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公園裏的“無界”運動盛宴-瞭望周刊社

成都公園裏的“無界”運動盛宴

2025-09-15 15:39:43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37期

  

➤成都世運會秉持“能改不建”原則,27個競賽場館(場地)均為臨時搭建或改造而成。其中15個室外場地,或依託戶外公園、公開水域等改建臨時設施,或直接設在草地、沙灘等自然場地,讓成都“公園城市”的資源實現了園盡其用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當浮士德球在天府公園的草坪上起落,飛盤掠過桂溪生態公園的林蔭,觀眾抱着地墊在三岔湖的樹蔭下為水上賽事吶喊……這場沒有封閉場館、不見繁複舞&的世運會,把成都的公園變成了世界級賽場,也讓賽事化作了市民觸手可及的生活風景。

  2025年成都世運會落幕之際,人們發現,公園與城市、賽事與生活,已在這座“公園城市首倡地”完成了一場驚艷的無界融合。

市民在成都錦城湖公園騎行(2025 年 8 月 1 日攝)王曦攝 / 本刊

  賽事即風景

  “沒想到平時健身的地方能辦世界級賽事,家門口的公園裏就能看比賽。”天府公園場館中心宣傳組負責人浦艷説,成都世運會開賽以來,身邊親友類似的評價她聽得太多了。

  成都世運會秉持“能改不建”原則,27個競賽場館(場地)均為臨時搭建或改造而成。其中15個室外場地,或依託戶外公園、公開水域等改建臨時設施,或直接設在草地、沙灘等自然場地,讓成都“公園城市”的資源實現了園盡其用。

  浦艷介紹,以天府新區賽區為例,這裡設有天府公園賽場、興隆湖湖濱賽場、興隆湖沙灘賽場3個競賽場館(場地),共承辦龍舟、皮划艇馬拉松、跑酷、鐵人兩項、沙灘手球、沙灘荷球、浮士德球、攀岩(速度)等8個項目的比賽。其中,天府公園場館是浮士德球等項目的舉辦地,所有比賽均在草地上進行;場館未設置任何封閉式圍墻,僅採用透明圍擋分隔,市民在公園內漫步時,隨時能瞥見賽場內的動態,沉浸式體驗“賽事即風景”的獨特魅力。

  “這些項目比賽期間,很多觀眾就拿塊地墊坐在樹蔭下觀看;比賽結束了也不急着走,就在公園裏乘涼、吃東西,累了往草坪上一躺。”浦艷笑着説。

  擲準飛盤是本屆世運會上一項充滿活力與趣味的項目,比賽在桂溪生態公園東區舉行,共有來自16個國家的32名運動員參賽,比賽場地同樣在現有公園基礎上改造而成。

  “飛盤在空中飛,人在景裏逛。”桂溪生態公園場館競賽主管堯牧野説。比賽用的18個洞設置在公園樹林間,運動員需要不斷變換場地,觀眾也跟着一路移動觀賽。無論是參賽還是觀賽,大家都像是在逛一座大公園,既能感受競技運動的緊張刺激,又能享受親近自然的松弛愜意。

  頂級賽事光環加持,加上置身公園的獨特體驗,即便頂着酷暑出門,本地觀眾的觀賽熱情依然絲毫不減。天府新區公園城市建設局重大項目處工作人員盧謙就對世運會“一票難求”深有體會:“那麼多場比賽,都在家門口,可我們一場都沒搶到票。”

  公園即城市

  未能親臨現場觀看世運會賽事,但盧謙是另一場“特殊比賽”的親歷者。作為成都“公園城市”理念首倡地,天府新區如何以公園城市獨特範式賦能世運會,無疑是一場新考驗。

  在盧謙眼中,成都世運會既是公園城市理念的一次鮮活宣講,也是公園城市建設成果的一次集中亮相。“公園城市建設,絕非在城市裏建公園那麼簡單,核心是‘在公園中建城市’。通俗地説,公園就是城市縮影,通過公園這一載體,展現一座城市的獨特氣質。”

  聚焦世運會賽事籌備,天府新區高標準推進規劃布局。依託開闊的湖景、綿延的綠地與開放無界的場地條件,新區打破傳統體育場館物理局限,將自然景觀、歷史文化與市民生活場景有機串聯,以公園為紐帶,讓世運會與城市深度交融、同頻共振。

  東部新區是成都最年輕的新區,也是成都世運會水上項目主要承載地。東部新區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王猛介紹,從場地選址到改造升級,東部新區始終堅持因地制宜,深度融合場地自然生態特色,在保留原有景觀風貌的基礎上,通過精細化設計與布局,最大限度減少對原始生態的擾動,實現了競技賽事需求與生態保護的和諧統一。

  公園城市與賽事的融合,讓世運會呈現出不一樣的精彩,也有力提升了成都公園城市的影響力。對此,盧謙有一個深刻感受:“大家以前對一些公園可能還比較陌生,但世運會一開,公園的知名度迅速提升,大家對公園城市的建設也多了認同和支持。”

  隨着成都世運會落幕,“世運遺産”的使用和轉化,成為這座城市因賽而聚的資産和財富。

  8月18日,成都東部新區匯流世運體育公園揭牌,東部新區提出了打造“家門口具有世運特色體育公園”的目標。王猛介紹,公園將沿用世運會比賽場館部分設施,並設有世運文化小站,展示世運會歷史以及成都世運會重要節點和高光時刻,傳承推廣世運文化,讓東部新區與國際體育賽事緊密相連,提升在國內外的知名度與影響力。

  “對於東部新區來説,這樣一個世運公園落戶,可以讓市民接觸到平時少見的世運項目,大大完善城市的功能配套,讓市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優質運動空間。”王猛説。

  當下即生活

  一個賽事就是一個窗口,世運會傳遞出成都公園城市建設鮮明的宗旨:公園城市不是口號,也不是遠景,而是當下,是實實在在的市民生活。

  推進公園城市建設,向來是成都人對理想生活方式的主動踐行。如今,成都的公園總數已超1500個,“推窗見景、出門入園”早已成為當地人習以為常的生活日常。而遍佈社區街角的運動角、延伸全城的綠道新空間,更讓越來越多市民在家門口就找到了健身休閒的好去處。

  這座公園城市裏的人們,一邊享受宜居生態,一邊體驗運動魅力。借助世運會的舞&,成都讓大城夢“園”有了更具象化的表達,而成都公園城市的建設也因運動這一活力因子的持續注入迸發出更大活力。

  近年來,隨着世運會的申辦與舉辦,飛盤、跑酷、攀岩等深受年輕人追捧的運動項目在成都持續升溫,浮士德球、力量舉、短柄墻球等原本小眾的陌生項目,也藉&世運會的東風悄然走進大眾視野。

  身兼競賽主管與成都市飛盤運動協會秘書長的堯牧野,是成都飛盤發展的見證者。在他看來,公園城市建設為飛盤運動推廣普及提供了堅實支撐。目前,成都飛盤愛好者已達10萬人,相關俱樂部超過30家。

  東部新區則同時將以成都世運會為契機,以世運會水上賽事為起點,積極引入國際馬拉松、環湖自行車騎行賽、世界水上摩托錦標賽等國內外高水平專業性運動賽事,以及水上衝關賽、城市歡樂跑等群眾性運動。“賽事結束後,我們的專業比賽場地還將向大眾開放,讓市民體驗國際賽事同款設備,感受水上運動魅力。”王猛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