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有組織科研構建藥學自主創新體系

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
➤牽頭實施藥學“101計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與疾病認知—基礎研究—産業轉化—臨床應用”全鏈條藥學人才培養體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凌軍輝 朱筱
坐落於南京的中國藥科大學,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所由國家創辦的藥學高等學府,被譽為“中國生物醫藥人才的搖籃”。多年來,學校累計培養了10余萬名高素質藥學專門人才,走出了10位兩院院士和發達國家院士,以及藥學領域眾多專家學者、企業家,為行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
生物醫藥産業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産業,其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高校的科技支撐與人才供給。中國藥科大學如何通過有組織科研推動高校科技工作從“單打獨鬥”邁向“協同創新”?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藥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如何研發更多符合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與身體特質的原創藥?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藥科大學校長郝海平。

中國藥科大學江寧校區(2025 年 8 月 26 日攝)中國藥科大學供圖
貫通有組織科研全鏈條
《瞭望》:中國藥科大學加快推進有組織科研有哪些戰略考量和具體部署?
郝海平:過去的高校科技工作多采用自由探索模式,高校科技工作要實現再次跨越,僅靠自由探索是遠遠不夠的。尤其在新藥研發這一高度工程化、集約化的系統領域,其具有多鏈條、多節點、周期長、風險高等特點,需要“全鏈條協同”。為此,學校發布有組織科研興藥行動計劃,通過體制機制創新整合分散的創新要素,形成鏈條式創新,以更系統地破解關鍵核心技術領域的“卡脖子”難題。
在具體推進中,學校系統性布局8個技術創新中心與16個研發賽道,建設興藥概念驗證中心、靶標發現與確證中心、表型藥物篩選平台等,打通從基礎研究到中試熟化的關鍵環節;圍繞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聚焦泛腫瘤藥物、心血管藥物、代謝藥物、組合藥物等16個方向,集中資源攻克重大疾病發病共性機制。
在組織模式上,學校建立“舉校體制”攻關核心難題:以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為樞紐,組建跨學科攻關團隊,構建“首席科學家+交叉學科專家+青年骨幹+研究生”矩陣式結構,打破學科壁壘,實現資源一體化配置;通過學校、學院、創新中心與研發賽道、研究院、頭部企業六大體系聯動推進,重點支持“從0到1”的原始創新研究。
在人才培養端,學校在傳統導師制基礎上創新推行項目培養制:以重大科學問題與重要創新産品研發為導向,組建聯合導師組與學生創新團隊,由3名以上學生圍繞明確的研發項目組團開展協同攻關。畢業成果突破單一論文模式,可以是候選藥物、工藝標準、先進技術或臨床前研究報告,畢業答辯採用聯合答辯模式,引導學生從“為畢業而研究”轉向“為解決問題而創新”。
《瞭望》:學校如何克服科技成果轉化難題?
郝海平:中國藥科大學通過系統性機制創新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難題,核心路徑可概括為三方面。
一是實施“興藥概念驗證計劃”,面向全球高校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廣泛徵集創新藥研發項目,開展從靶點選擇與確證到臨床成藥前景分析的全鏈條概念驗證服務,提供創新藥源頭創新、概念驗證、技術轉移、企業孵化等“一站式”解決方案。截至目前,已開展100余個項目驗證,成功轉化30余項成果,並於去年獲批江蘇省首批概念驗證中心,為創新藥源頭轉化築牢基礎。
二是通過南京江北創新中心建設,補齊生命科學創新生態鏈條中“産業化應用”的關鍵一環。通過推動生物醫藥産業數字化、智能化改造,逐步構建以“藥大系成果轉移轉化”為先導的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産教融合新機制,持續吸引國內外企業入駐並建設研發與生産中心,打造原創藥研發高地與産業磁吸力。
三是注重引入“耐心資本”,聯合南京市、無錫市等地方政府設立專項基金,構建“校地企”合作新範式。目前,基金組建前置工作基本完成,初步篩選出一批擬投資項目,並遴選出6個成熟度高、示範效應顯著的一期項目,總投資額近2億元。這些項目將作為關鍵“試驗田”,承擔起打通生物醫藥研發轉化全流程的重任。
加快培養藥學拔尖人才
《瞭望》:學校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藥學拔尖人才培養體系?
郝海平:中國藥科大學努力把科技創新作為重要育人載體,着力推動高水平科研優勢向高質量育人能力轉化。
為此,學校牽頭實施藥學“101計劃”,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生命與疾病認知—基礎研究—産業轉化—臨床應用”全鏈條藥學人才培養體系,為行業輸送既懂理論又通實踐的複合型人才。
為進一步深化育人改革,學校於2019年成立以國立藥學專科學校(中國藥科大學前身)首任校長孟目的先生命名的孟目的學院,圍繞書院制、導師制、學分制“三制”與個性化、國際化、小班化“三化”特色,構建並持續完善“藥+X”跨學科融合課程體系框架,打造“五育並舉、博雅專攻”的書院育人模式,以更精準的培養路徑踐行新時代藥學人才培育理念。
學校拔尖人才培養以“科技創新、行業發展與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為核心理念,通過系統化機制推動三者有機聯動。在具體實踐中,學校為入選學生配備藥學及相關學科高層次人才擔任拔尖導師,提供從科研實踐到生涯規劃的全流程指導。
同時,學校還為拔尖學生科研發展設計了多條培養路徑:設立“本科生強基築夢科研創新基金”“挑戰與猜想創新創意項目”等平台,資助學生自主開展項目研究;實施跨學科科研輪訓,幫助學生系統熟悉創新藥物研發關鍵環節。
我們希望在這種培養模式下,學生得以突破單一學科局限——不再是僅專注於化學合成的“化學工匠”或聚焦實驗室研究的“生物學研究者”,而是能成長為具備藥學全鏈條視野與服務國家重大需求意識,能夠立足行業前沿、解決真問題的創新型人才。
《瞭望》:學校如何進一步深化人才評價改革?
