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手車交易如何刺穿信任迷霧
➤二手車市場在市場驅動、技術賦能和政策引導下,逐步從一個依靠熟人關係和個人經驗的“檸檬市場”,進化成一個依靠標準、數據和信用驅動的現代流通産業
➤破解信任迷霧,還需運用技術、制度和商業模式創新,盡可能化解非標品的屬性、降低建立信任的制度成本,並協調多方博弈形成良性平衡,讓消費者購車更安心、選擇更透明、權益更有保障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錢沛杉
近日,北京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披露了一起涉二手車買賣的消費者權益糾紛的典型案例。
市民金先生與某汽車銷售公司簽署銷售協議,花55萬餘元購買了一輛二手車。購車後不久,金先生發現,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存在異常抖動等問題,後經檢測認定車輛發生過重大事故。
由於車況信息不透明引發的二手車買賣糾紛屢見不鮮,其根源可追溯至我國二手車市場發展初期。20世紀90年代,我國二手車市場處於萌芽階段,市場依賴“人的權威”,即找到懂行、靠譜的驗車師傅——通過看漆面、聽發動機、摸底盤等方式判斷車況,以個人經驗作為檢測標準,靠熟人推薦或行業名聲等口碑傳遞信任。
這種模式推動了二手車市場初步發展,也埋下了後續信任難題的種子。“當時,尚未建立起統一標準,‘老師傅’經驗一定程度上填補了制度空缺,給消費者建立了最低限度的保障,推動了二手車商品流通,形成了地域性交易市場。”一位二手車經銷商説,此一階段,消費者無法辨別事故車、泡水車,對二手車市場産生了不信任感,潛在買家有時望而卻步,行業交易效率低下,後續發展受到制約。
近年來,在政策引導、市場驅動和技術賦能的共同推動下,二手車逐步從一個依靠熟人關係和個人經驗的“檸檬市場”,進化成為依靠標準、數據和信用驅動的現代流通産業,市場規模迅速擴大。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二手車市場交易量達1961.42萬輛,同比增長6.52%,累計交易金額突破1.28萬億元。
由於二手車非標品的屬性,讓消費者像購買新車一樣放心購買二手車,市場在服務、效率和體驗層面仍面臨諸多挑戰。
更深層次破解二手車信任迷霧,還需運用技術、制度和商業模式創新,盡可能降低建立信任的制度成本,並協調多方博弈達到良性平衡,讓消費者購車更安心、選擇更透明、權益更有保障。

山東棗莊二手車交易中心待銷售二手車(2025 年 7 月 14 日攝) 新華社發(孫中喆攝)
標準化體系初步建立
作為全球汽車産銷第一大國,我國汽車産業規模龐大。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汽車産銷累計完成3128.2萬輛和3143.6萬輛,連續16年位居全球第一。而二手車市場的發展與成熟市場相比仍有較大差距,2015~2024年二手車析出率徘徊於5%~6%。與美國相比,我國二手車交易量僅為新車的0.6倍左右,低於美國的2.4倍左右,發展潛力尚未充分釋放。
二手車市場有望成為拉動汽車消費和內需的重要引擎。有市場數據預測,隨着新車銷售與舊車置換聯動,2025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將首次突破2000萬輛,若延續2024年6.5%以上的增長率,2025年國內二手車交易量有望達到2100萬輛。在此背景下,市場規範化重塑尤為重要。
今年6月,重慶市民曹先生在懂車帝平台購入一輛二手ZEEKR7X,從看車到簽約僅不到一週。曹先生説,從試駕到簽約的整個購車流程規範有序,特別是將“7天無理由有償退車”等售後保障條款明確寫入合同,消除了購車顧慮。
破除信任迷霧,需要通過標準、流程、制度對行業進行規範化重塑,使之可衡量、能追溯、有保障。在政策引導、市場驅動與技術賦能下,我國二手車市場從基於“關係和經驗”的傳統市場,逐步轉變為基於“數據和合同”的現代産業。
