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融通中外 育文明使者-瞭望周刊社

以融通中外 育文明使者

2025-10-27 15:35:25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3期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榮

➤廈門大學堅持“扎根中國、面向世界”,立足辦學特色和區位優勢,着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

➤打造一支以兩院院士領銜、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師資隊伍,以機制創新推動中外師資從“物理聚合”邁向“化學融合”

➤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登上國際高等教育舞&,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高校典範,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為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廈大力量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鄭良 鄧倩倩

  

  廈門大學創辦於1921年,是中國近代教育史上第一所華僑創辦的大學。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學校發揮“僑、&、特、海”區位優勢,彰顯“海峽、海絲、海洋”辦學特色。

  近年來,廈門大學堅持開放辦學,構建高水平國際化辦學新格局,依託全資設立、具有獨立校園的馬來西亞分校,持續推動中國高等教育“出海”,積極服務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進校園,專訪廈門大學黨委書記、中國科學院院士張榮,探尋新時代中國高校“融通中外”的辦學治校之道。

  開放辦學與文化傳播同頻共振

  《瞭望》:廈門大學在國際化人才培養、推動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方面有何思考?

  張榮:廈門大學由愛國華僑領袖陳嘉庚先生創立,是一所擁有光榮傳統的大學。錨定“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初心使命,廈門大學以融合創新為路徑,堅持開展更寬領域、更深層次、更高質量的對外合作交流,持續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努力構建更高水平的國際化辦學新格局,加速邁進“雙一流”建設大學方陣前列、加快邁向世界一流大學行列。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上,廈門大學堅持“扎根中國、面向世界”,立足辦學特色和區位優勢,着力培養兼具國際視野、家國情懷和全球勝任力的拔尖創新人才。2013年,廈門大學在馬來西亞建立了第一所也是迄今唯一一所由中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全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校園的海外分校,被譽為“一帶一路”上一顆璀璨的教育明珠,為中國高等教育“出海”提供了“廈大樣本”。

  立足多學科優勢,廈門大學建立“經濟學+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外語+會計學”“國際稅務+國際法學”等跨學科人才培養項目,培養跨文化溝通能力強和專業素質過硬的國際化複合型人才。

  在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方面,廈門大學秉持“文明互鑒、和而不同”理念,將中華文化傳播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在馬來西亞分校的中醫學、漢語言文學等專業設置中,系統性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核;依託孔子學院、海外分校、中國語言文化研究中心等載體構建多層次文化傳播網絡;創新“設計+思政”“藝術+傳播”“國際中文+職業技能”等課程教學模式,讓中華文化以更易接受的方式走進國際社會。

  學校每年舉行“中國日”文化節品牌活動,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及世界各地風土人情,搭建中外師生交流互鑒、文化活動平台;組織學生創作“中國共産黨人的精神譜係”插畫、開展“黨的二十大關鍵詞漢字創意設計”,引導師生通過藝術語言傳播中華文化。

  《瞭望》: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搭建橋梁,廈門大學在資源保障、校地協同等方面有哪些舉措?

 張榮:我們將開放辦學納入學校事業發展全局,系統構建“制度保障—資源支撐—協同聯動”的發展體系,確保辦學質量與國家戰略同頻、與區域發展共振。

  在制度保障方面,堅持“質量是生命線”。學校設立教學質量監控制度,築牢“監控—評價—反饋—改進”的質量評估閉環,建立起覆蓋“招生—培養—畢業”全鏈條的質量保障機制。例如,創意與創新學院辦學五年來,始終接受中國教育部、英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英國學生事務辦公室的教學質量認證和評估,確保辦學質量符合標準。同時,通過定期督查、學生反饋、第三方評估等方式及時發現問題、優化改進措施。

  在校地協同方面,打造“服務國家、融入地方”聯動格局。廈門大學主動對接國家和地方發展需求,推動合作辦學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深度融合。在國內,聚焦鄉村振興、産業轉型、科技前沿、綠色經濟等國家戰略領域創建社會實踐團隊,引導學生在鄉村基層理解“地方出題,高校答題”的深刻意義,在行業發展前沿尋找“自我發展的潛能”,在學科交叉中為社會發展、科技進步尋找可複製可推廣的模式。

  在海外,廈門大學依託馬來西亞分校、中馬國際高等研究院、中國—東盟海洋學院等平台,聚焦東南亞地區發展需求開展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為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提供智力支持。

  同時,依託“頡頏計劃”大學生海外社會實踐團,圍繞數字經濟合作、高等教育“走出去”等主題開展實踐調研,引導青年學生在文明互鑒中探知科教前沿,傳播中華文化。這種“國內深耕+海外拓展”的協同模式,引導學校師生既扎根中國大地,又服務全球發展。

  走中國特色的國際化辦學之路

  《瞭望》廈門大學在人才培養中如何做到兼容並蓄?

