勇擔使命 向海圖強-瞭望周刊社

勇擔使命 向海圖強

2025-10-27 15:35:42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3期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

➤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推動海洋科學、水産學科邁向世界頂尖,布局深海深地、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學科專業

➤在推進海洋科技攻關的同時,同步探索“以研促教、以産育人”的融合路徑,將科研資源、産業需求轉化為教育要素,形成“科技攻關反哺人才培養、人才成長支撐科技突破”的良性循環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岳棟

  

  1924年,時值“五四運動”力促青島主權收回、社會各界形成在青島設立大學強烈共識之際,中國海洋大學的前身——私立青島大學應運而生,開啟了國人在齊魯大地創辦第一所本科起點現代大學的嶄新篇章,也開啟了中國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孕育發展壯大的光輝歷程。

  一百年來,中國海洋大學持續秉承“教授高深學術,養成碩學宏材,應國家需要”的創校宗旨,發展成為學科門類齊全、海洋和水産學科特色顯著的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性大學,引領推動我國海洋高等教育創新發展,為國家教育事業、海洋事業作出不可替代的歷史貢獻。

  中國海洋大學校長張峻峰在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採訪時&&:“在建校百年基礎上,學校堅持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寬視野、更強擔當,將一流大學建設和高站位服務國家戰略需求深度融合,奮力答好‘教育強國,海大何為’‘海洋強國,海大何為’的時代答卷。”

  將海洋人才培養置於國家戰略坐標係

  《瞭望》:新時代海洋人才需求給高校人才培養帶來哪些新要求與挑戰?學校在學科布局和育人模式上做了哪些調整與創新?

  張峻峰:當前,國家對海洋領域人才的需求呈現三個顯著特徵:一是高精尖人才需求迫切。在深海探測、海洋裝備、藍色碳匯等戰略性領域與關鍵核心技術方面,急需一批具有原始創新能力的戰略科學家和卓越工程師。二是複合型能力至關重要。現代海洋産業融合發展趨勢下,既精通海洋科學專業知識、又具有卓越治理能力的多學科交叉複合型人才,正成為促進海洋産業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三是國際化素養成為核心競爭力。隨着我國在全球海洋治理中的參與度不斷提升,兼具專業功底與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則與跨文化溝通的國際化人才,正成為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支撐。

  響應國家需求,學校完善學科設置調整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打造具有鮮明特色的教育、科技、人才融合發展的“海大模式”。

  學校學科體系以海洋為線索,貫通理、工、農、醫、文、經、管、法、歷史、教育等學科門類,涵蓋海洋科學、海洋工程、海洋技術、海洋治理等各領域,具有明顯的綜合性、戰略性、前沿性、交叉性特徵。同時,以科技發展、國家戰略需求為牽引,優化學科專業設置調整機制,超常布局急需學科專業,推動海洋科學、水産學科邁向世界頂尖,布局深海深地、智能製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等前沿領域學科專業,建設學科管理系統,實施常態化智能化監測,完善與國家部委、行業産業的定期溝通機制,強化學科建設戰略諮詢。深入實施新時代藍色夢想學科珠峰計劃,通過“特色登頂、生命提升、工科跨越、文科繁榮、基礎夯實、交叉突破”六大舉措,打造新時代學科珠峰體系,有力支撐原創性、引領性海洋科技攻關和優秀海洋人才自主培養。

  人才培養方面,學校深入實施新時代藍色夢想宏才培育計劃,堅持“以藍色夢想為引領,以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有機融合為支撐,以跨學科能力、國際勝任力培養為方向,以創新思維培養為核心”的“1221”人才培養理念,推進人才培養全面升級。

  一是優化新時代創新人才培養體系。強調“知識傳授”和“智識賦能”並重,實施有限條件自主選課制、有組織交叉複合培養制、學業與畢業專業識別確認制,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匯、文教融鑄、中外融通,將人工智能深度融入教育教學全過程,保障學生全面發展、個性成長。

  二是打造新時代海洋拔尖人才培養矩陣。聚焦海洋科學、智慧水産、海洋生命、海洋工程與技術、海洋治理等方向,統籌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基地、涉外法治人才培養基地,建立崇本學院、未來海洋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未來技術學院等人才培養“示範區”,為拔尖人才成長提供多元平台。

