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級帶頭人培訓班跟班筆記
➤綿陽以一線崗位為課堂,以一手經驗為教案,以“頭雁”示範孵壯“雛雁”,建強建好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隊伍
➤“頭雁”培育工作室的任務就是讓學員快速進入“充電”狀態,提前對未來崗位職責和鄉村治理場景形成初步認知
➤直面矛盾並集中資源“啃硬骨頭”,着力培養學員剖析、解決農村複雜問題的能力
➤“‘高手’帶‘新手’,可以少走彎路,提高鄉村治理效能。”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謝佼
今年下半年,全國村“兩委”將集中換屆。針對一些地方存在的常住人口老齡化、村級後備力量不足、年輕幹部在農村基層水土不服等問題,各地持續探索,回引、培訓雙管齊下,建設適合農村的帶頭人隊伍。
2024年,四川綿陽建立“頭雁”培育工作室制度,充分利用換屆前時間開展為期一個月的集中培訓,為每個村精準篩選、培育儲備1~2名成熟可用、隨時能上的後備力量人選,並分批到全市優選的村黨組織學習處理村務。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對這一村級帶頭人培訓班進行了跟班採訪,發現這種培訓方式能夠有效幫助後備力量候選人明確鄉村治理和建設要求、掌握專業技能,也為鄉村回引人才提供了“快速充電”、熟悉村務的機會。
從最基礎的群眾溝通到高質量開好一場村民大會,從謀劃全村發展到壯大集體經濟的具體路徑……綿陽以一線崗位為課堂,以一手經驗為教案,以“頭雁”示範孵壯“雛雁”,建強建好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隊伍。
目前,已有900余名重點培養人員完成培訓。綿陽組織部門堅持“優秀的大膽用、不勝任的及時調”,全程跟蹤、嚴格考核,其中94名優秀者已經規範程序擔任村黨組織書記,60余名能力欠缺學員被調整出後備人選。

四川省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天星村“頭雁”培育工作室主要老師白飛龍(中)
向學員介紹天星村基本情況(2024 年 8 月攝) 綿陽市委組織部供圖
改進培訓方式“服水土”
跟班之前,綿陽市委組織部工作人員先帶記者來到一個曾經的産業先行村。2009年,這裡率先發展養殖産業,一年出欄16萬隻雞。可現在産業萎縮,規模養殖戶從高峰時的27家縮減至8家。
當地幹部群眾認為,帶頭人不強是産業勢弱的重要原因之一。據了解,過去15年中,村裏換過3任書記,第一任書記自己也養雞,但規模越養越小。後兩任書記被村民評價為“小打小鬧”“能力有限”。
“選對村級帶頭人,能把弱村帶強;選不對人,強村也可能變弱。”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於2024年下半年啟動對1500余名村級黨組織書記情況的摸底調查,進行全覆蓋分析,“通過綜合研判,發現600余名村黨組織書記需優化調整”。
為保障村級換屆,綿陽將甄選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作為縣區黨委重點任務,以鄉鎮為單元組建160個工作組,走村入戶動員年輕黨員投身鄉村振興一線。全市摸排出後備力量人選3800余名,選出900余名擬作重點培養。
當地在摸排中發現,一些村出現回引年輕人水土不服的情況。比如,以往,某村25歲大學畢業生被選舉為村黨支部書記,由於缺乏經驗,年輕書記幹得吃力,村子發展被鄰村趕超。還有的幹部可能要撞得“頭破血流”,才知道怎麼幹;有的以管理工廠的思路來治理鄉村,卻引發了基層糾紛……
在組織部門看來,傳統培訓方式存在不足,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過去,對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的培訓,要麼依託院校展開闔作,要麼村內就地傳幫帶。前者補充書本知識,與現實&&不夠緊密;後者受限於各村村“兩委”能力水平的參差,還有個別村黨組織書記害怕“教會徒弟攆走師傅”,傳授經驗有所保留。
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涵養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不僅僅是把人動員回村,必須培養好他們在農村發揮作用的思維、能力、手段。如果缺乏針對性培養措施,回引人才短時間內難以適應鄉村治理,不利於一村一地的穩定與發展。改進培訓方式勢在必行。
村支書當“土教授”
經過周密考慮,綿陽在全市範圍內優選産業特色鮮明、發展勢頭良好、領導紮實有力、群眾滿意度高的19個村黨組織,作為“頭雁”培育工作室教學點場景。
900余名學員分批脫産進入場景小班教學,每班4到5人,為期一月。學員在綜合黨務、書記助理、政務服務等崗位試崗鍛煉,跟着所在地村黨組織書記學習開展具體黨建工作、處理村級事務、謀劃産業發展。當地通過市縣黨建工作專項資金為脫産學習提供保障:帶班村黨支部書記每月補助1000元,學員每月補助2000元食宿費。