 張榮:深化開放辦學是廈門大學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戰略支點,須堅持“質量為本、創新為魂”,既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吸收國際優質教育資源,更彰顯辦學特色,堅守中國特色的教育發展道路。

  在國際化人才培養理念上,廈門大學聚焦學生“全球視野、中國情懷、創新能力”培養,打造“跨文化、跨學科、跨校企”人才培養新模式。

  一是從“知識傳授與掌握”向“自主思考與批判”轉變。夯實“知識積累—反思觀察—抽象概括—主動實踐”的學習閉環,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問題為導向開展批判思考,主動應對技術變革進行創新。

  二是從“考試結果評價”向“全過程評價”轉變。激發學生好奇心,以“沉浸式”學習帶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 啟發他們對社會進步的共情共鳴。

  三是將“個人努力”與“團隊協作”有機結合。推行基於項目制的課堂教學,組織中外學生以團隊方式開展研討和實踐,提高學生與外方教師有效溝通和傳遞信息、建立起信任和合作的能力,引導中外學生成為優勢互補、同向發力、文化認同的協作者。例如,依託東南亞研究的深厚積澱,學校組織以“沉浸式”境外田野調查和“內外聯動”語言培養體系為兩翼的高層次人才培養機制,培養精通東南亞國情的全球治理卓越人才。

  在中外合作辦學課程體系上,學校構建“戰略對接、雙向融合”的國際化課程群。緊扣國家“雙一流”建設要求,將外方優質課程與中國特色學科內容有機融合。一方面,引進外方先進教學理念與前沿知識模塊,讓學生更便捷地接觸國際學術前沿。另一方面,融入“中國國情與發展”“中華文化概論”等必修模塊,將閩南文化等地域資源轉化為課程內容,讓學生既懂國際規則,更明中國國情。

  相應地,在實踐平台上,構建“産教融合、全球聯動”育人生態圈。立足國家戰略需求與區域發展實際,推動實踐教學與産業需求、國際議題深度對接。在國內,與地方政府、龍頭企業共建“産教融合基地”,引導學生在鄉村振興、區域經濟發展中踐行使命。在海外,依託合作院校、國際組織搭建實踐網絡,讓學生在參與全球項目中提升解決複雜問題的能力。這種“國內實踐+國際歷練”模式,促進學生在實踐中深化對全球議題的理解,增強服務國家發展的本領。

 《瞭望》:在本土與海外師資共建方面,廈門大學有哪些機制創新?

  張榮:廈門大學始終將師資共建作為提升開放辦學質量的關鍵,依託學校一流學科建設優勢,堅持引培並舉,打造一支以兩院院士領銜、中青年骨幹教師為主體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師資隊伍,以機制創新推動中外師資從“物理聚合”邁向“化學融合”。

  一是完善“互嵌式成長”培養體系。聚焦師資“職業素養、業務能力、跨文化溝通水平”三位一體提升,組織中方教師赴海外合作院校進修訪學,深化對國際教育的理解;實施外方教師“中國國情研修計劃”,通過專題培訓、實地考察等方式增進其對中國制度、中國文化的認知;推動中外教師聯合申報科研項目,在協同攻關中強化共識、凝聚合力。

  二是優化“全周期保障”制度。堅持“引得來、留得住、用得好”,提供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與科研條件,解決外方教師後顧之憂;建設國際化校園文化,通過跨文化交流活動促進中外師資情感共鳴。

  三是健全“雙主體協同治理”機制。堅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在合作辦學機構中設立聯合管理委員會,由中外雙方校領導共同牽頭,將師資建設納入頂層設計。通過定期磋商、課程協同開發、教學質量共評等制度,確保中外師資在育人目標、教學標準上同頻共振,既尊重人才成長規律,又堅守中國教育立場。

廈門大學思明校區(2024 年 5 月攝) 廈門大學供圖

  打造高等教育文明互鑒典範

  《瞭望》:廈門大學依託中外合作項目開展聯合科研取得了哪些突出成果?

