觸摸深圳脈動-瞭望周刊社

觸摸深圳脈動

2025-10-20 15:26:03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42期

  

  ➤特區之“特”,“特”在敢為人先的勇氣,“特”在永不止步的銳氣,“特”在面向世界的胸懷,“特”在服務國家的擔當

  ➤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科研機構,都有着一種共識:不進步就是退步,不領先就會被淘汰。這種爭先領跑的意識,驅動着深圳不斷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前行

  ➤讓年輕人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體現出城市的溫度,也積蓄着更持久的發展力量

  ➤當“深圳速度”進化成“深圳質量”,當“經濟特區”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座城市始終不忘初心,改革的脈搏依然強勁,開放的胸懷更加寬廣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郭奔勝 王攀 王仁貴 賈雯靜 趙瑞希

  如果用“改革開放奇蹟”來形容一座城市,那麼非深圳莫屬。從“三來一補”的加工廠,到華為、比亞迪、騰訊等全球巨頭頂天立地,深圳用45年完成了一場舉世矚目的蛻變。

  蓮花山上的風箏在湛藍天空中飛舞,俯瞰着腳下這片熱土。從1980年到2025年,深圳經濟特區已走過45個春秋。

  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從2.7億元到3.68萬億元的GDP奇蹟。

  今天,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密度居全國之首。這裡不僅養育了華為、比亞迪、騰訊這樣的巨頭,也催生了1025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和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

  45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不過一瞬,卻足以讓一個邊陲小鎮,成長為一座擁有人口近兩千萬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生動的實踐樣本。

  深圳特區成立45周年前夕,筆者一行行走在大街小巷和樓宇廠區,感知和觸摸着“特區之城”所獨有的氣息。站在這個歷史節點回望,這座城市從“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到每分每秒都在迸發的創新火花,其發展脈動愈發強勁而悠長。

  深圳的脈動,就藏在這片土地上每一次日出日落的更迭裏,藏在每一棟拔地而起的樓宇間,藏在每一個懷揣夢想不懈拼搏的年輕人眼眸中。

  正是這樣一份脈動,改革創新之城不斷書寫着新的時代傳奇。

在深圳前海拍攝的前海石(2025 年 4 月 23 日攝) 梁旭攝 / 本刊

  “大個子”又長高了

  走進位於坂田的華為總部,在馮·諾依曼展廳的入口,呈現了華為的發展歷史和業務構成。未等企業相關負責人介紹,同行的長期關注華為的同事,率先講起了華為的成長歷程。

  華為目前經營符合預期,2024年銷售收入8621億元,同比增長22.4%,終端業務復蘇,智能汽車解決方案首次實現當年盈利,電信基礎設施業務穩健。

  創新是華為骨子裏的基因。從2021年起,華為每年的研發佔比實際超過了20%。在華為20.8萬名員工中,54.1%的人員從事研發工作。

  作為脫離了安卓架構、完全可控的操作系統,鴻蒙系統受到廣泛關注。目前,鴻蒙5終端設備已突破2000萬。華為終端雲生態專家介紹,對於鴻蒙系統來説,目前的關鍵是鴻蒙生態的構建,華為也以開放的態度歡迎所有應用開發者共建共享。

  在南山區騰訊總部,一個個不同主題的展廳科技感爆棚。這裡陳列着創業者1999年使用的電腦主機,擺放着第一代QQ形象的設計手稿,還有之後不同版本的QQ公仔。1998年,騰訊在深圳華強北的一個寫字間誕生,企業從一開始就嘗試用技術去解決用戶痛點。從網絡尋呼到QQ,再到支付、政務、交通、醫療、游戲等業務生態,科技向善的理念引領着這家企業把技術不斷融入生産生活的各個角落。

  這兩家大型企業的成長史,正是深圳經濟社會發展的生動縮影。

  更讓人驚嘆的是,這些“巨人”並非孤峰聳立,而是群峰競秀。在它們的周圍,聚集着數以萬計的中小企業,形成了完整的産業鏈,共同構築了深圳發展的堅實基礎。

  企業在成長,城市也在成長。1980年8月,深圳特區設立,當年年末深圳常住人口才33.29萬人,GDP為2.7億元。9年後,深圳GDP首次破百億元,到1996年突破了千億元關口,在2010年更是邁上了萬億元的大&階。之後的十餘年時間裏,連續突破2萬億元、3萬億元大關,一直到2024年的3.68萬億元。短短45年,從一個漁村成長為一座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這一前無古人的發展奇蹟令人感嘆。

