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兩海”重生記

候鳥在內蒙古烏梁素海湖面嬉戲、覓食(2025年9月25日攝) 康文魁攝 / 本刊
➤曾因湖面萎縮、水質惡化淪為“生態傷疤”的內蒙古三大湖泊,如今發揮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劉偉 王靖 趙澤輝 張晟
內蒙古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被稱為“一湖兩海”。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一湖兩海”生態保護治理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指出,要抓好內蒙古呼倫湖、烏梁素海、岱海的生態綜合治理,對症下藥,切實抓好落實。
金秋時節,內蒙古“一湖兩海”風光迷人。東部的呼倫湖與草原相連,藍水映黃草,展現出草原湖泊秋日靜美;西部的烏梁素海蘆葦蕩隨風起伏,候鳥群掠水嬉戲;中部的岱海碧波蕩漾,魚群在水中暢快擺尾。
曾因湖面萎縮、水質惡化淪為“生態傷疤”的三大湖泊,如今宛若三塊藍寶石,鑲嵌在祖國“三北”大地,發揮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作用。生態之變的背後是各級黨委、政府堅持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一湖一策”精準破題,以久久為功的系統治理與保護,走出一條湖泊生態修復新路子。
呼倫湖:
從“靠湖吃湖”到“護湖養湖”
晨霧如輕紗般籠罩着呼倫湖的遼闊水面。50歲的趙輝手持清潔工具,沿湖岸緩步行走,目光專注地搜尋着每一片紙屑、每一個塑料瓶。
10年前,趙輝是呼倫湖上響噹噹的“千噸網”捕魚能手。那時他靠湖吃湖,一網下去,捕獲千斤魚不在話下。如今,他成了一名護湖人,角色身份的轉變,是呼倫湖生態轉型的生動寫照。
本世紀初,地處呼倫貝爾市的呼倫湖,因天氣持續乾旱,水位連年下降,湖面萎縮、濕地退化,野生動物數量銳減。趙輝回憶:“魚越捕越少,網越織越密,心裏卻越來越空。”
轉機始於2013年。在中央大力支持下,當地黨委、政府全面打響呼倫湖生態治理攻堅戰。呼倫貝爾市生態環境局局長高山説,呼倫湖治理是技術與工程的升級,更是一場關乎理念與制度的深刻革命。
高山介紹,呼倫湖治理理念注重三重轉變——從“就湖論湖”轉向全流域治理,從“九龍治水”轉向協調統一,從“穩量盯質”轉向更加重視水生態建設。
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鄒偉東&&:“呼倫湖水體循環能力較弱,水生態好壞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上游來水,不能‘就湖論湖’。”
竇華山是內蒙古呼倫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副局長,也是一位野生動植物保護與利用專業的博士。他常年堅守治理一線,見證了昔日各部門“各自為戰”的情況:“當時缺少對整個流域影響的系統考量。”後來,當地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體理念,將治理視野從“一湖”拓展至全流域。
為破解“九龍治水”困局,呼倫貝爾市整合涉及湖域管理的多家機構,實現“一件事由一個部門來管”。同時,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的生態綜合治理領導小組,將治理任務納入各級領導班子年度考核。“領導小組上下聯動,推動全流域一體化保護治理。”竇華山説。
在這場變革中,內蒙古呼倫貝爾呼倫湖漁業有限公司的成功轉型成為流域治理的縮影。這家企業成立於1948年,曾創下年捕撈1.5萬噸水産品的輝煌。隨着2014年“限捕令”&&,特別是2019年全面禁漁,傳統捕撈業務走向終結。
面對生存危機,公司轉型發展生態旅游。2024年,接待游客75萬人次,創收2200萬元,同比增長78%,其中游船業務增收近400萬元,該公司重點打造的小河口景區目前正向國家5A級景區邁進。
如今,呼倫湖水面面積從2012年的1759平方公里擴大到2241.6平方公里,濕地保護修復達800公頃。魚類資源總量增至15萬噸以上,絕跡多年的黑斑狗魚重新出現。鳥類、魚類、哺乳動物分別增加13種、8種、3種。鴻雁種群數量超過29000隻,呼倫湖成為著名的鴻雁繁殖地。
烏梁素海:
從“醬油湖”重返“塞外明珠”
站在巴彥淖爾市的烏梁素海畔,66歲的劉廣孝望著眼前清澈的湖水,感慨往事如煙。這位從小在湖邊長大的老漁民,見證了這片“塞外明珠”從清澈到污染,再到重新煥發生機的全過程。
“小時候湖水隨便喝,水可好了。大約20多年前,造紙廠、化工廠往湖裏排污水,湖水跟醬油一樣,隔着河岸很遠就能聞到臭味。”劉廣孝回憶。
烏梁素海蒙古語意為“紅柳湖”,是黃河流域最大的淡水湖,19世紀中期由黃河主河道南移後形成。20世紀90年代後,自然補給水量減少,加之工農業排水等因素,湖內生態功能嚴重退化,水質惡化為劣Ⅴ類。面對危機,一場生態保衛戰在21世紀初打響。
烏梁素海生態保護中心主任包巍介紹,烏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試點工程自2018年啟動以來,累計投資數十億元,實施生態補水,點源、面源和內源污染治理。在上游,100多萬畝烏蘭布和沙漠得到綜合治理,有效阻擋了泥沙流入黃河。同時,流域範圍內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廠和污水管網建設全面推進,基本解決了點面源污染問題。