  張榮:我們堅持“科研育人、協同創新”,將中外合作科研作為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動文明互鑒的重要途徑,取得一批兼具學術價值與社會意義的成果。當前,已與境外278所高校建立校際合作關係,與55所世界知名高校開展實質性交流合作;牽頭發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發起和參與19個國際及區域教育交流合作平台。

  在基礎研究領域,中外科研團隊聚焦全球共同挑戰開展聯合攻關。海洋學科團隊發起海洋負排放國際大科學計劃(ONCE計劃),旨在通過多國科研機構協同攻關,探究海洋負排放機制並制定國際標準,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智慧方案。

  馬來西亞分校在海洋科學、新能源等領域與中外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在國際高水平期刊上發表的論文多篇入選ESI全球前0.1%的熱點論文、全球前1%高被引論文,自然指數升至馬來西亞全國高校第一,為應對氣候變化、海洋生態保護等全球性議題提供了科學支撐。

  在應用研究領域,深化産學研融合服務區域發展。馬來西亞分校與東南亞企業合作開展“綠色能源”等技術研發,獲馬來西亞政府課題40余項,校企合作經費超2000萬林吉特,推動科研成果轉化為産業實效。這些實踐既提升了學校的國際科研影響力,更深化了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務實合作。

  在人文社科領域,推動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對話。廈門大學很早即確立了“面向東南亞華僑、面向海洋”的發展方向。如今,國際關係學科不斷強化東南亞區域國別研究、華僑華人研究的研究優勢與特色,樹立“南洋”學術品牌,引領建設覆蓋東南亞的學術共同體;國際中文教育學科開展跨文化研究,在語言傳播、文化比較等領域形成特色成果,為講好中國故事、促進文明互鑒提供理論支撐。

  《瞭望》:站上新起點,廈門大學有哪些長遠規劃?

  張榮:廈門大學第十二次黨員代表大會提出,建成中國高等教育東南中心、與時俱進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發展目標,明確到2035年躋身世界一流大學行列、到本世紀中葉進入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兩步走”戰略安排。

  下一步,廈門大學將深入實施“協同萬方”行動,強化面向東南亞、面向“一帶一路”、面向世界的橋梁紐帶功能,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以更加開放的姿態主動登上國際高等教育舞&,成為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促進中外文明交流互鑒的高校典範,為中華文化海外傳播,為服務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廈大力量。

  一是以“根脈傳承”築牢育人之基。持續優化人才培養體系,深化課程改革,強化實踐教學環節,着力提升學生跨文化交流與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組織“讀懂中國”主題活動、設立中華傳統文化類社團、舉辦“中國日”文化節,引導中外師生理解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扎根中國大地推進中外合作。

  二是以“開放創新”拓展育人之路。引導一批優勢學科“走出去”,加強與“一帶一路”共建國家的科技和産業合作,建好中馬國際高等研究院,打造具有鮮明廈門大學特色的國際化教育品牌;辦好創意與創新學院和中國—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聯合培養稅務法學碩士項目;開設國際學生專班,推進全英文課程專業建設,優化和完善國際學生人才培養方案,打造“留學中國”精品項目;聯合頂尖高校共同發起全球性或區域性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開展高水平國際創新合作。

  三是以“使命引領”彰顯育人之效。始終將開放辦學與服務國家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緊密結合,積極探索數字賦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科研創新和學校治理,形成教育數字化新經驗;建好中國—東盟海洋學院,依託“海絲學堂”平台,實施中國海洋科學卓越人才培養計劃,打造享譽海內外的海洋科學綜合實踐平台;建強“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大學聯盟;加強與東南亞國家高等教育合作交流,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促進區域教育發展;全力支撐“中國—金磚國家新時代科創孵化園”建設,建好廈門金磚新工業能力提升培訓基地。

  實踐證明,開放辦學的重要內涵在於,以開放姿態築牢文化自信根基,以互鑒交流凝聚價值共識,最終落腳在為國家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全球治理貢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智慧力量。堅持“國家所需、高校所能、未來所向”,開展更高質量對外合作交流和人才培養,這是廈門大學一以貫之的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