  2025年9月發布的“2025廣東省民營企業百強”榜單,堪稱深圳企業體量與力量的最佳注腳。

  華為、比亞迪、騰訊三家深圳企業包攬前三強,40家深圳企業上榜,超過排名第二、第三城市的總和。榜單中排名前50的企業中有25家來自深圳,佔比達50%。2025年1~8月,深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其中8月份增速達7.0%。民用無人機、工業機器人、3D打印設備産品等高技術産品産量也持續快速增長。

  這些數字,勾勒出深圳經濟不僅是“大個子”,更是“結實的大個子”的鮮明輪廓。

游客在深圳灣公園游玩,欣賞市區風光(2025 年 6 月 25 日攝)   毛思倩攝 / 本刊

  特中有特

  “特區”二字,對深圳而言,既是榮光,更是使命。

  前海,這片被稱為“特區中的特區”的土地,自誕生起就肩負着特殊使命。站在前海石公園眺望,滿眼都是嶄新的寫字樓和正在施工的塔吊。前海2021年“擴區”至2024年,地區生産總值從1757億元增長到3008億元,固定資産投資從1130億元增長到1691億元,在地進出口額從3780.5億元增長到7066.5億元,成為經濟特區續寫更多“春天的故事”的有力印證。

  前海的“特”體現在它始終扮演着壓力測試場和改革先行者的角色。

  在這裡,&&全國首部投資者保護條例;建設全國首個數據經紀人創新中心;成立全國首個跨境知識産權聯盟;首創企業開辦錄音錄像“雙錄簽名”改革,每年為企業節省費用約3800萬元;堅持從適應適用國際規則到輸出國內規則,綜合運用境內外兩個金融市場的比較優勢,實現跨境貸、跨境債、跨境投資等“六個跨境”,形成“不落地購匯”等14項全國“首創”……據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黨工委副書記梁珂介紹,“金融支持前海30條”所帶來的一項項“首創”,形成了一批深港金融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先行示範案例,為全國金融改革創新提供了前海經驗,這些成果無不體現出全面深化改革創新試驗平台的定位和作為。

  從蛇口工業區率先實現超産獎勵制、開創全國招聘用人制度先河,到今天的前海,特區人充分發揚“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形成了“前海模式”,105項制度創新成果全國複製推廣。前海蛇口自貿片區在制度創新能力和水平上,連續第四年位居全國57個自貿片區榜首。前海的巨大變化,讓一位13年後再來前海調研的同事驚呼:“前海一直在向前”!

  從45年前的“科技荒漠”到今日的“科技高地”,涌動在深圳血液裏最根本的動力正是改革開放。幾十年來,深圳在處理政府與市場、國企與民企、自主創新與對外開放等關係方面持續探索,並形成了一系列制度創新。

  時至今日,在深圳這座城市誕生的“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空談誤國,實幹興邦”等膾炙人口的口號,仍具有強大感召力。

  特區之“特”,“特”在敢為人先的勇氣,“特”在永不止步的銳氣,“特”在面向世界的胸懷,“特”在服務國家的擔當。

  做就做出個樣子來

  “看看桌面上有什麼東西?”

  “好的,我看見礦泉水、麵包、香蕉。”

  隨後筆者掏出手機也放了上去。

  “我看見礦泉水、手機、麵包和香蕉”。

  這是筆者在思謀科技有限公司和機器人對話的場景。

  當聽到“我有點餓”的語音後,機器人便在不同物品中挑選出麵包遞到面前。以前需要通過計算機語言去控制機械臂,現在可以通過自然語言直接控制。大模型完整經歷了思考、推理、信息理解和最後執行的過程。

  總部位於南山區的思謀科技是一家工業智能體企業,其以“大模型+全棧機器人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出具備感知-決策-執行全棧閉環的自進化工業智能體。

