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探索低級別文物保護
➤在山西,低級別文物恰似點點繁星點綴其間。它們數量繁多、類型多樣、價值珍貴且呈集群分佈,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低級別文物總量大、歷史欠賬多、管理力量不足,保護形勢依舊嚴峻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學濤 李紫薇
走進世界文化遺産平遙古城,城墻、文廟、清虛觀、日昇昌舊址等7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與蔚泰厚票號舊址、長升源黃酒莊、長泰永綢緞莊、程遵濂宅院、尹吉甫廟等300余處低級別文物交相輝映,成為展現當時社會經濟、文化、生活的生動縮影。
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以下簡稱“低級別文物”),是相對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等“高級別文物”而言的,其範疇包括設區的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和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
山西多年來深耕基層文保,以動員社會力量、拓寬資金來源、創新人才培育模式等舉措主動“輸血”。但面對全省5萬餘處低級別文物,其保護修繕歷史欠賬多、整體狀況依然堪憂。

山西省長治市潞州區楊暴村寶峰寺正殿被認為是元代遺構(2025 年 9 月 19 日攝) 劉建敏攝
低級別文物量大質不低
在山西,低級別文物恰似點點繁星點綴其間。它們數量繁多、類型多樣、價值珍貴且呈集群分佈,是我國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組成部分。
數量龐大、類型多樣。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山西共有不可移動文物53875處,約佔全國總量的7%。目前,山西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31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779處,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2萬餘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4萬餘處,因此全省低級別文物總量佔比達九成以上。
“國保省保是我國乃至世界古代文明的精華和代表,而巨量低級別文物則是國省保的重要資源與土壤,它們的數量越大、種類越多,越代表中華文明的豐富多彩,越能長久保存城鄉的歷史和文脈。”山西省古建築與彩塑壁畫保護研究院研究員王春波説。
低級別文物中涉及石窟寺及石刻、古墓葬、古文化遺址、古建築、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等類型,包含壁畫、彩塑、彩畫、石雕、木雕、磚雕等藝術形式,歷史文化底蘊深厚。高平市文物保護中心副主任李斌認為,現在是低級別文物,説不定下一次國省保申報就“上位”了。
低級別有高價值。古建築是不可移動文物的重要類型,我國建築數千年來以木為主要構材,磚、石常居輔材之位。山西是全國唯一保存了從唐至清各時期木結構古建築的省份,尤其元代及元代以前的木結構古建築佔全國的80%以上。
“木結構建築怕火、怕雨、怕蟲等,早期木結構建築歷經千百年風雨滄桑、兵火侵擾,保存至今實屬罕見,是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産。”王春波説,山西多古代文化遺産留存,與其獨特歷史地理、乾燥氣候、曾交通不便、民間文化傳承延續等密切相關。
“山西文物數量眾多,低級別文物不低級的現象較為顯著,在文物相對較少的省市,也許已是高級別文物了。”山西省人大常委會研究室副主任潘新奇説。
部分文物呈現集群分佈。山西古村落分佈相對集中,在汾河中下游、沁河流域、黃河沿岸、內外長城周邊形成了一批晉商文化村、古堡文化村、黃河文化村、長城文化村等傳統村落,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雲岡研究院院長杭侃説,很多低級別文物成“群”出現,如傳統古村落、窯洞景觀等,是不同歷史時期社會文化景觀的見證者,是寶貴的歷史資料,在文化傳承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山西省文物局文物資源處處長劉剛説,既要守護好、保護好高級別文物,也要持續改善低級別文物的保存狀態,這是推動文化遺産系統性保護、構建大保護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維護山西省文物資源真實性、完整性的必然舉措。
讓更多低級別文物“被看見”
近十年來,山西從多元參與、資金支持、人才培育等維度破題,初步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文物保護新格局。
匯聚文物保護多元力量。2017年,山西省啟動“文明守望工程”,引導社會各界通過捐資、集資、出資、認養、創設博物館、提供志願服務等形式,參與文物保護利用。
其中一項舉措為:不改變文物所有權,認養人出資修繕後可獲最長20年使用權,並擔負養護責任。孝義市樑上莊村的清代關帝廟被當地一家企業認養後,正殿、廂房、戲&得到修繕,外圍修築了護坡,安裝了攝像頭,周邊環境得到整治。
