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高等工程教育邁向卓越-瞭望周刊社

推動高等工程教育邁向卓越

2025-09-15 15:39:05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37期

 

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

➤系統推進數字智能賦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培養能夠駕馭智能技術、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引領産業創新發展,同時具備倫理素養與全球視野的卓越工程人才

➤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對新質生産力的需求,推進合成生物學、腦機接口、未來能源與儲能技術、半導體石墨烯、新型顯示材料等“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重點領域學科建設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邵香雲 張建新 栗雅婷

  

  天津大學的前身北洋大學,始建於1895年10月2日。在跨越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歷程中,學校秉承“興學強國”使命、“實事求是”校訓、“嚴謹治學”校風、“愛國奉獻”傳統和“矢志創新”追求,始終將國之需、民之盼熔鑄於育人血脈,為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作出貢獻,迄今已為國家和社會培養了30多萬名高層次人才。

  今年是天津大學建校130周年。面對高等教育深刻變革與科技革命交匯的時代命題,《瞭望》新聞周刊專訪天津大學黨委書記楊賢金,解碼這所百卅學府面向未來的工程教育改革突圍之路。

  面向未來 培養未來

  《瞭望》您提出“從未來到未來”的育人理念,如何理解其內涵?

  楊賢金:高校作為科技人才集聚地、拔尖人才輸出地、科技創新策源地和科技創新成果匯聚地,是提升人才競爭力的重要引擎。隨着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技術、知識、數據等新型要素對經濟增長的重要性不斷上升,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持續涌現,産業技術變化超前於學校教學知識更新速度已成為常態。傳統的院係設置、管理模式、學科專業組織模式容易導致學生知識結構單一,綜合解決複雜工程問題的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痛點問題,學校提出樹立“從未來到未來”的理念,以服務發展新質生産力為牽引,超前研判未來對人才素養的新要求,精準把握未來對學科專業的新需求,提高人才供給適配性,加快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

  “從未來到未來”,前一個“未來”是我們立足當下對未來社會需求的洞察,並據此開展教育創新,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的能力。後一個“未來”是學生憑藉獲得的能力與知識,在未來社會中引領行業發展,創造新的價值。

  在傳統教育模式中,知識傳授被視為核心要素。如今,借助互聯網及各類智能工具,學生可便捷獲取海量知識。因此,能力培養應置於首要地位,創新思維、批判性思維、問題解決能力、團隊協作能力及終身學習能力,更應成為當下教育關注的核心。這要求我們以前瞻性思維重塑教育教學形態,教學模式、教學組織及學習方式均需隨之變革。

  《瞭望》:天大如何培養適應未來的卓越工程人才?

  楊賢金:人工智能時代對人才的需求類型、知識結構與能力圖譜均呈現深刻變革,亟須高等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體系主動求變。作為以工科為特色的高校,天津大學緊密追蹤時代發展趨勢,持續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學校系統推進數字智能賦能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培養能夠駕馭智能技術、解決複雜工程問題、引領産業創新發展,同時具備倫理素養與全球視野的卓越工程人才。

  聚力培養卓越AI人才。面向數智時代未來産業和科技發展方向,超前布局數智領域學科專業,加強人工智能學院和未來技術學院、卓越工程師學院、特色軟體學院等國家級育人&&建設,打造人才培養特區,在人才選拔、培養過程、培養出口等方面實施超常規機制,構建“需求導向-任務驅動-學科交叉-校企協同”四位一體培養模式,有組織地培養人工智能領域國家戰略人才和高精尖缺人才,打造關鍵領域卓越工程人才培養新範本。如人工智能學院聚焦具身智能、群體智能、社會智能等特色學科,基於“智能”強基計劃的優秀生源,探索産教融合、本博一體的“未來科學家”培養機制。

  數智賦能工程人才培養。以人工智能技術為引擎,推動傳統工科數智化升級,促進“智能+”學科交叉融合和科研範式變革。分批次重點建設集成電路智能芯片與微系統、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柔性電子、合成生物學、地球系統工程、腦機接口、具身智能等培養方向,與行業頭部企業、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等聯合共建,結合行業産業發展需求,通過“人工智能+X”的課程體系與交叉項目研究,讓學生在掌握專業理論的基礎上,提升以大數據、人工智能、大模型技術整合多學科知識、解決複雜工程問題能力,培養“行業+AI”高層次複合型人才。

