的轉化路徑。北京證券交易所作為關鍵載體,開市四年多來已匯聚277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突破9000億元,其中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九成,形成服務創新型中小企業的“黃金走廊”。

  在政策協同方面,“股、貸、債、保”多維度發力的科創金融供給體系逐步完善。“十四五”期間,北京市科技型企業貸款餘額年均增速約15%,高於一般貸款增速;截至2025年9月末,北京地區銀行間市場科技創新債券發行規模超2100億元,居全國前列。政策紅利持續釋放,北京地區單家科技型企業借用外債額度從2018年的50萬美元提升至1000萬美元,跨境融資便利化業務簽約金額近50億美元,適用範圍從中關村海淀園擴展至全市高新技術、專精特新及科技型中小企業,為科創企業注入金融“活水”。

  激活可持續動能,繪就生態“新圖景”。綠色金融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要抓手。金融街通過標準制定、産品創新與國際合作,推動綠色金融高質量發展。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北京市綠色貸款餘額逼近2.4萬億元;2024年科創公司債券、綠色公司債券發行規模分別達2155億元、741億元,均居全國首位。

  在機制創新上,金融街推動監管部門與行業協會完善綠色金融標準體系,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環境信息披露與碳核算;國家外匯管理局“科匯通”試點落地,便利國際綠色科研資金跨境使用,促進綠色技術跨國合作。成效不僅體現在數據上,更轉化為生態效益:西城區綜合能耗、萬元地區生産總值二氧化碳排放等綠色發展指標均居全國前列,印證了綠色金融“既是責任,更是機遇”的深刻內涵。

  滴灌實體經濟,架起服務“連心橋”。普惠金融是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關鍵抓手。金融街聚焦化解“融資高山”,構建“一機制、一基地、一平台、多活動”的融資服務體系,每月舉辦的“融享匯”投融資專場對接活動已成為品牌,將抽象政策轉化為精準對接。

  政策工具定向發力成效顯著: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普惠小微貸款餘額同比增長13.5%,涉農貸款餘額同比增長8.8%,創業擔保貸款餘額同比增速近40%,覆蓋面與可得性持續提升。針對中小企業匯率風險,國家外匯管理局搭建外匯衍生品銀企服務平台,將中小微企業匯率避險納入普惠金融體系,超2300家企業累計簽約業務129.4億美元,其中中小微企業家數佔比超九成,護航實體經濟穩健發展。

  構建全周期服務,織密民生“保障網”。養老金融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支撐。金融街推動構建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的養老金融服務體系。泰康保險集團創新“保險支付+醫養服務”模式,提供從養老金規劃到康養服務的全鏈條解決方案;中國人壽、國民養老保險等機構開發養老儲蓄保險、年金保險等專屬産品,適配老年人風險偏好與流動性需求。

  數據顯示,北京地區銀行新發放服務消費重點領域及養老産業貸款累計超140億元。線下服務同步優化,適老金融服務特色網點在金融街及周邊涌現,通過愛心窗口、老花鏡配備、大字版流程等細節,提升老年群體服務可得性與便利性。

  賦能場景全覆蓋,激活發展“新動能”。數字金融是金融創新的前沿領域。作為北京市首個數字人民幣試點示範街區,金融街實現“食住行游購娛醫”場景全覆蓋,從大型商超到胡同小店,從公用事業繳費到理財産品購買,數字人民幣應用深度融入民生。截至2025年8月末,北京市累計開立數字人民幣個人錢包近2000萬個,交易筆數5.4億筆,金額逼近3000億元,支持受理商戶近200萬家。

  同時,依託北京數字經濟先發優勢,金融街積極參與“中國數據街”建設,推動數據資産確權、評估、交易與融資,探索數據要素與資本市場深度融合。證監會累計將27個項目納入資本市場金融科技創新試點,多個項目源自金融街機構,彰顯其在金融科技前沿領域的引領地位。

  北京金融街以“五篇大文章”為抓手,通過政策創新、機制優化與場景落地,持續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未來,金融街將進一步深化創新、開放、聯動、融合發展,為中國金融高質量發展貢獻“西城方案”。

北京金融街夜景(2024 年 11 月攝)  聞昭攝 / 本刊

  立足全球視野擘畫新征程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面對“創新、變革、重塑下的全球金融發展”時代命題,北京金融街正以更開放、自信的姿態謀劃未來,致力於構建全球金融高地。

  “四位一體”凝聚發展合力。“五篇大文章”的推進需要多方協同,金融街創新構建的“四位一體”服務機制提供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北京金融街合作發展理事會由財政部、中國人民銀行、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中國證監會、新華通訊社、國家外匯管理局等權威部門指導,匯聚150余家重量級駐區機構為理事單位,下設資産管理、國際合作、金融科技等專業委員會,實現監管意圖與市場聲音的高效傳導。

  北京金融街服務局與服務中心有限公司構成“雙管家”模式,前者側重頂層設計與監管支持,深化“6R”服務體系,後者專注市場化落地服務,形成“宏觀政策—微觀體驗”閉環;金融街論壇則作為“思想催化劑”,自2020年升格為國家級、國際性專業論壇以來,已成為“中國金融改革發展風向標”,通過聚焦“五篇大文章”等議題,促進監管部門、市場機構與實體企業深度對話,凝聚發展共識。

  即將於10月27日開幕的2025金融街論壇年會,是金融街踐行全球視野的重要窗口。本屆年會國際化水平再創新高:全球金融領域主要國際組織負責人、頭部國際機構全球高管確認出席,阿聯酋投資部、瑞銀集團等首次承辦專題論壇,海外分會場增至5個,輻射東南亞、中東、歐洲、北美等關鍵區域,成為連接中國與全球金融市場的重要紐帶。

  面向“十五五”明確突破方向。在産業生態上,北京金融街將着力構建更具韌性和國際化的現代金融體系。重點提升全球頂尖金融資源集聚能力,強化金融科技、綠色金融等新興領域生態構建;以北京證券交易所為核心引擎,打造“科技—産業—金融”良性循環的資本市場生態圈,推動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與産業升級。

  在國際合作上,踐行“中國的金融街,世界的金融街”理念,從“引進來”轉向“引進來+走出去+深參與”並重。深化機構、業務、市場全方位開放,擦亮金融街論壇、“金融街發布”等品牌,使其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增強國際金融話語權的重要平台;加強與全球主要金融中心城市務實合作,在跨境監管、金融安全等領域建立長效對話機制;依託國際合作專委會、全球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會議等平台,推進跨國跨界規則對話與政策互動,構建常態化、多層次研討合作機制。

  “把握重大戰略機遇,我們將着力加強創新發展、開放發展、聯動發展和融合發展,把金融街建設成為金融功能聚集、金融市場開放、營商環境一流、國際影響力彰顯的國家金融管理中心。”郅海傑説。 (采寫記者:烏夢達 魯暢 陳旭 趙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