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製藥出海何以致遠
➤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與政策變革,疊加全球市場出現的結構性機遇,以及中國産業自身積累的深厚底蘊,共同構成了仿製藥出海的有利條件
➤通過市場策略的精準定位、産業政策的有效引導以及人才體系的持續建設,形成助推國産仿製藥高質量出海的合力,使其在全球市場上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跨越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胡銳
走進安徽宣城福元藥業有限公司,實驗室內,技術人員們正夜以繼日攻關,力圖實現對一款外用藥的首倣。該公司致力於外用藥和青蒿素製劑的研發、仿製,並在美國、非洲、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構建了銷售網絡。
仿製藥是指參照原研藥進行仿製,與原研藥在有效成分、劑型、給藥途徑和治療作用等方面相同或趨同的藥物。仿製藥價格相對較低,能降低醫療系統成本,還能為患者提供更多選擇,在世界各國醫療體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我國仿製藥行業起步較晚,但歷經數十年發展,已形成了涵蓋化學仿製藥與生物類似藥在內的完整産業體系,在成本控制、質量管控和産業鏈完整度等方面積累了顯著優勢。
中國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醫藥貿易額達到1993.8億美元,同比增長2.13%,是2015年的1.3倍。其中,出口額1079.6億美元,同比增長5.9%。中國醫藥貿易在全球醫藥貿易中的佔比維持在14%左右。
當前,中國仿製藥産業正站在一個關鍵節點。國內市場的激烈競爭與政策變革,疊加全球市場出現的結構性機遇,以及中國産業自身積累的深厚底蘊,共同構成了仿製藥出海的有利條件。
受訪人士認為,仿製藥出海前景廣闊,但中國企業仍需系統性應對來自地緣政治、市場合規、人才及供應鏈等多維度的挑戰,需夯實內力、精準策略,在全球化競爭中穩步前行。
出海基石牢固
我國是全球最大的仿製藥市場之一,也面臨着較大的內部壓力。數據顯示,我國仿製藥市場競爭激烈,參與企業數量2萬家左右,行業格局分散。隨着國家藥品集中帶量採購的常態化與擴圍,藥品價格走低成為趨勢。
這一背景下,開拓海外市場,利用國際市場在定價體系、醫保支付等方面的差異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可成為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突破口。
國內市場承壓之時,全球醫藥市場迎來了史上最大一波專利到期潮。在全球銷售額排名前20的原研藥品中,超半數藥品專利將在未來10年到期。專利到期意味着仿製藥企業可以憑藉“首倣”策略迅速進入市場。首倣藥通常能獲得180天的市場獨佔期,在這段時間內企業可憑藉價格優勢搶佔市場份額,獲得利潤回報。這一機遇,為中國藥企提供了出海的絕佳時機。
受訪者認為,我國藥企有能力抓住這一機遇,是因為經過多年積累,仿製藥産業已經形成了成本、質量與監管優勢,出海基石牢固。
全産業鏈與成本優勢。“我國基礎化工體系完備,生化領域人才豐富,從原料到製劑的産業鏈完整,是全球重要的仿製藥原料供應國。”安徽安科恒益藥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魏躍武説,該司阿莫西林膠囊成為國內頭部品牌,正是得益於這種産業基礎,“與歐美同行相比,我國仿製藥在成本控制上具備優勢,因此在全球市場中具有價格競爭力”。
質量體系已接軌國際標準。近年來,我國制定了完善的仿製藥一致性評價體系,通過評價的藥品意味着其質量與療效已與原研藥達到一致。
自2017年我國藥監部門加入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後,我國藥企對國際市場法規的理解進一步加速。截至2024年7月,中國已經採納實施了全部69個ICH指導原則,表明我國藥品的研發、註冊和生産監管標準等方面與美、歐、日等國際主流市場要求趨於一致,為出海降低了政策壁壘和時間成本,讓“走出去”變得更加順暢。