  三是升級新時代海洋拔尖人才培養方案。新組建“藍夢拔尖人才實驗班”,系統推進海洋拔尖人才培養體制創新、方法創新、路徑創新。加強榮譽學院、特色學院、專業學院協同聯動,系統構建跨學科的大海洋知識體系、文理融合的通識教育體系、進階式的創新能力培養體系、多層次的國際勝任力提升體系;實施本博貫通、科産教協同培養,讓學生到一流平台、跟隨一流團隊進行探索,完善知識結構、培養創新思維、增長能力本領,為成長為未來海洋事業的領軍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學生在執行海上科考任務期間檢查設備準備布放(2025 年 7 月攝) 中國海洋大學供圖

 海洋科技攻關與産學研融合雙輪驅動

  《瞭望》:學校如何推進海洋科技攻關並取得顯著成果?

  張峻峰:學校堅持把服務國家作為最高追求,始終緊扣“四個面向”開展海洋科技攻關,聚焦海洋安全、糧食安全、能源安全和人民生命健康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持續加強有組織科研,謀劃實施“透明海洋”“藍色糧倉”“藍色藥庫”等一批重大科技計劃,打造海洋科學研究的“海大學派”。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科研攻關體系。學校系統實施四大行動:科技前沿突破引領行動,凝練重大關鍵科學問題,開展海洋領域跨學科交叉研究;關鍵技術創新攻關行動,瞄準海洋領域“卡脖子”問題,將基礎研究創新轉化為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能力;科研平台提質增效行動,加強國家級引領、推進省部級支撐、致力於校級交叉培育,完善海洋科研平台體系;成果轉化賦能發展行動,聚焦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精準銜接創新鏈與産業鏈,推動原創性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理論創新—技術突破—産業應用”一體化格局。

  聚焦重點領域,實現多維度突破。學校通過體系化攻關,取得一系列原始創新與關鍵技術突破。例如,面向海洋安全,構建國際規模最大的區域海洋觀測系統“南海立體觀測網”,研發了南海首個區域海洋大模型“神針”大模型,實現了南海複雜海洋環境的快速智能預報;面向糧食安全,建立國際首個水産動物全基因組選育平台,構建國際上最大的水産養殖動物精準營養數據庫,發起研製並設計我國首座全潛式深遠海養殖網箱“深藍1號”,實現溫暖海域養殖三文魚的世界級突破;面向深海開發,完成全球首次6000米級深海採礦試驗,實現深海採礦關鍵技術突破;面向健康中國建設,建立國際首個海洋特徵糖庫,多種海洋創新藥物應用於臨床,驅動海洋生物醫藥産業蓬勃發展。

  21世紀以來,學校累計主持獲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2項。

 《瞭望》:學校如何通過産學研融合實踐,培養具有競爭力的高水平人才?

 張峻峰:科技攻關與人才培養是推動海洋事業發展的“雙引擎”。學校在推進海洋科技攻關的同時,同步探索“以研促教、以産育人”融合路徑,將科研資源、産業需求轉化為教育要素,形成“科技攻關反哺人才培養、人才成長支撐科技突破”的良性循環。

  第一,將科研、産業資源轉化為育人要素。學校聚焦培養駕馭未來海洋科技創新、産業發展、事務管理的高素質人才,推進教育教學關鍵要素改革。創新課程體系。設置新生研討課、學科前沿課、跨學科創新課等科教融匯課程,鼓勵學科帶頭人、知名教授、重點課題負責人根據前沿科學研究成果開設課程;聘請高新企業人員為學生開設産業前沿等課程,讓學生了解産業發展與社會需求。培養創新實踐能力。為學生設計“基礎—綜合—創新”三級實踐項目,把科學問題、産業實際問題轉化為學生研究發展項目、畢業論文(設計)等,將學生參與科研項目、産業項目作為培養的重要環節。學校建立本科生科研導師、産業導師制度,將學校高水平科學研究平台,包括校內全國重點實驗室、省部級實驗室、工程中心等面向本科生開放,指導學生早進團隊、早接觸平台,早參與高水平科研項目,擴寬視野、提升能力;在工科領域,探索校企雙導師制,構建高質量校企聯合育人共同體。

