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韻煥新彩 煙火熱古城

第二屆楚文化節在湖北荊州方特東方神畫主題樂園盛大開幕(2025 年 9 月 20 日攝) 葉力銘攝
➤光影流轉間,斑駁的城墻“活”了過來:戰旗在墻磚上翻捲,江水在光影中奔涌,楚樂伴着江風緩緩流淌。在這場以屈原為主線的沉浸式演藝中,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沿着“一幕一史”的流動敘事,走進楚都郢城的千年夢境
➤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荊州累計接待游客791.6萬人次,同比增長25.41%,實現旅游總收入65.3億元,同比增長40.7%。其中,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215.68萬人次,同比增長56.04%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熊琦
一條百米煙火美食小巷,近20萬人次的人流涌入,大家排起長龍、遍嘗美食;散佈全城的200多場文旅活動,吸引外交部海外官方賬號點名推介;全市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215.68萬人次,同比增長逾五成……剛剛過去不久的國慶中秋假期,湖北荊州的景區單日營收和客流量雙雙刷新歷史紀錄,千年古城“燃”起新熱度、掀起新“留”量。
從古城墻上的光影流轉,到市井巷陌的煙火升騰;從楚辭吟誦的浪漫迴響,到科技賦能的新潮體驗……一場場跨越千年的文旅大戲正在上演。文明有脈,生生不息,荊州正將歷史與現代交融貫通,讓文物中的荊州“活”起來,讓典籍裏的“荊州”走出去。
“借節出圈”推動楚文化走向世界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的荊州,有着5000年建城史、500年建都史,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其中包括21位楚王,是我國南方歷史悠久、連續不斷發展至今的文化中心。
從孕育了屈原詩篇的楚國故都,到彌散着戰火硝煙的三國名城,悠久的歷史賦予這座古城厚重的文化底蘊。然而,由於以往文旅産業鏈薄弱,缺乏有吸引力的旅游産品,外地游客來到荊州後,往往游覽半天便無“景”可看,只能匆匆“過境”。
“讓世界理解楚文化,楚文化也會擁抱世界。”著名學者熊召政説,“沒有楚文化,我們的中華文化會少一份浪漫,也會少一些奇思妙想,我們要把故土的文化放在世界舞&上展現。”
9月20日晚,第二屆楚文化節開幕式在荊州舉行。千架無人機騰空而起,在夜空中精準再現“人騎駱駝銅燈”的文物造型;創新融合楚調古韻與現代電音的主題曲《讓世界看見》,實現了一場盪氣迴腸的古今共鳴……
開幕式演出以“讓世界看見楚文化”為主題,匠心獨運地亮出三張“世界文化名片”——楚簡、漆器、戰國絲綢,通過光影互動等表達方式,讓線上線下觀眾共同領略楚文化的歷史底蘊和時代風華。
“我喜歡這音樂的旋律,情不自禁地跳起舞來。”來自阿根廷的布魯諾·加利姆貝爾蒂,和着楚樂的節拍舞動着雙手,“親眼看一次如此美輪美奐的表演,能幫我更好地理解了楚文化。”
從2023年開始,荊州加快打造新時代楚文化權威闡釋地、場景展示地、活動聚集地和文旅目的地,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如今,借助第二屆楚文化節的契機,荊州在9月中旬至10月中下旬開啟“超級文旅月”,全市舉辦文旅體惠民和促消費活動200余場,重點活動95場,突破傳統觀光模式,構建起多層次、沉浸式的文化體驗體系。