  思謀科技負責人呂江波&&,思謀選擇以“工業智能體”作為核心賽道,正是看到了中國從“製造大國”向“智造強國”躍遷的歷史機遇和巨大需求。公司成立的第18個月便躋身獨角獸企業。企業打造的1000平方米的思謀智造實驗室,目標所指是未來智慧工廠的原型和標杆。目前面向客戶所交付的智能掃碼貼標機、智能點膠檢測機等産品,正是企業矢志創新的成果。

  深圳市領存技術有限公司,同樣專注於細分領域並取得了重要突破。這家企業於今年8月發布了全球首款“會計算”的固態硬盤。MRD碼和閃存計算兩項顛覆性技術,使得網絡帶寬提高10倍、網絡時延降低至1/100、網絡抖動降低至1/500、使用功耗降低至1/1000、糾錯能力提升10000倍。

  公司董事長楚一兵介紹,企業對博士團隊不設考核指標,目的就是為了讓科研人員心無旁騖地開展研究。

  這個一天只吃一頓飯的企業負責人,自己也是技術出身,一直參與一線技術攻關。平時如沒有必須參加的事務,其大部分時間都在公司,節假日也如此。

  得益於領存實驗室構建了一套去功利化的科研體系,公司不僅在閃存計算上實現了顛覆性的突破,還收穫了MRD碼的意外之喜。

  2024年初,一群年輕人偶然取得的一項技術突破,迅速引起領域內國際頂尖團隊的關注,這便是MRD碼。MRD碼(最大秩度量碼)於1985年由蘇聯數學家Gabidulin提出。領存的技術突破,破解了困擾全球網絡編碼領域39年的算法難題,首次實現微秒級的編解碼性能。這一技術具有廣泛應用前景,尤其在一些特殊領域,更是保障安全的“堅固長城”。

  在深圳,像這樣聚焦某個領域深耕細作的故事比比皆是。如果不是某項技術引起廣泛關注,連這片土地上的人都不知道身邊還有這樣的企業。用一位企業家的話説,“我們做,就要做出個樣子來”。

  這些企業,扎根於具體賽道,潛心研究,致力突破,他們腳踏實地搞創新的樣子,共同刻畫出了深圳創新的模樣。

  追高不恐高

  置身深圳華潤總部大廈第66層的平台上,深圳市全景盡收眼底。腳下是深圳灣,對岸就是香港。這座392.5米高的建築又名春筍,含有春天的萌動與希望之意。

  作為深圳市的標誌建築之一,其不僅代表着華潤這個歷史悠久的大型企業的創新追求,也一定程度代表着深圳的高度。

  但深圳對高的追求絕不僅僅只是高樓,越往高處走,就越體現到對高質量發展和高科技産業的執着上。

  2024年,深圳全社會研發投入2436.4億元,繼2023年之後,再次位居全國大中城市第2位。PCT(專利合作條約)國際專利申請量連續21年位居全國第一。在深圳,90%以上的研發機構、研發人員、研發資金都在企業,90%以上的職務發明專利和重大科技項目發明專利也都出自企業。

  深圳對“高”的追求,也體現在不斷攀登産業高峰的決心上。

  就在筆者調研一個多月後的9月29日,深圳推出12條政策措施,支持傳統産業轉型升級,力爭經過3年左右時間,推動全市傳統産業總規模突破7000億元。

  在加快核心技術攻關推動傳統産業高端化發展方面,深圳以“揭榜挂帥”“三首工程”等方式,圍繞高精度傳感器、系統級芯片等制約傳統産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材料和核心器件開展技術攻關。

  面對全球科技競爭態勢,深圳緊盯人工智能、細胞與基因等未來産業。前海合作區正發展粵港澳合作的新型研發機構,推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前海已集聚人工智能企業441家,正加快打造具身智能産業聯合創新中心、靈巧手專業園區等重大平台。

  調研中的一個深刻感受是,深圳市從政府到企業,再到科研機構,都有着一種共識:不進步就是退步,不領先就會被淘汰。這種爭先領跑的意識,驅動着深圳不斷在高質量發展的道路上前行。