  全面推進教育數字化。深入實施人工智能賦能教育行動,通過建設人工智能教育大模型、升級智慧教室等舉措,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系統性變革,全面提升師生人工智能素養,優化資源投入保障機制,構建更加開放、協同、智能的教育環境與育人生態,支撐卓越工程人才的數字化能力培養。尤其是着力推動AI賦能高水平産教融合,以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為先行先試區,以《提示工程與提示問題》課程推廣為基礎,系統指導學生掌握大模型實際應用技能,探索未來技術與創新工場模式複製,推動卓越工程人才助力企業科技創新與産業升級,建立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生態體系。

天津大學衛津路校區東門(2025 年 8 月攝) 黃維旻攝

 新工科領航學科建設

  《瞭望》:面對新質生産力發展要求,天大如何優化學科體系布局?

 楊賢金: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基礎研究的雙策源地,必須構建與新質生産力發展同頻共振的學科體系。天津大學以“興學強國”使命為牽引,形成支撐科技發展、重大戰略需求、自主知識體系構建的世界一流學科體系。

  錨定戰略需求,構建動態響應學科布局機制。學校緊扣國家重大戰略對新質生産力的需求,推進合成生物學、腦機接口、未來能源與儲能技術、半導體石墨烯、新型顯示材料等“大健康”“大能源”“大信息”重點領域學科建設。

  在區域需求層面,主動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長三角一體化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區域戰略,組建跨學科創新聯合體,推動學科研究成果向産業轉化與服務。目前,在合成生物、電子信息、新型能源、智能建造、智慧城市、文化遺産保護等領域成果已廣泛應用於區域發展實踐。

  在學科優勢層面,強化優勢學科對新質生産力的引領帶動作用,加大對優勢工程學科的頂尖突破方向培優力度。動力工程聚焦零碳動力與未來能源技術,機械工程、儀器科學瞄準智能製造與精密測量領域,生物醫學工程學科深耕腦機接口、水利工程拓展海上風光浪流綠色能源綜合開發等交叉方向,構建起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優勢學科生態。

  深化交叉融合,催生學科創新“化學反應”。學校打破學院、學科壁壘,加快構建“理工融合、醫工結合、文工交叉、工工貫通”的交叉類智能賦能學科生態。在工科領域,推動優勢工程學科向智能化、綠色化轉型。例如,機械工程學科聯合計算機、自動控制等學科,構建智能製造創新聯合體,研發的五軸聯動數控機床正向設計&&突破“卡脖子”技術。在醫工交叉領域,以現代醫學與生物學理論為基礎,融合先進的腦認知、大數據、雲計算、機器學習等人工智能及相關領域的工程技術手段,全國首創“智能醫學工程”專業,引領未來“工程醫學”發展的方向。

  學校創新學科交叉運行架構,設立學科交叉中心,着力實施學科交叉“1+X+N”建設方案,以“1”個校級學科交叉中心為核心,統籌推進學科交叉策略研究、機制建設、項目管理等,面向學院(含分中心)、交叉學科、交叉團隊等“X”類多元對象,構建多元交叉機制,以交叉項目為紐帶,培育“N”項學科交叉新興方向和重大標誌性成果。

  完善評價機制,激發學科發展內生動力。學校強化對標誌性成果貢獻的關聯支撐分析與及早組織推動,靶向支持學科産出重大標誌性成果貢獻。對基礎學科推行長周期評價,實施“一人一策”長效培育專屬模式與長周期容錯機制,支持學者持續開展原創性顛覆式創新突破。對應用學科強化成果轉化指標,將技術轉移收益納入考核。

 《瞭望》:新工科教育改革“天大方案”持續迭代,下一步有何規劃?