楚文化節活動期間,“拉美和加勒比使團荊州行”和首屆“國際青年長江行”等8大系列主題共20余項子活動相繼開展,涵蓋文化交流、學術研討、惠民演出、商貿洽談等各方面。從荊州博物館的珍貴先秦文物,到文物保護中心正在修復的楚簡《九九術》;從長江故道天鵝洲裏嬉戲的江豚,到開發區美的智能工廠,一條條參訪線路,巧妙串聯起荊楚大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
“以荊州為心,以文物為眼,讓世界看見。”荊州市有關負責人&&,歷經千秋的荊州,不僅是一座承載厚重歷史記憶的古城,更是一座充滿生機活力的現代都市。
楚魂不老,浪漫依舊。楚文化這張城市名片,正在讓荊州走向世界,也讓世界看見荊州。
場景煥新 打造古今交融文化盛宴
“快看!無人機組成了虎座鳥架鼓!”10月3日晚,荊州古城東門賓陽樓前,一聲驚呼劃破夜空,數百架無人機翩然升起,在夜幕中勾勒出千年文化的圖騰,引得現場游客陣陣驚嘆。這一刻,古城為幕、護城河為&,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如期上演。
光影流轉間,斑駁的城墻“活”了過來:戰旗在墻磚上翻捲,江水在光影中奔涌,楚樂伴着江風緩緩流淌。在這場以屈原為主線的沉浸式演藝中,游客不再是旁觀者,而是沿着“一幕一史”的流動敘事,走進楚都郢城的千年夢境。
一入荊州城,便是三國人。國慶假期裏,由荊州市融媒體中心、荊州市傳媒集團打造的“千年一城滿風華”文旅項目首次將東門、大北門、南門三大古城門串聯成一條璀璨的文化廊道,讓游客在一步一景中從“看客”轉變為“劇中人”。
“誰願隨我出征?”10月4日,在荊州古城大北門內環道廣場,“關羽”的一聲吶喊,瞬間引發周圍游客的喝彩。來自北京的李先生幸運地被選中,跨上戰馬,手持令旗,隨“關羽”一同踏上“鎮守荊州”的征途。“有那麼一瞬間,感覺自己真的走進了三國。”李先生下馬後仍激動不已。
“通過光影變幻、無人機表演、沉浸式互動等方式,將抽象的楚文化具象化,打破傳統文旅項目‘靜態觀賞’的局限,構建起‘白天看景、夜晚賞韻’的全時段體驗。”“千年一城滿風華”項目活動統籌楊眉説,為了呈現這場高水平的文旅盛宴,整個團隊精心籌備策劃,有效延長游客停留時間,帶動了周邊餐飲、住宿等産業消費。
2024年初,“湖北六大考古新發現”揭曉,荊州龍鳳莊遺址位列其中,出土3000余件遺物:唐代的青釉瓷,宋代的茶具、酒器、文房用品,明代的青花瓷……都在這裡逐層出現。
“此次發掘出土遺物數量眾多、特徵明顯、價值重大。”龍鳳莊遺址考古項目負責人、荊州博物館館長楊開勇介紹,這一考古成果較全面地揭示了荊州古城內唐宋以來的歷史文化遺存,彰顯了荊州長期作為長江中游地區商業中心和交通樞紐的歷史地位。
國慶期間,荊州博物館專門推出“博物館奇妙夜”活動。在夜間開放多個主題展廳,結合全息投影、燈光裝置等現代技術,重現楚式織繡紋樣與青銅器光影場景;同時設置楚樂演奏、楚粧體驗等互動環節,推出限定夜場文創産品與特色茶歇,讓游客在靜謐夜色中沉浸感受別樣的國寶魅力。
距離荊州中心城區近40公里的楚王車馬陣景區,是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楚國高等級貴族墓地。假日期間,景區以“我在楚國當縣令”為主題推出的超大型戶外劇本殺,讓參與者穿越回公元前740年的楚國,化身縣尹斷案理政。每個環節都巧妙融入楚史知識,讓游客在角色扮演中自然感知楚文化的精髓。新穎的游玩體驗帶動了人氣大幅上升,景區游客量與旅游綜合收入同比增幅達60%,創下同期歷史新高。
