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國家氣候安全韌性-瞭望周刊社

提升國家氣候安全韌性

2025-08-25 15:37:29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34期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善允

➤強降雨區呈現“由區域強降雨到大範圍強降雨”“由集中時段強降雨到多輪次長周期持續性降雨”雙轉變

➤將防範化解氣候風險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重要內容,在重大規劃、重大戰略、重大工程中充分考慮有關風險因素,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建設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屈辰

  

  我國是全球氣候變化最敏感、最脆弱的區域之一,也是影響最重、風險最大的國家之一。氣候變化已經成為新征程上必須嚴密防範的系統性國家安全風險。

  中國氣象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善允接受《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時&&,統籌發展和安全,大力減緩和主動適應氣候變化,健全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體系,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戰略選擇,體現中國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治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

  氣候變暖趨勢加劇

  《瞭望》:氣候變化如何影響全球特別是我國的天氣氣候?

  宋善允:以全球加速變暖為主要標誌的氣候變化,造成天氣氣候的波動性和極端性增強,冷暖交替、旱澇急轉和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使全球特別是我國氣象災害廣發、多發、重發、復發。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評估報告揭示,最近50年是過去兩千年以來最暖的50年。2024年成為175年觀測記錄中全球最暖的一年。極端高溫事件發生頻率和強度增加,極端降水事件頻發強發,複合型極端事件更加頻繁,區域旱澇失衡加劇。

  具體到我國,氣候變暖趨勢明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發。

  一是氣溫快速增暖、波動起伏顯著,冷、暖事件極端性加劇。1961年以來,我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十年上升0.29℃,高於全球的上升0.15℃。近十年,全國年平均高溫日數增加1/4。2025年7月1日至8月5日,35℃以上高溫影響範圍達497.9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51.9%;38℃以上高溫影響範圍達到251.4萬平方公里,約佔國土面積的26.2%。在冬春季節過渡階段,氣溫驟升驟降起伏大。2023年1月,黑龍江漠河市阿木爾鎮最低氣溫達-53.0℃,刷新我國有氣象記錄以來最低氣溫紀錄。

  二是降水總體增加,雨帶北擴,強降雨範圍擴大、時間延長。1961~2024年,我國年降水量平均每十年增加6毫米。夏季多雨帶出現顯著的南北移動特徵,2011年以來多雨帶明顯北擴,東北、華北和江淮東部成為主要多雨帶。強降雨區呈現“由區域強降雨到大範圍強降雨”“由集中時段強降雨到多輪次長周期持續性降雨”雙轉變。2025年華北雨季於7月5日正式開啟,與常年平均開啟日期7月18日相比偏早,為1961年以來最早。7月24日至29日,華北和東北地區的降水過程具有長歷時、短間歇、降水落區疊加明顯等特點。近60年來,我國乾旱區面積持續縮小,半濕潤區面積近十多年來增加。

  三是平均風速減小,但極端大風時有發生。1961年以來,我國年平均風速總體呈減小趨勢,平均每十年減小0.13米/秒。2015年以來,我國年平均風速出現小幅回升,2024年冬季以來大風日數多、極端性強、影響突出。

  四是強對流天氣增多增強。近五年,全國強對流天氣年均出現30余次,記錄強龍卷風3次。其中,2024年共發生32次強對流天氣,部分地區頻發。2015年東方之星郵輪翻沉等災難,即是突發強發的強對流天氣引發的。

  五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常態化。一些“反地域”“反季節”極端天氣事件頻繁發生,例如極端降水量事件增多,近十年日極端降水事件頻次持續上升,平均年暴雨日數比1991~2020年平均值多11%,百年一遇降水在上海、廣州等地縮短為15年一遇,在北京西部山區重現僅隔11年;區域跨季節性乾旱強度上升;近十年颱風生成源地更靠近我國大陸,登陸我國的颱風比例增加、強度偏強、北上颱風增多。

  六是冬季縮短,夏季延長,春季提前,秋季延遲。冬季平均氣溫顯著上升,“暖冬”現象多發;夏季高溫天氣增多,熱浪事件頻發;春季升溫速度加快,秋季降溫速度減緩。

  系統性影響國家安全

  《瞭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強發,對國家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挑戰?