經多年治理,烏梁素海整體水質已由劣Ⅴ類穩定提高到Ⅴ類、局部優於Ⅴ類。水面面積穩定在293平方公里,最大水深約4米。為持續改善水質,近年來當地年均從黃河向烏梁素海補水5億立方米,對生態改善發揮了重要作用。
劉廣孝説:“現在有好多沒見過的水鳥,比如白頭雁、斑頭雁,去年還發現了火烈鳥。”據統計,目前烏梁素海已有魚類29種、鳥類264種,生物多樣性逐步恢復。
生態環境改善後,為解決漁民就業問題,當地將原漁業公司職工分流安置:一部分安排到旅游項目,一部分從事公益性護湖工作,一部分參與菌包生産等産業。
國慶期間,烏梁素海迎來大批游客。烏梁素海天星旅游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馬海振介紹,景區現有14個旅游項目,年收入約1000萬元,帶動就業150多人,旺季單日最高接待游客5000多人。“我們的項目不破壞生態,比如小船都用電,沒有污染也沒有噪音。”馬海振説。
治理成效催生新産業。內蒙古積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每年收購烏梁素海中約6萬噸蘆葦,製作環保建材,2024年産值達到1.7億元。
蘆葦收購對烏梁素海生態環境改善很重要。包巍説,如果蘆葦收割不及時,冬季會在湖中腐爛,産生內源污染,影響水質。企業收購利用,實現了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
從污染嚴重的“醬油湖”重返清澈的“塞外明珠”,從單一的漁業生産到多元化的生態旅游和綠色製造,如今烏梁素海重新成為候鳥天堂,更成為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動範例。
岱海:從“瀕臨乾涸”到“魚兒暢游”
近幾年,生活在烏蘭察布市涼城縣岱海湖畔的村民們驚喜地發現——多年不見魚影的岱海再現魚兒暢游的畫面。經過10年堅持不懈進行生態綜合治理,岱海生態環境的變化翻天覆地,鄉親們記憶裏的“塞外天池”又回來了。
“2023年開始,湖裏陸續監測到中華青鳉魚、麥穗魚、鯽魚等魚類,今年夏天魚類品種和數量更多了,近期又發現了蝦虎魚。”岱海自然保護區服務中心主任杜海軍説。好消息陸續傳開,岱海鎮不少鄉親們前去湖畔細觀,有的鯽魚已經有一隻手那麼大。
鄉親們的激動,要從岱海的前世今生説起。受人類活動和氣候環境影響,岱海水域自20世紀70年代起呈現持續萎縮態勢,生態環境質量逐年下降。行業專家在2016年按照水位下降速度測算,再有10年左右時間,岱海或將面臨乾涸。
“湖面越來越小了,我和丈夫20多年前以打漁為生,隨着湖面萎縮、水質變差,現在連魚的影子也見不着了。”記者2016年底來到岱海,當時經營一家小賣部的岱海鎮五蘇木村村民王小青的話,讓人印象深刻。
從沒魚到有魚,從即將乾涸到生態復蘇,岱海這近10年發生了什麼?涼城縣副縣長康偉喆説,為守護涼城人民的母親湖,涼城縣於2016年開始,採取水資源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的“三水共治”綜合措施,全面打響岱海生態綜合治理攻堅戰。
康偉喆介紹,水資源保護方面,涼城縣疏浚清理入湖河道,積極推進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增加徑流入湖。同時,岱海湖畔的岱海電廠實現生産用水不再使用岱海湖水及周邊地下水。岱海周邊水澆地也實施“水改旱”和節水改造工程。
“黃河水來了,岱海有救了。”岱海鎮義和村村民張根換多次站在弓壩河出水口,高興地望著黃河水奔流進岱海。為從根本上“拯救”岱海,2020年國家實施了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從黃河干流取水,該工程於2022年9月全線通水,目前共為岱海補充黃河水達6317萬立方米。
水環境治理方面,涼城縣一隻手加強內源管控,常態化開展水藻打撈,降低污染釋放速率。另一隻手做好外源攔截,拆除清理岱海周邊及入湖主河溝內種植、養殖場等設施,集中收集處理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畜禽糞污,降低入湖污染負荷。
水生態修復方面,涼城縣圍封保護岱海濕地,全年實行禁牧、禁養、禁墾、禁伐,示範性種植紅柳、鹼蓬等鹽生植物,全面提升濕地植被蓋度。同時,當地不斷加強水土保持,全力保護生物種群。
經過近10年治理,岱海迎來新生。杜海軍介紹,岱海水資源保有量逐步提升。與2022年岱海生態應急補水工程通水時相比,如今岱海湖面面積擴大5.9平方公里,水位上漲95厘米,庫容增加4350萬立方米,面積、水位、庫容連續兩年實現正增長,岱海周邊地下水位較2016年整體回升。
“岱海水環境穩步向好,流域生態逐漸恢復。水質指標達到地表水Ⅴ類標準,岱海流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70%。”杜海軍説,生態好不好,小動物會用腳投票。目前,濕地內鳥類種類由治理前的68種增加到101種,2023年開始在湖內監測到魚類,今年魚類數量明顯增長。
隨着岱海生態綜合治理取得明顯成效,涼城縣的美麗生態正在激活“美麗經濟”。鄉親們借助岱海風光從事起旅游業,有的開農家樂,有的在景區務工,還有的在湖邊賣起土特産。
66歲的岱海鎮付家村村民胡登雨説,自己在岱海景區裏經營一艘觀光船,去年光開船就增收約7萬元。他説:“好生態來之不易,咱莊稼人靠湖吃湖,更得護着湖、愛着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