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伐木聲到鳥鳴聲的變奏
➤截至目前,龍江森工施業區的森林覆蓋率已攀升至86.3%,森林蓄積量也持續穩步增長
➤龍江森工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特色産業,成功開發出“黑森”中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3大系500余種、“森”標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18種,累計有41款産品入選“黑土優品”與“九珍十八品”名錄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謝劍飛
八月的龍江森工林區,處處洋溢着蓬勃生機。清晨的薄霧如輕紗般漫過層層疊疊的林冠,紅松的挺拔、雲杉的蒼翠在霧氣中暈染開來,化作一幅流動的水墨畫卷。
眼前這片蔥蘢景致,正是龍江森工集團(以下簡稱“龍江森工”)將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深植廣袤林海、轉化為生動實踐的豐碩成果。
從昔日為國家建設揮汗採伐的“伐木人”,到如今為子孫後代守護青山的“種樹人”“護林人”,龍江森工始終以“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為根本遵循,成功走出一條生態保護修復與區域經濟發展同頻共振、相得益彰的高質量發展之路,交出了一份底色亮麗的生態文明建設“森工答卷”。
以“林”為基築牢屏障
龍江森工以封山育林、補植補造、珍稀樹種培育等多項舉措為抓手,持續提升森林生態系統的質量與穩定性。自2022年起,已連續四年開展“4·20”森工植樹日活動,累計栽植苗木568.63萬株,新增綠化面積516.7公頃。
同時,“一網兩庫四園百圃”建設工程推進順利。當前,林區苗圃經營總面積達2萬畝,在圃苗木數量更是高達2.1億株,為森林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築牢了根基。截至目前,龍江森工施業區森林覆蓋率已攀升至86.3%,森林蓄積量實現持續穩步增長。
在推進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龍江森工始終以天然林保護為核心,以林長制為重要抓手,嚴格實施森林資源管護制度。數萬名護林員常年穿梭在山林溝壑間,用腳步丈量責任,默默守護着每一棵樹的平安生長。
穆棱局公司職工王道輝是其中的傑出代表。四十余載風雨兼程,他的足跡遍佈林區每一個角落。2003年,王道輝在巡護途中偶遇一株奇樹,經專家勘察,確認穆棱林區存在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東北紅豆杉的天然種群。
穆棱林區內的這片紅豆杉,是我國東北林區迄今已知面積最大、生長最完好的集中分佈地。這一發現如同一把鑰匙,開啟了保護區的建設之路。2004年,黑龍江穆棱東北紅豆杉自然保護區成為省部級保護區,2009年又榮升為國家級保護區,讓這份自然的饋贈得到了更妥帖的守護。
隨着時代發展,守護林海的方式也在悄然升級,科技力量開始與人力守護並肩同行。如今,“天空地”一體化智能監測網絡24小時不間斷“注視”着林海的細微變化,遙感衛星的林火預警&&持續閃爍安全提示,無人機精準完成施肥噴藥……
人力守護與科技賦能相輔相成,共同編織起一道無微不至的“森林監護網”,讓這片綠色家園的監護網更加精密,為林海安全保駕護航。

在龍江森工集團通北林業局公司施業區,國家“三有”保護動物蒼鷺在鳥巢中休息(2024 年 7 月 24 日攝)謝劍飛攝 / 本刊
以“綠”賦能
擦亮生物多樣性金色名片
森林資源的恢復與增長,為野生動植物營造了優越的棲息家園。龍江森工大力推進野生動植物保護工作,在多個重點區域設立監測站、布設紅外相機,常態化開展野生動物保護、救助及疫源疫病監測。如今,各類珍禽異獸頻頻“到訪”,成為森林生態持續改善的最佳見證。
今年夏季,鶴北林區深處的一片濕地中,清波蕩漾,倒映着藍天白雲。巡護人員駐足凝望,30余只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東方白鸛正在清淺的水域間優雅漫步、俯首覓食。長喙、素羽、紅足的身影倒映在碧波中,靈動的場景宛如一幅古典畫卷。
這是龍江森工人精心繪製綠色畫卷的動人縮影。
近年來,柴河、綏陽、穆棱等林區已成為東北虎、豹、黑熊、原麝等珍稀動物遷徙擴散的關鍵生態廊道。林區腹地的野生東北虎足跡逐年增多,可觀測到的種群數量持續增長,活動範圍不斷擴大。據龍江森工集團資源管理部工作人員介紹,近年來林區內的野生東北虎種群數量呈穩步增長態勢,活動區域已從原來的9個林業局有限公司擴散至如今的17個。
為守護野生東北虎及其他野生動物的生存安全,龍江森工旗下林區各單位常態化推進“巡山清套·反盜獵”行動,年均投入巡護力量萬餘人次,累計清理各類獵套、獵具數千個。
不僅如此,中華秋沙鴨、鴛鴦等瀕危水鳥,也將清澈的林間溪流當作安居的樂土。生物多樣性顯著提升,讓龍江森工林區躍動着生命的交響,更讓這片大森林的生態系統愈發健康穩定。截至目前,龍江森工擁有自然保護地38個,面積達182.4077萬公頃,涵蓋野生動物408種、野生植物近2000種。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共同勾勒出龍江森工林區生機盎然的自然畫卷。
以“綠”生“金”
打通綠水青山轉化通道
龍江森工創新發展思路,在嚴守生態紅線的前提下,科學培育森林食品、生態旅游、苗木花卉、林下種養殖等特色生態産業,全力探索生態價值轉化路徑。
憑藉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龍江森工大力發展林下經濟等特色産業,成功開發出“黑森”中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3大系500余種、“森”標高端品牌森林食品118種,累計41款産品入選“黑土優品”與“九珍十八品”名錄。
在柴河局公司332畝果蔬基地裏,28000余株柿子藤蔓上挂滿紅彤彤的果實,茄子和辣椒在陽光下泛着鮮亮光澤,5000余株茄果類蔬菜正進入分批採摘階段。“從7月到10月初,我們的採摘期比露天種植延長了近三個月。”柴河局公司興林林木種苗經銷處副經理孫海榮向記者介紹。
依託棚室種植優勢,這裡的森林果蔬直供周邊商超與農貿市場,更通過“北菜南運”渠道遠銷南方,讓黑土地的饋贈走向全國市場。
此外,龍江森工充分發揮資源優勢,重點開發觀光游、生態游、避暑游、養生游、休閒游、冰雪游、文化游及民俗風情游等多元業態,推動旅游康養産業融合發展。通過深度釋放林區旅游潛力、挖掘森工歷史文化內涵,加快打造覆蓋“吃、住、行、游、娛、購”全要素的全時全季全域旅游集合區。
如今,大海林雪鄉景區、柴河九寨、山河屯鳳凰山、森工平山皇家鹿苑等一批特色景區的品牌影響力持續提升,吸引着大批游客走進自然,沉浸式感受大森林的獨特魅力。隨着旅游接待人次與綜合收入連年攀升,生態旅游已成為帶動林區群眾就業增收、助力區域經濟轉型發展的重要引擎。
林海深處,綠意涌動。龍江森工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冠武&&,未來,集團將繼續探索生態價值轉化新機制,讓綿延林海持續釋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真正實現“青山常在、永續利用”。通過將這片浩瀚的綠色寶藏轉化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根基,不斷深化拓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路徑,為美麗中國建設注入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