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心守護大秦嶺-瞭望周刊社

同心守護大秦嶺

2025-10-27 16:58:08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3期

  

  ➤從砍伐到守護,從索取到回饋,從衝突到共生……秦嶺腳下的藍田故事,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張斌

  

  入秋,秦嶺層林盡染,迎來最富詩意的季節。記者走進秦嶺北麓的西安市藍田縣,感受到綠滿秦嶺的背後,是人們從索取到守護、從對抗到共生的觀念變遷。

  這裡的一草一木,不僅是自然的饋贈,更是一部無字大書,記錄下發展觀念的更迭、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

  從伐木聲聲到綠波蕩漾

  1666.8平方公里的秦保區,佔藍田縣全縣面積八成以上,不僅是西安的水源涵養地,更是重要的生態屏障。

  晨霧如輕紗般纏繞山巒,藍田終南林場智慧護林調度中心的屏幕已悄然亮起。55歲的程平西站在那裏,目光從實時跳動的數據移向窗外無人機巡護的茫茫林海。33年光陰,他從揮斧伐木到觸屏護林,見證了一片森林的生死輪迴,也親歷了一個時代的價值轉向。

  “那時候,我們上山揣着鋸子和斧頭,説是‘伐劣留優’,可為了養活工人,多挑好樹砍。”程平西深知,砍樹只是一時之策,種樹、護林,卻需要一代甚至幾代人的堅守,是漫長的修行。

  轉變,源於理念的更新和政策的托舉。進入新世紀,秦嶺生態保護力度空前,程平西和同事放下謀生的斧鋸,拿起播種的鐵鍬和镢頭——他們從森林的索取者,轉變為忠實的守護者。

  “過去,我們林場從東到西,不少地方光禿禿的;這些年,種樹不停,一棵接一棵,林子越來越密。”程平西説。

  “林子密得連過去人踩出來的小路都找不着了!”53歲的護林員賀社勳接過話頭,“巡山時得用頭‘鑽’進林子!”

  濃郁的綠意,是汗水澆灌的成果,也是生態恢復的明證。巡護員陳建衛的日誌裏,近期頻頻出現林麝、麂子等野生動物在淺山區活動的記錄。“它們敢下山,説明人為干擾少了。這是對我們守護者的最好回報。”陳建衛説。

  護林人的管護方式也告別靠腳丈量、靠眼觀察的原始階段。據記者了解,這裡有129名專職網格員穿梭林間、34架無人機巡航天際,“空天地人”一體化監測網絡,讓每一棵樹木都沐浴在科技守護的陽光下。

  藍田縣山區綜合開發服務中心主任常建權用數據勾勒守護的效果:3年完成秦嶺北麓植被恢復9000余畝;6座小水電站在西安率先拆除復綠;安裝16套視頻監控嚴防“五亂”反彈;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修復工程實施18個項目,修復面積9242.18公頃,投入8.23億元,成功躋身國家級示範區。

  目前,藍田森林覆蓋率已從歷史低點躍升至57.43%,秦嶺保護區更達到64.66%。

  山水間尋找“度”的智慧

  保護,絕非畫地為牢式的封閉,而是在敬畏之心下,尋求與自然的共生之道。秦嶺腳下,一批帶着新觀念、新技能的“外來者”,嘗試用界限與尊重,回答“如何與秦嶺相處”的命題。

  在海拔1200米的灞源鎮,涼爽的氣候是天然的吸引力。39歲的李洋,是一位有留學經歷的創業者,對生態有着近乎執拗的堅持。他的民宿夢想,始於對山中寧靜的喜愛。

  民宿建設之初,他請來的設計師,有的方案現代感十足,卻與秦嶺自然風貌格格不入;有的想把土坯房改成酒店的精緻模樣。“我們不搞大拆大建,要的是村莊本來的面貌,不想把這裡改得面目全非。”因理念不合,先後兩任設計師都被李洋辭退,他轉而拉上做了一輩子木工的父親一起動手。