另一項重要舉措是成立山西省文物保護基金會。這是全國首家由省級政府批准設立的公益性文物保護基金,為文保經費投入提供新渠道。山西省文物局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省累計認領認養文物建築549處,吸引社會資金近5.7億元,正常投入使用的超過四分之三。
為文物保護提供資金支持。為了破解財力薄弱市縣的文物保護難題,山西探索利用政府一般債券,加強低級別文物保護。
2022年底,山西省文物局、財政廳聯合發布《關於利用政府一般債券全面加強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通知》,要求統籌利用本級財力、政府一般債券和上級文物保護專項補助經費,分輕重緩急對本行政區域內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實施全面保護修繕。
記者從高平市文物保護中心了解到,2023年和2024年全市共使用債券資金480.82萬元,涉及13處低級別文物的修繕保護,包含兩處重點修繕、七處搶險修繕、四處獎勵補助,還有110萬元用於安防項目。
山西省文物局數據顯示,2023至2024年山西共落實債券資金5.8億余元用於400余個低級別文物保護項目,這是山西在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方面投入力度最大、成效最顯著的一次新探索。
培育基層文物“守護人”。山西為了破解基層文博人才短缺問題,從2022年起委託山西大學連續5年面向全省定向培養600名文物全科人才,目前已招生近400名。
不同於普通大學生,文物全科人才在校期間的學費、住宿費、教材費、實習費及生活補貼均由省財政負擔,納入培養院校年度預算保障;他們需系統學習考古、文物建築、博物館的專業知識,以適配山西基層文物工作需求;畢業後須按入學協議,定向到縣(市、區)及以下文物保護事業單位就業,入職後為事業編制。
2022年,李靜怡成為山西大學首批文物全科專業學生之一。她&&大學課程注重結合實際,大三全年的實習讓理論與實踐相融合,明年將回運城市萬榮縣工作,以專業知識守護家鄉文物。
這一模式在全國尚屬首例。有專家預估,若能保障人員穩定,這600名文物全科人才,將為山西未來30年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提供堅實支撐。
低級別文物保護形勢仍較嚴峻
山西的積極探索讓低級別文物煥發新生,但低級別文物總量大、歷史欠賬多、管理力量不足,保護形勢依舊嚴峻。業內人士建議,在加快文物修繕、優化一般債券配額、培育傳統工匠等方面精準施策。
進一步增強文物修繕的緊迫性。不少低級別文物年久失修,面臨損毀、坍塌甚至滅失的風險,近年頻發的極端天氣、地質災害,讓文物保護形勢雪上加霜。
根據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高平市共有登記在冊的不可移動文物1574處,其中低級別文物有1530處左右。經當地文物部門調查,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中有4處亟待修繕,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中有400多處需要維修。
這不是個例,在平遙古城2.25平方公里範圍內,有低級別不可移動文物350余處。記者走訪中,不時看到“此處危險,請勿靠近”的警示牌,東大街姜家宅院、窯場街溫紹宗宅院等未定級不可移動文物鎖着門,透過門縫可看到裏面雜草叢生、房屋坍塌嚴重。
專家建議,各地文物部門應根據輕重緩急列出修繕名單,有計劃地進行修繕。對於暫時維修不了的文物,應採取搭建臨時保護棚等措施,防止自然災害加重其病情。
提高市縣的一般債券配額,加強文保資金保障。根據文物屬地管理原則,縣級財政承擔着大量低級別文物的保護責任和任務。業內人士認為,山西各市的一般債券額度有限,而市、縣政府普遍優先考慮安排關係民生和發展的事項,一般債券在支持低級別文物保護利用上配額佔比少。
數據顯示,2023年全省政府一般債券總量226億元,用於低級別文物3.58億元,佔比僅1.5%;2024年全省政府一般債券總量225億元,用於低級別文物2.25億元,佔比僅1%。
業內人士建議,在中央財力性轉移支付、共同財政事權轉移支付、專項轉移支付和地方政府一般債券、專項債券等方面加大力度,指定低級別文物搶救性保護和充分性利用為具體支出用途,並明確支出比例,把低級別文物中央轉移支付和政府一般債券的“蛋糕”做大。
加大傳統工匠培育力度。作為建築修繕領域的專業門類,古建築修繕涵蓋木作、瓦石作、油漆彩畫作等傳統技藝。因培養周期長、就業渠道單一、工作環境不佳等原因,古建築修復匠人人才缺口大。
“以前匠人都挑好的用,現在懂行的就趕緊搶,再過十年恐怕都找不着木工了。”從事古建築修繕40餘年的孫安國説。
近年來,文物部門通過舉辦技能大賽、開設古建修復相關專業、制定工程承接標準等方式培養專業人才,但補齊人才缺口仍需持續施策。
8月1日起施行的《山西省支持新時代文物事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加強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聯合,支持文物全科人才培養,加強文博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培養造就更多文物領域的“大國工匠”。
“我們開設古建築産業學院,正通過與企業、研究院共建共管的合作模式,培養具備紮實技藝與協同能力的古建築修繕工匠。”山西工程科技職業大學建築設計學院院長李峰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