政策規範。近年來,國家層面持續&&政策,鼓勵、引導二手車交易走向透明化與規範化。2020年,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了對從事二手車經銷企業減按銷售額0.5%增值稅徵收;2021年,商務部等三部門印發了《關於推進二手車交易登記跨省通辦 便利二手車異地交易的通知》,全面推動二手車便利化的交易;2022年7月5日,商務部等十七部門聯合印發《關於搞好汽車流通 擴大汽車消費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加快活躍二手車市場的三條措施,進一步明確了取消二手車限遷。
“這些政策的&&為二手車行業正規化、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中國汽車流通協會榮譽會長沈進軍認為,新政策的&&和實施是對二手車行業根本性的重塑和構建,推動二手車市場進入全新的發展窗口期——全面取消限遷等政策不僅促進了全國自由流通,更激發了萬億級別的市場潛力,使之成為中國汽車市場重要的內生動力。
市場驅動。“驗車師傅模式給‘看人下菜碟’留下空間,消費者迫切需要一種標準化模式,滿足對信息透明、車況可靠性和服務體驗的需求。”受訪者説,行業領先者捕捉到這一趨勢,大規模投入,通過檢測報告、延保質保等標準化服務建立口碑。
在懂車帝汽車商城重慶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看到,幾乎每輛待售的二手車前擋風玻璃上,都可以看到一份車況檢測報告。“如今,標準化檢測報告已幾乎成為二手車交易的標配。”商城負責人雷宇告訴記者,消費者可通過線上查閱車況、確定意向車型,線下實地驗車、試駕,降低購車顧慮。
不少主機廠和經銷商集團也推出了官方認證二手車業務,憑藉原廠技術背書、嚴格翻新標準和全國聯保,為行業樹立了品質與信任標杆,提升了市場整體的規範化水平。
海爾集團旗下汽車産業互聯網平台卡泰馳相關負責人介紹,卡泰馳通過制定認證檢測標準、建立全流程數字化溯源系統,實現二手車車況透明化。同時推出包含“三非”車輛回購保障、全國聯保等五大服務承諾,讓用戶“放心買、省心用、安心享”。
“行業加速品牌化、規模化,讓消費者對二手車的認知逐漸從‘車販子’轉向正規企業,信任度逐步建立。”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副會長羅磊説。
技術賦能。在懂車帝汽車商城重慶店地下一層,一輛二手雷克薩斯ES轎車正在智能車輛檢測設備D-BOX中進行車況檢測。
懂車帝二手車檢測工程師楊煜介紹,D-BOX通過自動化檢測艙和數字分析系統,能精準識別事故車、調表車,並提供維修記錄比對、漆面及底盤檢測,將誤檢率控制在萬分之三以內,大幅提升檢測效率和透明度,為消費者提供可靠的車況保障。
“消費者現在更加看重車輛過往使用歷史的透明性,例如維修記錄與實際車況是否吻合。”雷宇説,這種差異需要平台通過更精準的檢測技術來辨別。
隨着OBD診斷儀、漆膜儀、AI檢測、大數據車況數據庫等技術的廣泛運用,第三方檢測機構逐步建立起標準化的車輛檢測服務體系,為交易雙方建立了相對客觀的評估基礎,進一步奠定了信任的基石。
三大制約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儘管在政策規範、市場驅動、技術賦能下,二手車行業已初步建立起標準化的交易體系,實現了從“靠關係”到“靠制度”“靠標準”的轉變,但制約其邁向高質量、規模化發展的深層瓶頸依然存在。
這些瓶頸主要體現在標準化體系本身、配套服務保障及産業生態結構層面,反映出二手車非標品屬性與市場標準化規模流通之間的矛盾。
標準體系不完善。“行業痛點之一在於檢測標準不統一。”多位受訪者告訴記者,市面上的大型檢測機構由於評估尺度、項目覆蓋、技術手段差異,提供的檢測項目在200~400項不等,“一車多報告、結果各不同”的現象時有發生,報告之間缺乏互認性,消費者難以抉擇,無形中削弱了標準的權威性。
“統一的標準還需國家層面牽頭制定。”雷宇説,當前國家層面對二手車檢測及數據公開的標準仍需進一步完善,尤其事故車認定標準有待細化。例如,國標未對缺陷內容進行量化,團標和企標對此尺度把握不一,存在同一輛車有兩種判定結果的情況。
