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應急物資儲備“軟實力”
➤各地通過完善儲備體系、“一線前置”與政社協同,在應急物資種類、數量、布局等“硬實力”方面保障能力提升較快,但儲備庫管理人員專業化、系統信息化等“軟實力”仍存短板
➤為了適應新形勢新需求,應從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優化人才結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補齊基層物資儲備庫的短板,織牢織密應急物資保障網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近期,《瞭望》新聞周刊記者深入山東、浙江、河北、黑龍江、青海、內蒙古等地一線,實地探訪多個縣區應急物資儲備庫發現,各地通過完善儲備體系、“一線前置”與政社協同,在應急物資種類、數量、布局等“硬實力”方面保障能力提升較快,但儲備庫管理人員專業化、系統信息化等“軟實力”仍存短板。
多位基層幹部和專家建議,通過構建規範化管理體系、推進智慧化倉儲平台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創新社會化協同機制等舉措,進一步補齊基層物資儲備庫的軟硬體短板,形成平急結合、多元聯動的應急物資保障網絡。
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日臻完善
採訪中記者發現,多地因地制宜規劃儲備點,在災害易發多發地實現必備物資儲備,保障物資數量充足、種類豐富、分佈合理,同時多地建立應急物資政府與企業、社會組織等政社協同保障機制,織密安全保障網。
——築牢應急物資“儲備墻”。各地綜合考慮本地災害事故特點、人口分佈、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規劃應急物資儲備點,特別是在重點區域和高風險鎮街、村居配備救生防護設備、衛星通信終端等物資裝備。
山東臨朐縣山區丘陵佔87.2%,境內共有130條河流、122座水庫,水旱災害防禦任務重。記者走進冶源水庫應急物資儲備庫,邁過門口的擋鼠板,看到編織袋、土工布、救生衣、發電機、照明燈、電纜等數十種物資整齊擺放在鋼制貨架上,地面和墻壁都很乾燥。
除了齊全的物資儲備,信息化管理同樣重要。在冶源水庫應急物資儲備庫,記者用手機掃描標誌牌上的二維碼,物資的庫存數量、入庫時間、儲存年限、保管人等信息一目了然。
“通過分門別類錄入山東省防汛物資信息管理系統,哪些臨近報廢期限,哪些需要保養,系統會及時發起提醒,我們將進行定期清點和性能測試。”冶源水庫運行維護中心主任張強説。
——應急物資“一線前置”。多地通過就近設置、分類儲存、統一調撥等方式,強化應急物資前置,提高一線保障能力。
在青海省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應急物資儲備倉庫距縣城及東部鄉鎮約一小時車程,當地在人員聚居區就近設置了兩個應急物資預置點。大通縣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祁文韜説,去年9月連降大雨導致中嶺水庫水位上漲,溢出到娘娘山景區步道內。接到災情信息後,他們迅速從預置點調撥照明、抽水等設備,半小時內運達水庫開展作業,避免了災情進一步擴大。
除了物資前置,各地還努力提高調撥效率。齊齊哈爾市泰來縣境內“一江五河”,水患多發。在泰來縣防災減災救災物資庫、泰來縣防汛物資庫,儲備物資按照生活保障類、搶險救援類、能源保障類等分區分類有序擺放,防潮防濕措施得當。
當地採取“分級儲存、統一調撥”方式,通用物資由縣級總庫調配,專業物資分部門儲備,並根據汛情形勢將部分常用物資在各鄉鎮前置儲存。據泰來縣應急管理局受訪幹部介紹,今年汛期嫩江沿線5個鄉鎮的救援物資已前移到一線,包括鏟車、挖掘機等大型設備92&,各類車輛1452輛,各類船隻10艘,有備無患。
——政社協同提升保障能力。多地構建多元儲備體系,健全政社協同保障機制,對市場保有量充足、保質期短、養護成本高的物資,提高協議儲備佔比。
例如,泰來縣實行“政府儲備+市場代儲”,其中耐儲存、消耗量大的防汛編織袋、救生衣、土工布等基礎物資由政府儲備,保質期短或高成本的砂石、食品、飲用水等物資由市場代儲;河北涉縣通過協議方式與15家超市簽訂協議,儲備米麵油肉蛋菜奶等生活物資。
“對於食品、生活用品等保質期短的物資,我們與縣裏大型商超和糧油公司合作,在發生災情時現場進行調配,這樣既保證了儲備能力,又降低了儲備成本。”大通縣應急管理局物資管理中心主任羅讓説。

四個短板有待補齊
記者走訪發現,部分地方在應急物資儲存能力、物資適配性、專業人才、信息化管理方面存在短板,制約着應急物資關鍵時刻拿得出、調得快、用得上。
短板一:非傳統重災區庫房儲存能力不足。部分非傳統重災區,庫房服役年限久、儲存容量小、防護標準低,又難以爭取到項目支持,縣級財力有限,改造升級難度大。
記者在北方某區了解到,當地僅有一個防汛抗旱應急物資儲備庫,其他應急物資儲備與消防等部門共用。“近幾年申請建設應急綜合物資庫未果,現有儲備庫存儲空間不足,容易造成物資冬季受損、夏季受潮。”當地幹部説。
在另一個縣,應急管理部門相關負責人説,去年底消防檢查發現,當地儲備庫存在庫房內外兩間聯通的天花板未隔離等問題,目前消防整改已基本完成。記者看到,由於整改施工,庫房物資尚未整理,部分物資堆放較為雜亂。