  父子倆親手打磨的“胡桃樹下”民宿,保留了老房樑,院子裏復墾了水稻田,田埂邊點綴着荷花,幾棵老核桃樹被悉心照料。這份鄉土味道讓民宿成了網紅。

  秋日午後,游客坐在竹椅上,看松鼠躍於枝頭。李洋説他的體會是:“最打動人心的,往往是最自然、最本真的狀態。收斂人為干預,秦嶺本身就成為最大的吸引力。”

  在普化鎮經營“水麓藍山”民宿的韋戰國,曾從事特種設備安裝,對“准入”二字有深刻理解。“就像我以前的工作,必須獲得許可才能進行。在秦嶺腳下做事,更需心存敬畏。我們的賣點是秦嶺,要想賣得好,首先要保護好。”

  在這個經營邏輯下,韋戰國拒絕了將河灘硬化或多建設施的建議:“地上就種樹,呼應自然,而不是強行改變它。”

  湖中養魚增收的提議也被他否決:“影響水質。”

  韋戰國還堅持不搞過於喧囂的娛樂設備:“唱KTV肯定不行,山腳下原本安靜,我們作為外人,就應該保持這裡的安靜。”

  ……

  這些“融入者”自覺踐行生態倫理的故事表明,好的發展不在於征服自然,而在於找到那個微妙的平衡點——既能滿足人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又能確保生態系統的完整與健康。

  根植鄉土的內生力量

  不光是“外來者”,秦嶺腳下的本土鄉親,也在保護與發展之間,展現出一種更具韌性和生命力的智慧,這是一種基於文化認同和長遠眼光的守望。

  在灞源鎮青坪村,36歲的方毅曾在西安從事家裝10年。看到家鄉旅游興起,2023年他選擇回歸,與父親翻建老宅開辦民宿,有着最地道的“家常味”:房前屋後的時蔬,鄰家散養的土雞土蛋。

  “游客來,就是衝着我們這兒的山水人情,環境破壞了誰還來?”即便暑期天天客滿,方毅也未想過盲目擴建,“動靜太大會打破村子的寧靜。”

  村民方四海的農家樂能同時接待30桌客人,生意紅火,但他和村裏人都嚴守規矩:廚房必裝油煙、油水分離器,污水全部接入村裏的處理設備。“全村70多家農家樂和民宿都這樣。”

  自覺的克制、共同的規則,鑄就鄉村可持續發展的內生秩序。

  輞川鎮是唐代詩人王維的隱居地,《輞川集》的詩歌讓這片山水詩意流淌。

  在鎮黨委書記張毅的書櫃裏,一邊是被否決的大型項目方案,一邊是厚厚的王維研究資料。“不少客商帶着投資來,但可能破壞生態的項目,我們都婉拒了。發展之心再迫切,也要先守住底線。”

  張毅主動在社交平台向王維文化研究者請教、學習。“搞文化傳承不能閉門造車,要讓王維留下的遺産‘活起來’,不被商業淹沒。”

  輞川河畔,一條新修的小路被命名為“欹湖路”。這是考證王維筆下“輞川二十景”後,與村民共同商議的結果。鎮裏還系統勘察了二十景遺址,設立標識,歷時八載編纂《新修輞川志》。

  在守護生態與文化的同時,輞川人也在為生計尋找新出路。面對白皮松産業下滑,他們依託38萬畝林地,轉型發展中藥材。目前,輞川中藥材種植已達3000余畝,覆蓋15個村。

  生態為基,文化為魂,産業為用,輞川的實踐,是一條將綠色資源轉化為發展動能、讓文化底蘊賦能鄉村振興的融合之路。

  青山不語,自有答案;秦嶺無言,見證一切。

  從砍伐到守護,從索取到回饋,從衝突到共生……秦嶺腳下的藍田故事,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一個縮影。它告訴我們,真正的現代化,不是鋼筋水泥對田園牧歌的替代,而是如何在發展中保留那份鄉土的寧靜、自然的壯美和文化的根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