此外,當檢測報告出現差錯,消費者購車後遭受損失時,“誰負責、怎麼賠”仍是模糊地帶。受訪者認為,儘管頭部機構已推出賠付承諾,但全行業範圍內成熟、透明、高效的售後賠付機制尚未建立起來,檢測報告的公信力仍待提升。
配套服務體系建設滯後。二手車市場的交易環節已初步實現標準化,但交易前後的服務與保障體系卻未能同步發展,滯後於市場規模擴張的速度,成為消費體驗的短板。
一方面,售後保障與責任不清晰。記者發現,不同賣家的質保與延保服務在條款範圍、期限長短、理賠流程等方面存在差異,部分賣家服務限於本地,無法形成全國聯保。這導致消費者,尤其是跨區域購車的用戶,需要承擔較高的售後風險,後顧之憂並未根本消除。
另一方面,金融支持存在抑制現象。沈進軍説,相較於新車,二手車的貸款利率更高、審批流程更複雜、放款門檻也更嚴格。
産業生態碎片化。二手車市場在供給端分散,其非標特性與消費者對標準化、品牌化商品的需求之間,存在矛盾。穩定、高品質、可規模化的車源供給不足,品牌化、連鎖化的零售模式發展易受限。
此外,數據孤島現象仍存,且伴隨新能源汽車佔比提升,數據孤島問題正從傳統維修記錄延伸到三電系統,成為行業透明化的主要瓶頸。楊煜&&,與傳統燃油車不同,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電池的健康度評估缺乏統一標準。雷宇認為,解決數據孤島問題需要“聯動所有汽車廠商、4S店及國家統一標準”,實現行業數據打通。目前,即便平台通過自有檢測保障車況透明,消費者仍對獲取完整、一致的車輛歷史信息心存疑慮,而新能源汽車電池評估的不確定性更加劇了這種擔憂。
更深層次破解信任迷霧
二手車市場長期面臨信任難題,核心在於車輛非標品屬性與消費者對透明信息的迫切需求之間存在矛盾。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從技術手段、制度建設和商業模式三個維度協同推進,構建更加規範、高效的行業生態。
技術手段打破信息不對稱。當前二手車交易中,車輛歷史數據分散,特別是新能源車的電池健康度、智能系統性能等關鍵指標缺乏統一評估標準。
對此,沈進軍呼籲建立覆蓋車輛全生命周期的數據平台,整合汽車生産、保險、維修等環節的信息,實現從新車銷售到報廢回收的全流程可追溯。
楊煜認為,應推動汽車廠商開放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數據接口,在保護隱私的前提下提高信息透明度。在檢測環節,楊煜建議採用動態充放電測試、激光建模等新技術,替代傳統檢測方式,提升評估的準確性和效率。這些技術手段的運用,有助於將二手車從“一車一況”的非標品轉變為數據可量化、評估可複製的標準化商品。
制度建設規範市場秩序。完整的信任體系需要法律、保險、金融等多方協同,但構建這套系統的制度成本高、周期長。受訪者認為應加快制度建設步伐、降低社會信任成本。
具體來看,羅磊建議,修訂《二手車流通管理辦法》,明確要求披露車輛維修記錄、電池衰減情況等核心信息,同時取消新能源車“首任車主權益”等限制性條款,讓第二任乃至後續車主有權享受質保、免費充電、軟體升級等核心權益,破除二手車消費壁壘,保障二手車流通的公平性。
沈進軍認為,應加大對篡改里程錶等欺詐行為的處罰力度,通過提高違法成本遏制行業亂象。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黨委委員、流通與消費研究所所長董超建議加強市場監管,聯合多部門打擊隱瞞事故、虛假拍賣等違規行為。
模式創新提升消費體驗。二手車産業鏈涉及個人賣家、車商、平台、檢測機構、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各自訴求差異明顯。這種複雜的博弈關係加劇了數據孤島現象。針對這一問題,受訪專家建議通過商業模式創新來平衡各方利益。
沈進軍認為,可以推廣B2B拍賣模式,提高車源流通效率,同時發展融資租賃業務,通過“以租代售”降低消費者的購車門檻。羅磊建議,行業應轉向服務驅動,倡導企業將服務承諾(如回購保障、全國聯保)和數字化體驗(線上看車、遠程認證)作為核心競爭力,通過提升用戶體驗重建消費者對二手車行業的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