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主汛期全國平均氣溫歷史同期並列最高
文|《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屈辰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中國氣象局新聞發布會上了解到,今年主汛期(6月至8月),全國平均氣溫(22.3℃)與去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
國家氣象中心副主任黃卓介紹,今年主汛期我國天氣氣候呈現三大特徵。
一是雨季進程總體偏早,暴雨過程多,局地影響大。長江中下游今年6月7日入梅、6月30日出梅,較常年分別偏早7天和偏早16天,梅雨量較常年偏少11.7%。華北雨季從7月5日開始,較常年偏早13天,為1961年以來最早;雨季持續時長59天,較常年偏長29天,與1973年、2021年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長;累計雨量(356.6毫米)較常年(136.6毫米)偏多161.1%,創1961年以來新高。
中國氣象局數據顯示,今年主汛期全國平均降水量336.2毫米,較常年同期(331.7毫米)偏多1.3%。全國共出現多達20次區域性暴雨過程,降水點強面廣,局地極端性強,“七下八上”期間北方汛情、災情重;出現兩次特強等級的強降雨過程,其中7月23日至29日,華北、內蒙古和東北地區多地日降雨量和累計雨量破紀錄。
二是全國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並列最高、高溫日數為次多。今年夏天,全國多地群眾普遍感覺“天氣熱,熱的時間長”。主汛期全國平均氣溫為22.3℃,較常年同期偏高1.1℃,與2024年夏季並列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最高。其中山東、河南、山西、陜西、新疆等5省(區)平均氣溫為歷史同期最高。
“全國平均高溫日數13.7天,較常年同期偏多5.7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同期第二多,僅少於2022年夏季的14.3天。”黃卓説。今年主汛期359個國家站發生極端高溫事件,57個國家站日最高氣溫達到或突破歷史極值。受持續高溫少雨影響,江淮和黃淮部分地區氣象乾旱階段性發展。
三是颱風生成晚、數量多、登陸早,風雨影響大。今年主汛期內有14個颱風生成,較常年同期的11.1個偏多,有5個颱風登陸我國,接近常年同期的4.7個。其中,今年第1號颱風“蝴蝶”生成時間(6月11日)較常年(3月25日)顯著偏晚,但登陸偏早;4號颱風“丹娜絲”路徑曲折、強降雨範圍廣,影響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