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質量向未來
➤優先滿足高齡失能老人照護需求,最為剛性也最為急迫
➤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加快構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統籌協調機制
➤特別要關注農村老年人需求,避免“重城市、輕農村”
➤老年人收入水平低進而制約消費的問題亟需破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欣 翟天旸
發展銀發經濟,滿足銀發一族的養老、享老、備老需求,是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銀發經濟當以何種姿態更好向未來?持續探索銀發經濟的中國方案應向哪些方面接續發力?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邀請銀發經濟研究者和參與者共同探討答案。
聚焦急難愁盼 持續加力服務
《瞭望》:如何看待近年來銀發經濟發展態勢?
陸傑華:相關政策持續&&,覆蓋發展改革、民政、財政、衛健、商務、金融等多個部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社會資本關注度明顯提升,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市場活力顯著增強。
方彧:近年來,我國銀發經濟經營主體數量快速增長。截至2024年底,我國養老服務相關企業約16萬家,較2023年底增長24.36%。同時,銀發産業的邊界不斷拓展,從養老服務、老年用品、康復輔具延伸至文化旅游、老年教育、抗衰老等新興領域。
鄂俊宇:我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及伴隨老齡人口結構之變而生的銀發經濟,其發展具有確定性、穩定性和長期性。近年來,得益於政策推動,創新模式涌現,科技不斷賦能,眾多企業已經將“老年經濟”與“備老”經濟疊加作為企業長期發展戰略,但也要看到,目前大多數相關企業規模仍相對較小,細分領域的專業化程度還有待提高。整體來看,銀發經濟尚處於起步階段,其作為經濟增長新引擎的引領作用,還有待進一步發揮。
《瞭望》:增進老年人福祉,聚焦急難愁盼持續發力的重點是什麼?
李璐:優先滿足高齡失能老人照護需求,最為剛性也最為急迫。應持續開展老年健康促進行動、失能老年人健康服務行動,進一步加強醫療機構的老年病專科設置、醫養結合機構的康復護理服務等。鼓勵企業開發用於預防和延緩失能的功能性輔具、保健食品等,支持適合高齡老年人的特醫食品優先通過審評審批。支持引導養老服務機器人、智能家居等新技術用於居家和機構的照護和陪伴。加大安寧療護服務的布局和推廣。
方彧:《關於發展銀發經濟增進老年人福祉的意見》提及的急難愁盼主要有7個方面,即老年助餐、居家助老、社區便民、老年健康、養老照護、老年文體、農村養老。貫通協調居家、社區、機構三類養老服務形態,推動社區和機構為家庭養老賦能,是當前探索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的重要課題。此外,農村養老難題的破解和普惠型養老服務的發展亟待進一步發力。
鄂俊宇:核心在於提升他們的生活品質和獨立尊嚴。適老化改造,正是實現老年人急難愁盼之“急”的關鍵抓手,也是國家確定的銀發經濟七大潛力産業之一。“家”是絕大多數中國老年人最後的歸宿,當衰老使老年人活動半徑收縮,一個安全、便利的“家”,就可能是他們自主生活的全部。我們近十年在北京實施了約2萬戶老年人家庭的居家適老化改造服務,發現很多家庭都是在老人跌倒後才想起適老化改造,給老人的生活空間“打補丁”。而適老化改造的核心價值,在於它應是一項預防性措施。當下的重點是提升全社會對居家適老化改造的認知,推動適老化改造從事後補救走向前置預防。
錨定個性需求 精準充分供給
《瞭望》:“十五五”時期,銀發經濟新的潛力點和增長點有哪些?
方彧:着眼未來,應重點關注“一低一高”。一方面,把握好低齡老人的需求,如旅游服務、老年教育、抗衰老、養老金融産品等;另一方面,把握好高齡老人的需求,如老年用品、康復輔具、智慧健康、適老化改造等。
李璐:拉動“銀發青年”活力消費是重要增長點。當前,“60後”步入老齡階段,“65後到70中”人群陸續退休,這一新老年群體財富儲備更加充足,“衣食住行用、康養文旅服”等多層次、多樣化的産品和服務需求不斷增長。應針對性開發更多營養補充、睡眠改善、健康監測輔助等主動健康産品消費;打造老年“旅游+”“康養+”産品,擴大旅居養老服務供給;落實增開銀發旅游列車行動計劃,推進旅游産品、景區配套設施和智慧旅游適老化建設;推出老年人喜聞樂見的優秀文藝作品,為其提供優惠、優質的體育健康服務。
陸傑華: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將重塑養老服務模式。我國數字化進程較快,但專門針對老年人的科技産品和服務仍顯不足。我國在適老化科技産品研發、智能化照護解決方案等方面仍然存在明顯差距,需要重點突破。例如,智能穿戴設備可以實現健康監測預警,智能家居系統可以提供遠程照護,這些都可能成為銀發經濟新的爆發式增長點。
鄂俊宇:首先,銀發經濟不是孤立地新增産業,而是對現有産業的全面轉型。面臨老齡化把所有産業重做一遍的大勢所趨,既有存量,也有增量,每個領域都蘊藏着巨大的市場機會。其次,老齡化人群不是一個同質化的整體,他們年齡、地域、經歷和價值觀不同,需求差異巨大。因此,市場供給必須精準匹配。針對“40後”“50後”群體,重點應放在存量生活空間的居家適老化改造,以及醫養結合的照護服務上。而對於即將步入老齡階段的“60後”,市場應側重於健康管理、增量智慧健康空間營造,以及康養旅居等健康美好生活方式的服務供給。
強化要素保障 系統安全支持
《瞭望》:為銀發經濟營造更好的發展環境,應如何強化政策和要素保障?