  根往深處扎

  談到深圳,相信絕大多數人都有一個直觀印象:這是一座年輕的城市。年輕的城市有根嗎?答案是肯定的。

  當筆者走進位於南山區的南頭古城時,對深圳的根便有了更直接的認知。

  據南頭古城項目負責人黃楠介紹,自東晉鹹和六年(331年)設置東官郡起,這裡已有近1700年的歷史,是深圳特區成立前寶安縣政府所在地,被譽為“深港歷史文化之根”“粵東首府、港澳源頭”。這裡也是深圳城市的原點,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中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

  南頭古城內保存有紀念文天祥的信國公文氏祠、東莞會館、南城門洞、報德祠等超20處文保單位、歷史建築。當地結合嶺南及深圳地方特色,堅持保留原有六縱一橫的街區形態及尺度,通過“繡花功夫”實施“微改造”,將其打造為歷史文化基底豐富、文化創意業態多元、夜間消費活力旺盛的城市創意街區。

  顯然,這裡是深圳的根,而外地來深圳打拼的人,也在這片熱土上持續扎根。

  在南頭古城的特色街區裏,當地打造了一批公寓,非深籍應屆畢業生來此求職,免費提供15天的住宿,如正式入職,免費住宿的時間進一步延長。15天免費住,正是深圳給前來求職的年輕人送上的“見面禮”。這讓不少來求職的大學生驚嘆:深圳,真的誠意很足!深圳,你真的很寵!

  前海的“寵才”大招也有力度。據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運營有限公司總經理莫偉軒介紹,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由前海管理局、香港青年協會、深圳市青年聯合會於2014年共同發起。自成立以來,依託“1510”特色發展模式,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已孵化創業團隊1450家,其中港澳&及國際團隊1028家,成為香港青年內地創新創業就業、內地優質科創企業赴港發展的“第一站”“首選地”“圓夢區”。目前在園團隊528家,其中港澳&及國際團隊475家。

  包容與開放,吸引着全國各地的人才來此扎根。截至目前,深圳擁有各類人才總量達700萬人,其中高層次人才2.62萬人,技能人才406萬人。共有920名深圳學者入選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創新的種子需要沃土才能生根發芽。深圳深諳此道,並致力於為創新創業人才提供最適宜的成長環境。也正因如此,大批的湖南人、湖北人、廣西人、江西人……都成為了新的深圳人。讓年輕人引得來、留得住、幹得好,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體現出城市的溫度,也積蓄着更持久的發展力量。

  年輪上的眺望

  45年的年輪,記錄着深圳成長的軌跡。於一座城,正青春。

  從“驚蟄春雷般的蛇口開山炮響”到“深圳前海生機勃勃”,深圳“實現了由一座落後的邊陲小鎮到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化大都市的歷史性跨越”。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更加自信、更加開放、更加創新的城市。她已從“來了就是深圳人”的包容,走向了“來了就能幹成事”的賦能。

  45年的年輪,也指引着未來的方向。置身新時代,深圳也需要找準新的時代坐標。對於這座城市,她既追求經濟的增長,也追求科技的硬核,還追求滿城的市井煙火。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正在打造跨境科創的標杆,光明科學城瞄準世界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西麗湖國際科教城致力於産學研深度融合,特中之特的前海繼續在制度創新與探索上闊步前行……一系列的大手筆布局,讓深圳的未來無限可期。

  當“深圳速度”進化成“深圳質量”,當“經濟特區”昇華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這座城市始終不忘初心,改革的脈搏依然強勁,開放的胸懷更加寬廣。

  華燈初上,深圳灣公園的濱海長廊上,跑步的年輕人擦肩而過,他們的腳步聲輕快而堅定。穿行在星星點點的夜光中,讓人不禁暢想起未來深圳的模樣:活力而不乏穩重,熱烈而不乏理性,拼搏而不乏煙火,多元而不乏主流……

  遇見深圳,不論何時都會令人怦然心動。深圳,是中國的深圳,也是世界的深圳。45年的深圳脈動,是改革不停頓的鏗鏘節拍,是開放不止步的磅礡和聲。在這片熱土上,每一棟建築都在生長,每一個夢想都在開花,每一個奇蹟都在醞釀。

  深圳已寫下的故事,僅是精彩的序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