  第二,打造科教、産教協同育人新模式。學校成立卓越工程師學院,打造“教育—實踐—再教育”的創新人才聯合培養基地,與嶗山國家實驗室、中國東方電氣集團等單位深度融合,聚焦國家急需領域重大需求,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複合型、創新型卓越工程師。學校充分發揮特色學科綜合優勢和辦學特色,匯聚高校、科研院所、企業、行業協會等優質資源和科研力量,牽頭建設山東現代海洋高等教育共同體,聯合打造科教産融合發展新平台,牽頭組建全國新農科水産教育聯盟,共享專業建設經驗和科技成果。創辦三亞海洋研究院,以解決海洋關鍵核心問題為導向,構建理工融合的全新課程體系,打造産教融合的陸海空一體化實訓平台,探索科教、産教協同的複合應用人才培養模式。

中國海洋大學嶗山校區全貌(2025 年 9 月 17 日攝) 中國海洋大學供圖

  築牢“謀海濟國”思想基石

  《瞭望》:面對教育強國、海洋強國建設的任務要求,學校如何通過教育教學提升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張峻峰:圍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學校堅持紅色鑄魂、藍色築夢,構建特色“大思政”育人體系,推進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守正創新,匯聚形成強大思政引領力。

  高站位謀劃思政育人布局。&&《推進落實“時代新人鑄魂工程”的實施方案》,深入推進紅色基因傳承行動和藍色夢想涵育行動,構建“黨建+思政”雙輪驅動模式,築牢學生全面發展的思想根基,培育學生投身海洋事業的藍色夢想。

  高質量構建思政工作體系。深入實施學生思政工作“623”工程,系統化推進落實築夢奮進行動、教育管理融通行動、課堂家校聯動行動、隊伍建設提升行動、責任傳導貫通行動、重點任務突破行動6項重點行動和23個提升點;貫通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形成“家庭—學校—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強化理論武裝、課程育人、文化育人、實踐育人、網絡育人,統籌隊伍建設、資源匯聚、力量整合,將思政教育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高水平打造思政工作品牌。打造“海洋特色思政案例庫”和“行走的課堂”特色思政教育品牌,“東方紅”系列海洋綜合科考實習船隊海洋教育實踐體驗基地入選全國高校綜合性教育實踐體驗基地;“樹人立新,謀海濟國——推動以課程思政為核心的涉海通識教育系列課程建設”項目入選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項目;推出全國首部展現海洋科學家風範的院線電影《逐浪之文聖常》;學校入選全國高校示範“一站式”學生社區,管理學院入選教育強國建設三年行動計劃立德樹人機制綜合改革試點院係。

 《瞭望》:學校如何加強一流師資隊伍建設?

  張峻峰:教師是推動教育教學和科學研究的關鍵力量。學校始終牢固樹立“強教必先強師”理念,深入實施人才強校戰略,把師資隊伍建設作為基礎性戰略性工作來抓。

  強化黨管人才,構建完善有力的人才工作機制。成立人才工作領導小組,制定專項規劃,加強一流師資隊伍建設頂層設計;深入推進教育家精神鑄魂行動,加強師德師風建設,挖掘赫崇本、文聖常等“海大大先生”先進事跡,涵育形成“海大大先生”精神,引導激勵廣大教師爭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

  堅持引育並舉,構建系統完備的教師隊伍引育體系。建立了系統、完備的人才工程體系,引育了一批戰略科學家、科技領軍人才和優秀青年人才;持續完善“傑出學科帶頭人+國際知名學者+精幹學術團隊”的團隊建設組織模式,實施創新交叉團隊培育計劃,形成了25個國家級創新團隊。

  強化分類評價,深化教師評價機制改革。立足學科和崗位特點,按類別制訂教師系列職稱申報條件;突出育人導向,強化學生工作和教學效果要求;突出質量導向,強化代表作和同行專家評價;突出貢獻導向,對取得重要突破、解決重大難題、作出重大貢獻的教師,可破格參評,不受成果數量限制。實施校長特殊獎勵辦法,引導激勵廣大教師服務國家重大戰略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