 楊賢金:天津大學作為全國新工科建設工作組組長單位,始終以突破傳統工程教育範式為目標,推進新工科教育改革創新發展。2019年4月發布實施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建設了新工科引導性&&——未來智能機器與系統&&;2020年6月,在引導性&&實踐基礎上發布實施新工科建設“天大方案”2.0,提出構建完備的新工科教育&&體系、持續優化新工科教育教學設計、建立健全新工科教育質量管理體系、持續優化新工科教育系統環境等四方面12條關鍵任務;今年,學校啟動“新工科教育迭代躍升行動”,探索數智時代的工程教育改革路徑。

  實施“新工科戰略領軍人才工程”,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學校把培養國家戰略急需人才擺到更加突出位置,深化産教融合、科教融匯,超常規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未來兩年,將面向腦機接口、低碳化工、具身智能等戰略急需和新興領域,依託未來技術學院等國家級特色學院打造人才培養特區,通過彈性學制、本研貫通、自主制定培養方案等探索超常規人才培養新模式,構建“縱橫交融”的人才培養網絡,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發展路徑。

  推進“新工科提質擴面工程”,實現全覆蓋與高質量發展。學校力爭將新工科教育改革成果覆蓋全體工科學生,具體舉措包括:推動所有工科專業構建以項目為鏈的模塊化課程體系,培育100個左右由高水平人才和高級工程師領銜的高階項目,建設優質項目式課程庫與項目庫;與行業頭部企業合作共建10個學科專業類創新工場,為學生提供真實産業場景下的實踐&&,全面提升工程教育質量。

  打造智慧工程教育新模式,推動AI與教育深度融合。學校以AI技術輔助構建學生“知識—能力—價值”三維圖譜,促進智能時代成規模、個性化的工程教育模式變革。例如在傳統工程學科中融入機器學習、數字孿生等模塊;構建智慧教育資源中樞,持續推動教育專用大模型和學科垂直領域大模型建設應用與推廣,推動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工程教育教學全過程,有效提升學生學習效率和效果。

  推動國際交流合作。為應對全球性挑戰,學校積極拓展國際合作新格局。即將主辦國際工程教育發展會議,打造新工科教育國際交流&&。同時,學校布局建設“國際化卓越工程人才培養中心”,聯合開展學生實踐、企業實習、國際賽事等活動,籌建“國際化新工科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為全球工科教師提供專業交流&&,助力全球工程教育治理體系建設。

  服務科技強國建設

  《瞭望》:科研創新是天津大學服務國家戰略的重要內容。學校如何推進科研體制機制改革?

  楊賢金:學校以着力推進重大&&建設、重大項目組織、重點領域産學研合作、重大成果培育為抓手,不斷強化有組織科研,提升科技創新質量。

  實施科研&&躍升計劃。建優建強國家級重大&&,推動全國重點實驗室等國家級&&通過兩重等支持謀劃並承擔國家重大項目,成為行業領域內的科研標杆。依託國家級&&開展有組織科研,實施重大任務擔綱機制,主導國家專項,承擔重大項目,依託行業、産業實現重大成果轉化。在本輪國家重點實驗室重組中,我校實驗室數量由4個增至11個。

  實施重大項目牽引計劃。對標國家改革形勢和重大需求,加強重大重點項目組織謀劃。強化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和國家科技重大專題項目部署組織,凝練前瞻性關鍵科學技術問題,在合成生物、儲能電網、未來顯示、低碳能源、原子製造等優勢領域形成若干科研增長點和制高點。布局人工智能、高端科研儀器、量子科技、關鍵新材料、資源循環利用、低空經濟、綠色生物製造、新質能源融合、腦科學與類腦等新方向,謀劃重大重點項目。截至目前,學校已累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186項。

  實施合作企業拓展計劃。營造“服務國家、服務産業”氛圍,打造學科行業産業背景。雙向部署“科技特派員”,設立産研專項基金,通過“極應用”項目跨學科“揭榜挂帥”産業需求,引入戰略投資,放大熟化共性科技成果,形成校企合作産研融合新打法。梳理形成“60家重點對接+140家協同對接”企業清單,形成校、院、團隊三級聯動,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合作方案。

  實施科研成果攀登計劃。篩選分類形成天津大學高質量成果清單目錄,“一成果一策”開展“清單式”培育。打造成果策源區,開展校內科技成果價值、成熟度分類,通過專利導航、布局等方式,形成專利群,打造多項有效保護的高價值成果。建設中試孵化區,利用國家大學科技園重組和區域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契機,與企業聯合設立産業基金,打造數個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孵化&&。拓展産業加速區,與企業深度融合,深入應用場景,用好産業資源,推動中試孵化後的成果加速産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