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洋碳匯交易深化與島嶼國家氣候合作-瞭望周刊社

以海洋碳匯交易深化與島嶼國家氣候合作

2025-10-27 15:35:52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3期

  

  文 | 李彥 趙春晴

  

  在全球氣候治理格局中,島嶼國家既是氣候變化的受害者,也是海洋資源的守護者。當前,中國在海洋碳匯科學創新、方法學構建與規則制定方面正形成全球引領力,在此背景下,如果將海洋碳匯交易作為合作紐帶,深化與島嶼國家合作關係,可能有助於共同應對氣候變化,也為中國參與全球海洋治理、構建海洋命運共同體開闢了新路徑。

  島嶼國家在海洋碳匯領域兼具資源優勢與發展訴求。島嶼國家擁有豐富的海洋生態系統,如紅樹林、海草床和珊瑚礁等,碳儲存潛力巨大。受資金、技術和監測能力等多方面限制,這些國家往往難以獨立開發碳匯資源並實現生態價值轉化。同時,海平面上升和極端天氣增多等氣候變化問題嚴重威脅島嶼國家的生存與發展。因此,島嶼國家在爭取海洋碳匯交易資金支持、技術援助以及提升國際話語權方面存在迫切需求。

  中國在海洋碳匯領域具備科學優勢與機制創新能力。我國科學家提出的“微生物碳泵”(MCP)理論,為海洋負排放提供了原創性科學依據,並被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採納。由中國主導的ONCE計劃正在全力推動構建海洋碳匯基礎科學研究、監測核算方法學制定、碳信用機制建設以及與國際標準協同的全鏈條體系。在實踐層面,廣東湛江紅樹林碳匯交易、福建連江漁業碳匯試點等項目,初步驗證海洋碳匯交易的本土可行性。

  可以以島嶼國家資源稟賦和發展需求為出發點,以中國科學優勢和創新能力為立足點,從基礎建設、金融機制、全球氣候治理和公平發展等維度驅動海洋碳匯交易,促進其成為與島嶼國家合作的新興載體。

  交易合作基礎與能力建設方面,可考慮將海洋碳匯合作納入中國與島嶼國家的對話機制,推動簽訂碳匯開發與交易協議。借助ONCE國際大科學計劃,中國可與島嶼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野外&站及數據共享平台,推廣中國的碳匯監測技術、標準設備和核算方法學,協助島嶼國家培養本土科技人才,增強海洋碳匯資源的自主開發能力。

  碳信用合作與綠色融資方面,中國可優先承認島嶼國家産生的海洋碳信用,將其納入跨境碳交易試點。可設立中國—島嶼國家海洋碳匯發展基金,支持相關可行性研究和試點項目。推動藍色債券、碳保險、生態補償等金融工具與海洋碳匯項目結合,引導中國金融機構為島嶼國家提供綠色信貸支持,構建“資源—信用—資金”良性循環體系。

  規則協同與全球治理層面,可在多邊場合共同倡導將海洋碳匯納入全球氣候治理框架,推動ONCE標準與國際碳標尺體系互認,助力島嶼國家碳信用進入全球市場。

  南南合作與公平發展方面,可依託中國政府與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於926日啟動的“中國—聯合國全球南南發展支持機制”,通過能力建設和項目示範,支持島嶼國家開發海洋碳匯項目。建立收益共享機制,確保碳匯交易利潤用於生態保護、防災減災和可持續發展,體現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可在海南、福建等沿海地區設立國際海洋碳匯交易示範中心,優先向島嶼國家開放能力培訓與項目對接。

  海洋碳匯交易是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工具,更是深化南南合作、推動公平發展、重塑全球海洋治理話語權的重要舉措。通過科學與規則雙輪創新,以海洋碳匯合作為紐帶,中國有望與島嶼國家推動構建更加緊密的藍色夥伴關係,實現從生態保護到經濟發展、從科技賦能到規則引領的多層次共贏,為全球氣候治理注入嶄新的中國智慧與解決方案。□(李彥: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戰略研究和國際合作中心;趙春晴:青島海大工程勘察設計開發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