多元市場通路打通。我國仿製藥國際化並非從零開始,其産品早已深入全球市場。2023年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已成為美國第四大藥品供應國,僅次於愛爾蘭、德國和瑞士。福元藥業國際業務部內勤主管鄭國秀説,美國市場佔公司外貿總額的三分之一,主要是出口軟膏、乳膏等外用藥。
在亞非拉等新興市場,面對人口眾多但“缺醫少藥”的現狀,中國質優價廉的仿製藥成為提升其藥品可及性的最佳選擇。鄭國秀説,公司非洲客戶較多,在尼日利亞建有辦事處,除了外用藥,抗瘧藥也是出口大頭。
拓展海外市場仍存多重挑戰
儘管仿製藥出海已成為行業共識,但多位業內人士&&,當前中國藥企整體出口規模仍處於起步階段,在拓展海外市場的過程中面臨多重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地緣政治風險突出,國際市場競爭激烈。國際環境的不確定性為出海之路蒙上陰影,地緣政治風險已成為中國企業出海必須面對的挑戰。福元藥業研發中心分析部經理程亞俊舉例説,今年4月美國對進口藥物增加關稅,對仿製藥原料供應鏈的影響尤為突出。此外,中國藥企在歐美市場仍面臨一定的歧視或偏見,而東南亞、非洲等地區則常受政局動蕩和經濟波動影響,增加了市場開拓的難度。
中國藥企還需與國際仿製藥巨頭競爭。例如,印度憑藉語言優勢、低成本能力、歐美市場合規經驗以及相對寬鬆的專利制度,佔據全球仿製藥市場的重要份額。據統計,美國40%的仿製藥依賴印度供應,而中國藥企在歐美成熟市場的滲透率仍然較低。
藥物合規難度較大,市場運作相對陌生。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藥品監管要求差異顯著,中國藥企出海面臨較高門檻。
魏躍武&&,不少企業對於海外市場運作規則並不熟悉。在歐美市場,FDA(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和EMA(歐洲藥品管理局)對仿製藥的審批較為嚴格,需要提交完整的生物等效性(BE)試驗,有時甚至需要在當地做臨床試驗,且審查周期較長(通常2~4年);東南亞、非洲某些國家,註冊流程也比較繁瑣。
鄭國秀補充道,藥品出海周期很長,需經歷市場調研、註冊申報和訂單洽談等多個階段。註冊審批時間短則一年,長則五到六年,且難度與目標國家發達程度並無直接關聯。一些非洲和東南亞國家雖然市場潛力大,但註冊要求嚴苛,需提交大量材料,甚至可能提出驗廠需求,實地核查企業的生産能力與管理水平。
國際型人才稀缺,供應鏈管理承壓。人才儲備不足是制約藥企出海的關鍵瓶頸。安徽太和保興醫藥健康産業園執行總裁劉大勇説,當前國內藥企較為缺乏既懂國際註冊、專利法,又熟悉海外市場的複合型人才。部分企業依賴外包服務或經銷商,使自身核心能力缺失。
供應鏈和物流同樣是一大挑戰,藥企需建立穩定、高效的跨境運輸和倉儲體系,確保藥品及時安全送達。而對於許多中小藥企而言,生産線改造升級所需的高額資金也構成了障礙。
助力國産仿製藥高質量出海
針對國産仿製藥出海面臨的挑戰,受訪專家認為,通過市場策略的精準定位、産業政策的有效引導以及人才體系的持續建設,形成助推國産仿製藥高質量出海的合力,使其在全球市場上實現從“走出去”到“走進去”的跨越。
加強政策引導與支持,推動産業升級與産品創新。從國際經驗看,嚴格的質量與成本控制、豐富且具有技術壁壘的産品線是企業成功的關鍵。應通過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智能工廠建設、專精特新企業培育、研發補助等措施,引導企業從以往“重銷售、重渠道”的模式,轉向“重研發、重質量”的發展路徑。鼓勵企業加大對首倣藥、難倣藥的技術攻關與管線布局,推動生産線升級換代,從源頭提升國際競爭力。
採取差異化市場策略,精準開拓新興市場。專家建議,企業應高度重視共建“一帶一路”國家及亞非拉等新興市場的潛力,並根據自身規模採取差異化路徑。對於具備實力的大型藥企,可借鑒部分國外企業模式,通過收購海外本土仿製藥企業實現快速落地與市場滲透。對於中小型企業,則建議選擇一個人口規模較大、政局穩定、經濟發展良好的特定市場持續深耕,逐步建立品牌和渠道。此外,應充分利用“非法規市場”的准入特點,積極獲得歐盟或世界衞生組織認證,憑藉一張認證進入多個市場,降低合規成本、擴大覆蓋範圍。
強化國際型人才培養與出海實務指導。人才是出海的軟性基礎設施。當前亟需加強産學研合作,推動醫藥類高等院校設立跨學科課程,系統培養熟悉國際註冊、法規事務和商業化的複合型人才,以解決企業的人才缺口問題。同時,相關部門、行業協會可組織有針對性的培訓,為企業提供出海參展、國際認證、合規申報等實務環節的指導,幫助企業少走彎路,提升出海效率與成功率。□

劉道偉 圖/ 本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