“突破一村一地的局限,全市優選師資力量,培訓更具系統性。”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調配優秀鄉鎮黨委書記、涉農部門業務骨幹、其他村的優秀村級黨組織書記共同參與教學點授課,課程設計科學豐富、針對性強。
四川省綿陽市三台縣立新鎮高棚村黨委書記崔興江,是“土教授”之一。
他原是中石化綿陽石化銷售公司的銷售經理,2010年底辭職返鄉創業,2020年起擔任高棚村黨委書記、村民委員會主任,帶領全村發展小白菜種植産業,實現年産值2.5億元,村民年人均增收突破2萬元。
“讓幹成的人教幹成的事,學員可以提前了解‘書記該怎麼當、如何干’。”崔興江説。2024年8月,5名學員到村報到的第一天,他就與大家進行了“一對一”溝通,摸清每個人的特長、性格和經歷。
“比如,對有闖勁但缺乏農村工作經驗的學員,幫他們從最基礎的群眾溝通、政策解讀入手,逐步過渡到複雜問題處理。”在崔興江看來,“頭雁”培育工作室的任務就是讓學員快速進入“充電”狀態,提前對未來崗位職責和鄉村治理場景形成初步認知。
“以前,後備力量人選考察周期較短。如今先初訓,全面掌握重點培養人員的能力和不足,在將不適合者調整出後備人選的同時,優中選優再復訓,提高培養的針對性和實效性。”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
“精品復訓”教實招
綿陽市安州區花荄鎮九合村黨委書記卿官松,已為近60名90後年輕後備人選上過村務課。近期,他又參與到對全市75名優選好苗子的“精品復訓”工作中。5月的一天,卿官松帶着學員走山坡、跨溪流,來到50歲的村民尹光友家。
尹光友原來在上海跑外賣,2021年突發腦溢血,説話走路都不利索,只能返鄉。村裏為他申報了公益性崗位,又教他在房前屋後栽種耙耙柑。
“千萬別便宜賣了,找果商上門來收購,能賣好價錢。”卿官松囑咐完尹光友,又指點學員:“每個村裏都有老弱病殘群眾,我們要尋找適合的産業,幫助他們以較少的勞動力投入實現較高的經濟收入。”
卿官松2016年返鄉後帶領全村種起了柑橘。2024年,九合村柑橘産業總産值已達2.4億元,九合村村民人均收入超過3萬元,人均增收8000余元。
來自塔水鎮白果村的學員毛小龍把這些看在眼裏。毛小龍出生於1988年,是一名退役軍人,自己的門窗生意做得紅火,村上有意培養他為後備力量。
“老實説,出去當兵後,對農村已不熟悉了。想要帶鄉親們發展産業,不能單憑一腔熱血。”毛小龍坦言,自己村上發展柑橘種植業比較困難,但有中藥材種植的基礎。他向卿官松討教,怎樣把種柑橘的心得“移植”到中藥材上。
“質量過硬,才有市場。”卿官松説,“比如,柑橘需要套紙袋防蟲,我們自己生産紙袋,有客戶問‘紙袋有農藥嗎?’我拿起紙袋就吃進肚子,這比説一萬句都頂用。就是要來實的!”
“師傅講的都是大實話,教的都是有用招。”在毛小龍等學員看來,深入産業振興典型村,詳細了解産業規劃思路、資源開發方式等,就像掌握了一本本“活教材”,可以貼近實際、直觀使用。
“得在事上磨”
“得在事上磨!”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攻堅能力是最難培養的能力。當地在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培養中,直面矛盾並集中資源“啃硬骨頭”,着力培養學員剖析、解決農村複雜問題的能力。
今年春節前,綿陽市梓潼縣長卿鎮天星村黨委書記白飛龍正和5名學生交流,手機響了。“白書記,我戶口遷出村了,但還有承包地,這次修公路的徵拆款,你就説怎麼分吧!”電話裏,60歲的村民鮮某情緒激動。
在農村,分錢是個大難題。除了人遷地留,還有承包地在娘家、離婚後戶口在村裏沒遷走等情況。學員冉艷腦袋有點懵:“村民都想爭取利益最大化,勢必産生矛盾。這該如何處理?”
“作為村幹部,光有幹事創業的熱情還不夠,處理徵地拆遷、矛盾糾紛化解、協調方方面面關係……治理經驗需要在幹中積累。”白飛龍把“課堂”搬到“壩壩會”,把群眾心裏的“疙瘩”擺上桌面,讓學員直面矛盾糾紛。
冉艷沒估錯。一開會,好多村民都不同意給鮮某等人分錢:“依我説就不該給他們分,人都不在我們村了,好漢走了莫回頭,見到有好處又要來爭。”
圍繞大家提出的法律問題,白飛龍帶學員們到鎮司法所諮詢政策,依據相關司法解釋,認定具有“本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資格是能分到錢的前提。白飛龍再次召集大家開“壩壩會”統一思想:“人家承包地還在村裏呢,肯定有資格分錢。大家低頭不見抬頭見,不能為了點錢就不講感情了吧!”
還有不服氣的,他就帶着學員一個一個勸説。在白飛龍的主持下,“一般情況拿100%,有土地無戶口的拿80%,有戶口無土地的拿20%”的分配辦法得到了大家的認可,一場爭端消融於無形。參與調解的學員紛紛&&“學到了真本事”。
據了解,每期培訓班會安排4次以上的類似分享。目前已有上百名基層工作者結合親身經歷,向學員介紹解決各類基層矛盾的方法和心得。
“‘高手’帶‘新手’,可以少走彎路,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綿陽市委組織部相關負責人説,持續孵壯村黨組織書記後備力量,讓他們經風雨、見世面、壯筋骨、長才幹,才能為鄉村振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