“荊州正把躺在故紙堆、埋在地底下、藏在博物館的文化資源‘亮’出來,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和當代表達。”長江大學楚文化研究院特約研究員張衛平&&,荊州在保護傳承荊楚文化的基礎上,開發了一系列兼具文化深度與互動趣味的文旅場景,不僅讓歷史“活”了起來,更讓文化“走”進了人心。
當前,荊州正全力打造“古城小樣板”,全國首座專門的楚文化博物院已全面開工,三義街歷史文化街區、南紀門歷史文化街區、張居正特色風貌街區等重點街區也將迎來全面升級,古城5A景區創建、方特二期等重大文旅項目建設也在加速推進。更多歷史資源,正在科技的賦能之下被全面“盤活”,為當地文旅發展注入全新動能。
體驗優化 街區改造
重燃“煙火小城”
10月5日晚上九點,沙市區五一路夜市迎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段。烤串、火鍋、米粉、涼蝦……各類美食琳瑯滿目,吆喝聲、叫賣聲不絕於耳,濃濃的“煙火氣”撲面而來。
這裡曾是本地有名的夜市之一,承載了幾代人的回憶。國慶前夕,經過改造升級的五一路煥新亮相,彩色的店舖招牌、被花燈裝點的樹木、居民樓墻面的彩繪,為老街的煙火氣增添了濃濃的文化味、歷史感。在升騰的煙火氣中,游客不僅品嘗着“沙市味道”,更在懷舊的場景中喚醒熟悉的記憶。
“沒想到小時候的獨家美食回憶,如今被打造成了網紅美食街區,但看到家鄉能有如此高的人氣,由衷地為荊州的發展感到高興!”在重慶從事證券行業的陳平在荊州出生,國慶假期回鄉探親,面對從未見過的“人氣”,他興奮不已。
無獨有偶,相隔不遠的沙市區大賽巷美食街已有近700年歷史,400米的街區匯聚了近150家餐飲門店。今年7月,大賽巷啟動“顏值與功能雙升級”改造:雨污分流管道埋入地下,隔油池杜絕油污橫流,斑駁墻面換上“新衣”,紅燈籠與剪紙裝飾在風中搖擺……如今的大賽巷,外地游客舉着手機拍個不停,鏡頭裏既有特色小吃的顏值,也有復古街道的韻味,日均客流量突破1萬人次。
“要讓消費場景既有‘煙火氣’,又有‘新味道’,讓各地游客沉浸式感受沙市的時尚品位、休閒趣味、豐盛美味、煙火人情味。”沙市區商務局主要負責人點出消費升級密碼。
為了創造良好的旅游消費環境,荊州的政府、企業、居民共同行動:多部門聯合在市區協調出3萬多個免費停車位,緩解“停車難”;交管部門推出柔性執法措施,對因不熟悉路況而産生的輕微交通違法不罰款、不記分,解決游客的後顧之憂;隨處可見的“城管藍、環衛橙、園林綠”,構築起“全天候”保障防線,讓城市“煙火”與“潔凈”並存……一系列精細舉措,讓喧囂的街巷始終秩序井然。
在東門賓陽樓前,一位來自江西的游客感慨:“假期連續來了三天,每天都有新發現。荊州,值得慢慢走、細細看。”節奏之變,悄然將荊州從匆匆“過境地”,升級為值得駐留的“目的地”。
數據顯示,今年國慶中秋雙節假期,荊州累計接待游客791.6萬人次,同比增長25.41%,實現旅游總收入65.3億元,同比增長40.7%。其中,A級旅游景區接待游客215.68萬人次,同比增長56.04%。
“從網紅到‘長紅’,把來自全國的游客留在荊州是我們的目標。”荊州市文化和旅游局局長楊帆説,文旅不再只是景觀的展示,更是一場城與人之間真誠、平等的雙向奔赴。當整座城市都願意為游客“行個方便”,游客們感受到的便不僅是荊風楚韻,更是一種賓至如歸的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