短板二:儲備物資種類有限,適配性不足。記者走訪看到,部分基層儲備庫的救援物資種類單一,尤其是高技術救援物資、特殊群體所需物資較為稀缺,難以滿足應對突發事件的需求。
一名區級應急管理局負責人説,部分基層儲備庫多儲備救生圈、救生衣、安全帽、鐵锨、編織袋等基礎物資,漏電保護器檢測儀、無人機、自動體外除顫器(AED)以及輕便性的高技術救援裝備比較稀缺。
此外,滿足特殊群體需求的儲備物資較為稀缺。受訪幹部説,基層安置點準備了常用慢性病藥品,但輪椅、拐杖以及嬰幼兒奶粉、紙尿褲等物資缺乏,物資儲備的種類有待豐富。
短板三:基層專職少、兼職多,管理調配能力不足。記者在一線倉庫看到,物資的日常保管、維護和盤點工作主要由保管員負責。部分中西部縣區儲備管理人員全部為兼職,專業知識不足,影響物資管理效能。
南方某區24個鄉鎮街道,其中有應急專職隊的有6個。該區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當前照明無人機、飛行救生圈等新式救援設備越來越多,但基層缺乏相關專業人員,人員培訓有待加強。
在中西部某縣應急管理綜合行政執法局,物資管理中心共4人,除了主任屬於正式編制外,其餘3名人員均為臨聘的應急輔助人員。“應急輔助人員經常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但待遇難提升,長久下去可能影響隊伍穩定。”該局負責人説。
短板四:信息化水平不足,難保響應效率。部分地方財政資金有限,應急儲備倉庫的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升級難,主要依賴人工管理,物資存儲、消耗、調配情況難以精準掌控。
“縣應急物資儲備庫安裝了監控設備,但數字化管理僅有一個電子錶格,由人工記錄物資&&庫及庫存信息。”中西部某縣應急管理局相關負責人説,不同部門的數據接入繁瑣,線上線下操作不同步、信息更新不及時,給救災物資信息化管理帶來挑戰。
河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白蘭説,在突發公共衞生事件發生初期,應急醫療物資需求高度集中,加上社會捐贈、供貨渠道眾多,更需要依賴智慧物資倉儲管理系統,實現物資快速識別、分類、入庫、存儲、分撥配送。
多措並舉織牢織密應急物資保障網
多位基層幹部説,為了適應新形勢新需求,應從完善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水平、優化人才結構、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等方面,補齊基層物資儲備庫的短板,織牢織密應急物資保障網。
完善相關管理制度、標準體系。受訪幹部説,應完善應急物資分類標準和管理制度,提高基層應急物資管理的規範性,確保物資的質量和數量,更好適應救援需求。
一方面,因地制宜強化物資儲備,加強重點防禦區基層應急物資倉庫建設,基於地理氣候特點實現科學儲備和動態管理。中國地震應急搜救中心研究員陳虹説,例如山洪地質災害易發區增加防汛應急設備,地震多發地區增加抗震救災物資儲備,火災頻發地區加大消防滅火物資儲備。
另一方面,有基層幹部建議,強化應急物資儲備監督檢查,確保應急物資儲備安全、數量真實、質量良好。同時,進一步完善物資輪換制度,規範與慈善機構、醫療機構的物資接收與捐贈。
推進物資管控“一本賬”。受訪對象建議,加強儲備庫的數字化管理,將現代信息技術與應急物資管理深度融合,以破解應急物資管理難題、提升管理效能。
白蘭説,各地應結合自身需求,利用智慧化應急物資倉儲管理系統,整合各級物資信息,進行科學的應急物資生産與採購,避免由於需求與供給的不確定性出現供應過度或供應不足。
有受訪幹部説,推動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的應用,實現省、市和相關部門物資信息的互聯互通、系統對接、統籌管理,可以提高物資調配效率和協同能力。
培養專業化人才隊伍。基層應急物資儲備人才隊伍建設需雙管齊下,既加強對現有管理員的技能培訓,又多措並舉吸納對口專業人才。
加強對現有管理人員的繼續教育和培訓,定期組織業務培訓、技能競賽等活動,提升其綜合素質和專業能力。同時,健全激勵機制,提高基層儲備管理人員的待遇和拓展職業發展空間,充分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和主動性。
多位基層幹部認為,可通過公開招聘、人才引進等方式,重點吸納物流管理、應急管理等專業人才,構建專業化基層應急物資儲備管理團隊,持續優化人才隊伍結構。
政企協同、居民動員構成多元力量。通過市場化代儲協議,整合企業倉儲物流資源,提升物資調配效率,鼓勵居民儲備基礎物資,形成初期自救能力。兩者互補,既強化社會儲備彈性,又減輕政府應急壓力。
一些基層幹部説,應建立政企協同的應急物資社會儲備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與重點企業簽訂代儲協議,借助企業倉儲設施和物流配送能力,提升應急物資的儲備彈性和調運時效。
除了政企協同,還可發動居民的力量。內蒙古北疆應急保障志願服務隊隊長王寶良説,應加強家庭應急儲備宣傳,以便在突發事件發生初期開展自救互救,減輕政府應急物資保障壓力。□(采寫記者:王志 岳德亮 張玥 張濤 李寧 達日罕 王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