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海方案”賦能水利新質生産力

河海大學黨委書記楊桂山
➤完善“團隊主聘”引才機制,對青年人才入職前三年實行績效兜底,打通優秀青年人才引留綠色通道,2024年,全校國家級人才同比增幅47%,新增專任教師同比增幅73%
➤發展自主知識産權的河口海岸風暴潮智能模型,實現精細化作業預報時效從“小時級”向“分鐘級”轉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凌軍輝 陳席元
2025年是河海大學建校110周年。自淮河治理開端,河海大學因水而起、因水而長、因水而興、因水而強。三十余萬河海學子遵循“艱苦樸素、實事求是、嚴格要求、勇於探索”的校訓精神,投身波瀾壯闊的時代浪潮,奮勇拼搏,腳踏實地,勇於擔當,為學校贏得了“哪有水,哪就有河海人,哪就有河海大學的貢獻”的美譽。
今年是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全面落實、三年行動計劃開局之年。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河海大學黨委書記楊桂山進行了專訪,探討學校如何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協同融合發展,為保障國家水安全、參與全球水治理貢獻更多“河海方案”。
以“治水興邦”為核心的使命與情懷
《瞭望》:河海大學自創辦以來,歷代師生始終堅守的初心與使命是什麼?
楊桂山:學校校歌《大哉河海奔前程》中有“天下有溺猶己溺,此志毋稍弛”之句,生動凸顯了我校深厚的家國情懷。回溯百十年辦學歷史,一代又一代河海人對於學校的發展定位與思索,均飽含共同的使命擔當——治水興邦,皆蘊含共同的價值追求——毋負邦人期。
河海大學的誕生,始於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時代召喚。1915年,應治水導淮之需,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張謇先生以“大工將施,儲才為急”為宗旨,創辦河海工程專門學校,開創了中國水利高等教育先河。在“橫流浩劫永斷絕,拯救數兆黎”的崇高追求下,黃炎培、許肇南、李儀祉等一大批英才俊傑匯聚學校,將西方現代水利科技和教育理念引入中國,培養了汪胡楨、須愷、許心武等一大批中國現代水利大師,涌現出張聞天、沈澤民等我黨早期重要領導人。
薪火相傳,弦歌不輟。1952年,由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發展而來的南京大學水利系與交通大學、同濟大學、浙江大學等高校的水利系科合併組建華東水利學院,成為新中國第一所獨立設置的水利高等院校,時任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為首任院長。嚴愷、徐芝綸、劉光文、黃文熙等一批大師雲集學校,譜寫了“河疏湖蓄水利興”的壯美篇章。
1985年,學校恢復傳統校名,逐步形成以水為特色、工科為主、多學科協調發展的辦學格局,培養了十余位兩院院士、十余位將軍,數十萬優秀人才活躍在長江三峽、黃河小浪底、南水北調等重大水利水電工程建設中,成為國家大江大河治理和水資源綜合開發與利用的中堅力量。
步入新時代,河海大學協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將保障國家水安全、參與全球水治理視為自身使命,聚焦世界科技前沿,從河流近海向遠洋深海拓展,深入推進産教融合、科教融匯。秉持“大哉河海奔前程”的豪邁氣概,在白鶴灘水電站、港珠澳大橋等國家重大工程建設中,延續“哪有水,哪就有河海人,哪就有河海大學的貢獻”這一佳績,憑藉科技力量守護江河的安穩與平靜。
打造人才梯隊與特色化培養模式
《瞭望》:面對科技革命和産業變革,河海大學在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方面採取了哪些具體舉措?
楊桂山:在高校分類管理及分類評價機制的框架下,我們深刻認識到,必須堅定不移地扎根於行業領域,強化自身的特色與優勢。通過把控關鍵環節、搭建有效載體以及優化運行機制,持續鞏固“辦行業最好高等教育”的堅實根基。
一是發揮學科“龍頭”作用,引育留用打造人才梯隊。近年來,河海大學着力在思維模式上,從“學校能做什麼”向“國家需要做什麼”轉變,注重從國家戰略上把握問題,聚焦國家水網等重大工程,推動多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團隊建設,不斷完善以質量、特色、貢獻為導向的學科發展評價體系和資源配置動態調整機制。依託水災害防禦全國重點實驗室、流域水循環與水安全全國重點實驗室、精細爆破全國重點實驗室、水資源高效利用與工程安全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風力發電技術創新中心等國家級科研平台和大型水工試驗基地等重大實驗設施,學校與頂尖科研機構、領軍型科技企業深度合作,推動有組織科研範式變革,形成與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相適應的建制化、體系化科技創新體系,以強有力的政策供給推動學科精進。
風雨傳薪,人才蒸蔚。學校持續完善“團隊主聘”引才機制,實行首席科學家領銜的科研團隊“人才統一引進、資源統一調配、平台統一建設、績效統一分配”等引導激勵政策,科學測算各學科方向師資規模結構,一體推進“學科—平台—團隊—人才”建設,建立以實質性貢獻為導向的人才分類評價與聘任機制,迭代、精簡、優化各崗位任務指標。2023年,學校設立人才專項基金,對青年人才入職前三年實行績效兜底政策,打通優秀青年人才引留綠色通道,通過組建優秀青年人才創新聯合會,全方位支撐青年人才快速成長。2024年,全校國家級人才同比增幅47%,新增專任教師同比增幅73%。