郝海平:學校以“破立並舉、分類施策”為主線深化人才評價改革,通過系統性機制創新,構建起與學科特色、人才發展需求高度適配的評價體系。
在職稱評審核心環節,學校率先扭轉“重數量輕質量”的評價導向:明確申請人提交的論文代表作不超過5篇,以此突出成果原創性與影響力;同步建立與學科專業高度匹配的共識期刊分級目錄,打破“唯影響因子”的單一排序邏輯,引導教師聚焦真正有價值的創新性研究。
為破除“唯量化”評價局限,學校設立同行專家推薦評審機制——由5名二級教授聯合提名,為在技術突破、新藥研發等領域有重要貢獻卻難以通過常規量化指標衡量的教師開闢特殊晉陞通道。同時拓展成果認定範圍,允許團隊負責人提名在新藥臨床批件、生産證書等關鍵節點有實質貢獻的團隊成員,且提名指標單列,經評委認可後即可納入評審範圍,充分激發團隊協作創新活力。
針對教師多元發展需求,學校在評價體系中細分出四類特色發展通道:教學研究型側重教學模式創新、課程體系設計等教育研究成果;教學科研並重型要求教學質量與科研産出雙兼顧;科研為主型允許適當減少教學任務,專注重大科學問題攻關;社會服務型則將産業技術突破、藥品政策研究等社會貢獻納入核心評價指標,憑産業影響力參與評審。
系列改革成效顯著:2021年學校産生首位教學型特聘直升教授、首位新藥研發獎勵名額副教授,2023年首次評聘正高級實驗師,2025年産生首位社會服務型教授。近年來,學校還新增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3個、江蘇省“雙創團隊”3個、江蘇省青藍工程“優秀教學團隊”2個,並成功獲批江蘇省“十四五”高校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重點平台,為人才集聚與學科高質量發展築牢了制度基石。
加速布局創新藥物研發
《瞭望》:在原創藥物研發領域,學校有哪些核心布局與實踐舉措?
郝海平:原創藥物研發可從兩個核心維度協同推進:一方面,秉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聚焦疾病認知新突破,針對中國人生命基因傳承、疾病譜差異及高發疾病與身體特質精準發力,推動適配中國人群的精準用藥研發,突破現有疾病治療瓶頸;另一方面,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為導向,擺脫對他國研究路徑的單純追隨,致力於開發具備真正臨床價值、可延長患者生存期並顯著提升生存質量的原創藥物,更好滿足中國人健康需求,為守護中華民族生命健康築牢堅實屏障。
圍繞這一目標,學校瞄準重大疾病發病共性機制與創新藥物發展趨勢,面向未被滿足的臨床需求,布局泛腫瘤藥物、心血管藥物、代謝藥物、組合藥物等若干藥物研發賽道,構建起國際一流的新藥創制與技術創新體系。
在具體實踐中,學校研發的維卡格雷,創新藥物體內代謝路徑,突破現有臨床藥物療效變異大、配伍禁忌多等局限,有望成為全球範圍內Best-in-Class的抗血小板藥物;通過人工智能輔助的倣生合成技術,從海量測序數據中精準識別高價值抗感染基因簇,高效設計篩選新型抗菌藥物,為解決全球耐藥性難題提供全新方案;研發的AAPB則成為兼具神經保護與腦血流改善作用的新型、安全、有效的抗缺血性腦卒中候選新藥。
針對藥品“缺芯”、新藥自主研發能力不強等行業痛點,學校科研團隊聚焦CAR-T、幹細胞等細胞藥物快速發展及成藥轉化需求,建立適配活細胞藥物的藥代動力學及成藥性研究技術體系,突破幹細胞藥物製備瓶頸,構建全鏈條、閉環式且符合國內與歐盟標準的幹細胞雙規範GMP生産製備體系,形成國內領先的細胞藥物成藥性評價平台。一批mRNA疫苗、saRNA藥物、偶聯藥物等創新生物技術藥物將為攻克乙肝、纖維化、腫瘤等提供新的解決方案。學校提出的“靶標組與組合藥物研發”新賽道,更有望為複雜疾病藥物研發拓展全新科學範式。
在中藥傳承創新領域,學校多靶標天然藥物全國重點實驗室創新性提出中藥“等效成分群”研究新範式,構建從等效成分群“結構解析”“發現確證”到“優選轉化”的全鏈條研究方法與關鍵技術體系,提出並確證了多成分組合模式與作用機理,成果廣泛應用於中藥作用原理闡明、國際標準制定、創新中藥研發及中成藥技術改造,為中藥現代化與國際化提供核心支撐。
學校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為抓手,致力於産出對人類生命進程、歷史進程有影響的原創性新藥,培養未來可以影響世界的高端人才,破解過去因底層理論與核心技術依賴外部産生的“卡脖子”問題,為生物醫藥産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持久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