李璐:需要加快完善銀發經濟發展頂層設計。在中央統一領導下,加快構建推動銀發經濟發展統籌協調機制,由牽頭單位統籌編制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戰略規劃和行動計劃等,加快構建基於銀發經濟統計目錄的銀發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地方各級政府建立完善相應工作機制,形成各級同步推動落實的工作格局。
陸傑華:強化政策支持之外,還需打通三個關鍵鏈條:一是産業鏈,銀發經濟不僅包括服務業,還涉及製造業,關聯農業,如康復輔具製造、鄉村旅居康養等。需打破産業壁壘,形成協同效應,促進一二三産融合發展。二是人才鏈,當前既懂銀發産業特點又具備商業運營能力的複合型人才嚴重不足。建議高校開設相關專業,企業加強在職培訓,政府提供人才引進政策支持。三是資金鏈,優化政府資金使用方式,減少對經營環節的直接補貼,更多投向基礎研發和引導性領域。同時應通過財稅優惠等措施,吸引更多社會資本持續投入。
方彧:首先應充分發揮金融和科技兩大引擎作用,寫好“養老金融”這篇大文章的同時,加強養老領域的科技創新,這將是新時代銀發經濟發展的優勢和特色。其次,完善標準和監管體系,配套建立健全政策效果評估機制,確保政策紅利惠及市場主體。此外,人才的培養和激勵,老齡相關數據的共享和開發等,都是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
《瞭望》:金融支持銀發經濟發展,重點有哪些?
鄂俊宇:重點在於精準和長期。從企業角度出發,希望金融機構能準確把握銀發經濟各細分領域的發展前景。特別是對認知症照護、智慧養老、適老化改造等具有長期增長潛力的領域給予長期信貸政策傾斜和重點支持,確保銀發經濟相關産業和企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成長,以有效解決當前企業能力與政策利好不匹配、與巨大市場需求不匹配等問題。
李璐:一方面,大力發展養老金融。個人養老金制度已在全國範圍內實施,當務之急是提高養老金融市場的活躍度和覆蓋面。另一方面,擴大商業養老金試點範圍。鼓勵金融機構開發、豐富針對全生命周期的各類金融産品,培育以個人業務為主的養老金融市場,推動金融産品和養老服務聯動發展。
陸傑華:隨着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金管理、長期護理保險、養老財富規劃等金融服務需求將快速增長,這不僅是金融業的新藍海,更是支撐銀發經濟體系運轉的基礎。特別要關注農村老年人的金融服務需求,避免“重城市、輕農村”。應建立完善風險管理體系,建立科學的項目評估和風險管控機制。可探索設立銀發經濟專項投資基金,通過專業化運作降低投資風險,更好實現金融對銀發經濟潛力行業及重點企業的支持。
深化改革創新 增福祉強動能
《瞭望》:面向“十五五”,推動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還有哪些難題?
鄂俊宇:核心在於實現從“事業”到“産業”、從“單點”到“系統”的升級。需要從老齡事業、養老産業等傳統維度邁向與宏觀經濟戰略結合更緊密的新空間。例如,在加快構建房地産發展新模式的政策導向下,老年友好型住房制度如何融入其中?適老化改造如何與城市更新協同推進,最終實現住房、社區、城市公共空間的全面老年友好,這都需要在頂層設計和執行層面更深入、更細緻規劃。
李璐:擴大老年消費是將人口老齡化結構壓力轉化為經濟發展動力的必然選擇,擴大消費的前提是提高收入。我國老年人收入水平整體偏低且差異較大。2023年,我國領取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1.2億企業退休職工,平均養老金為3.7萬元/年;而領取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的1.72億老年人,平均養老金僅為0.26萬元/年。應加快推進社保制度改革,實現以改革促發展、擴內需。
陸傑華:現階段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直面以下難題:第一,通過供給側創新引領和提升需求,而非被動適應低層次需求。目前,很多企業仍停留在低水平重復競爭階段,缺乏通過創新引領需求的能力。這需要從上游研發和中游製造環節入手,提升産業整體水平。第二,保障社會資本投入的長期可持續性。很多養老項目投資周期長、回報慢,難以吸引長期資本。需要探索建立合理的投資回報機制,增強市場信心。第三,補齊人才短板。特別是中高端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不足,制約産業升級步伐。這需要從培養、引進、激勵等多個環節着手解決。第四,構建統一、科學的銀發經濟統計指標體系,這是進行産業分析、政策評估和市場決策的基礎。
方彧:銀發經濟高質量發展仍面臨供需適配、標準和監管、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支付能力、消費觀念等挑戰。總的來説,中國銀發經濟正從初步探索階段邁向高質量發展新階段,未來發展將更加依賴於深化改革與系統創新。它涉及經濟結構調整、科技創新應用、社會文化建設等多個維度的綜合性挑戰。我們要將銀發經濟置於中國式現代化整體進程中加以考量,最終實現增進老年人福祉與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的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