二是探索拔尖創新人才特色化培養。河海大學有着鮮明的行業高校底色,如何保持育人體系與行業發展同頻共振,是學校保持優勢、行穩致遠的關鍵。我們始終把立德樹人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在繼承“德立,體健,可以進言學術矣”的育人理念中,不斷深化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構建保障國家水安全和服務水利行業高質量發展的一流人才培養體系。
——打造面向行業的本碩博貫通拔尖人才培養模式。實行“3+2+3”、多通道進出、配備跨學科導師、聯合培養等創新舉措,本科新生最快8年獲得博士學位。該模式首先在我校大禹學院試點,在今年招生季中受到高度認可,本科生錄取生源位次較去年大幅提升。
——打造面向工程實踐的卓越工程師培養模式。突出人才培養與工程實踐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産過程對接、教學成效與産業成果對接,學校近年來積極與長江電力、華能江蘇等企業合作建設科創工程實踐平台,以卓越工程師學院為支點,實施“水利卓越領軍人才聯合培養”“水利卓越工程師培養”等體系化、定制化培養專項,有的放矢培養行業急需人才和戰略人才。
——打造面向未來産業的交叉複合雙創人才培養模式。2023年10月,學校成立未來技術學院,全職引進澳大利亞技術科學與工程院院士謝億民教授任院長,聘任中國機器人産業領軍人才、“大疆教父”李澤湘教授任教學顧問,採用全校“揭榜挂帥”的師資選拔模式,讓真正有實力、有創新教學理念的教師為學生講授前沿交叉和工程實踐課程。

河海大學常州新校區(2024 年 7 月 16 日攝)河海大學供圖
服務國家及全球水治理
《瞭望》:學校在支撐水利行業發展、保障國家水安全、服務全球水治理方面,有哪些創新舉措和代表性科研成果?
楊桂山:學校在水利部、教育部、江蘇省政府、三峽集團等共同支持下,發起組建長江保護與綠色發展研究院,聚焦水文預報及山洪災害防禦、長江岸線保護利用和深水航道治理、河流建壩生態環境效應等重大科學問題和技術難題,産出一批支撐長江保護與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研究成果。學校還成立了全國首個河(湖)長制研究與培訓中心,成立調水工程研究院,組建黃河、淮河、珠江、太湖等研究中心,系統服務國家水治理。
作為以傳統工科為主的行業特色高校,河海大學致力於在三峽工程、南水北調、港珠澳大橋、白鶴灘水電站等重大項目中培育新時代卓越工程師隊伍。顧明、王仁坤、林毅峰3名校友入選首屆受表彰的81名“國家卓越工程師”,盛金保校友領銜的“水庫大壩安全與管理創新團隊”位列50個“國家卓越工程師團隊”。
依託我國水利領域唯一的“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際聯合實驗室”體系化科技創新矩陣,河海大學建設全國首個水利雲平台、首套大數據驅動的洪水預報系統,首創水利知識圖譜體系等成果;自主研發流域決策支持系統,應用於三峽工程、南水北調等百餘項重大項目的實時調度管理;發展自主知識産權的河口海岸風暴潮智能模型,實現精細化作業預報時效從“小時級”向“分鐘級”轉變,接入國家防汛抗旱預警、預案、預演、預控“四預”系統,進一步豐富水利新質生産力“工具箱”。
構築全球水教育與科技創新高地,河海大學是國內最早開展留學生培養、首批授予留學生本碩博學位的高校之一,累計為百餘個國家和地區培養近萬名留學生。
主動參與全球水治理。由河海大學發起成立的國際水利與環境學科聯盟、國際水文水資源及環境培訓與研究中心,已經發展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水治理的重要窗口;編譯32部英文版水運工程和海岸帶保護修復工程標準,推動中國水利技術標準走向國際舞&;創辦“水安全與可持續發展國際高端論壇”,積極為亞非國家水利水電、港口航道、防洪減災等基礎設施建設提供科技支撐。2021年,學校推薦余鐘波教授出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水文計劃理事會主席,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當選該學術團體的主席一職。
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河海大學率先開展國際河流研究,系統構建中國與周邊國家水資源合作框架,推動跨境水治理創新;主動對接中國企業“走出去”,成立“一帶一路”基礎設施安全與健康外國專家工作室,65個國際機構和數十位外國學者參與共建,成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發展研究領域的重要智庫,為中國電建集團、三峽集團等行業龍頭企業定制化培養工程技術人才1600多名。
服務瀾湄教育合作。落實2022年瀾滄江—湄公河合作第七次外長會成果,河海大學主動承接瀾湄合作水資源高層次人才計劃,成立“瀾滄江—湄公河學院”,為沿線國家培養500余名水利人才。目前學校正積極申報建設“中泰瀾湄卓越工程師學院”,旨在培養具備全球視野、技術創新和跨文化協作能力的複合型工程領軍人才,為完善瀾湄區域治理提供智力支持與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