 宋善允:氣候變化直接造成氣象及其次生、衍生災害加劇,進而影響生態和環境安全,傳導引發經濟和社會安全風險。氣候變化全鏈條、全過程、多領域系統性影響國家安全。

  在生態安全風險方面,生物多樣性熱點地區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增加;高寒凍土退化,多年凍土的活動層深度增加;北方農牧過渡區的自然生態系統脆弱性增加,亞熱帶常綠林適宜分佈區減小;影響森林固碳,碳儲量可能下降。此外,氣候變暖造成冰川退縮、積雪消融、冰湖消長、濕地萎縮、凍土北移、草場退化、生物多樣性減弱,嚴重威脅國家生態屏障安全;海洋生態系統衰退,藻類爆發更加頻繁,棲息地退化,魚類資源狀況下降。

  在資源和能源安全風險方面,氣候變化加劇水安全風險,增暖與降水波動導致水資源整體脆弱性上升,極端強降水和極端乾旱事件增多,青藏高原水塔生態功能受到削弱。能源安全面臨挑戰,風、光、水資源時空分佈的波動性、周期性、間歇性均增強,給新能源開發布局和生産帶來重大風險;風、光、水、火等能源的發電以及輸電、儲電、用電安全風險增加,因氣象災害造成的停産、拉閘限電、斷電風險趨高;風、光、水能資源互補性、匹配性變差,增加電力系統安全風險。

  在經濟安全風險方面,一是威脅糧食安全,我國近年頻遭異常性、極端性、高影響農業氣象災害,作物生長周期與災害重合度顯著提升,一些作物在傳統種植地已不適應新氣候條件。旱澇災害加劇、農業病蟲害加重、農田生産環境退化、灌溉水供需矛盾尖銳化等,導致農業生産不穩定性加大。二是加劇公路、鐵路、水路和航天、航空、航海的安全風險,加大交通基礎設施老化速度和程度。三是加劇城市、新農村、基礎設施安全風險,一些城市防暴雨和大風標準較低,新農村和基礎設施防暴雨洪澇、大風、雷電標準偏低,對極端氣象災害缺少有效設防。

  在社會安全風險方面,一是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常態化威脅群眾生命和財産安全,一些城市暴雨洪澇災害造成嚴重人員傷亡,嚴重影響公共安全和社會穩定。二是加劇人群健康風險,城市“熱島效應”疊加頻發的極端高溫熱浪事件,增加中暑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導致與炎熱相關的死亡率上升;病媒生物傳播疾病能力增強,傳播範圍擴大,流行季節延長。三是隨着災害增加、生態環境惡化和承載力下降,生態移民可能持續增加。

  進一步強化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

  《瞭望》:在大安全大應急框架下,如何強化氣候變化適應能力建設,更好保障“國之大者”?

  宋善允:建議從以下方面着手,提升國家氣候安全韌性。

  第一,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將氣候安全納入國家安全體系核心框架。

  將防範化解氣候風險作為保障糧食安全、能源安全、水資源安全、生態安全、經濟安全、社會安全等重要內容,在重大規劃、重大戰略、重大工程中充分考慮有關風險因素,持續完善相關制度建設。對未來風險上升區域前瞻謀劃應對,在一些重點領域做好應對百年一遇災害的準備。

  第二,建立健全保障國家氣候安全制度機制,增強全社會氣候安全韌性。

  建立氣候生態功能區劃制度。定期分析研判精細化氣候區劃,規範氣候資源的管理和開發。推進氣候生態功能區劃管理制度化、規範化,建立普查、區劃制度和技術標準規範體系。

  健全氣候可行性論證和氣候承載力評估制度。將氣候可行性論證納入城鄉規劃、重大戰略、重大工程和區域發展計劃的前期審批環節;評估城市、新農村、重大基礎設施及農業、水利、能源、生態布局等對未來氣候變化的適應性。

  修訂《氣象災害防禦條例》。建立和強化氣象災害普查調查和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制度。進一步加強氣象與其他部門的協同機制,完善氣象災害預警發布和傳播機制,增強氣象災害防禦措施和能力。

  建立健全適應氣候變化標準體系,科學提升高風險領域防範標準。建立氣候安全風險轉移分散機制,推動天氣巨災保險體系建設。

  第三,統籌發展和安全,實施提升氣候安全韌性三大攻堅行動。

  提升城市氣候安全韌性行動。將氣候安全韌性建設要求和氣候適應能力提升目標納入城市“十五五”發展規劃,提高防災減災標準,加強城市基礎設施適應性改造。加強城市氣象災害監測、風險預警以及氣候變化風險評估能力建設。加快提高城市防範極端天氣標準,完善應急響應機制。

  提升新農村建設氣候安全韌性行動。根據精細的氣象災害風險區劃,全面提升新農村建設災害防禦標準,加強適應性改造;強化災害防禦的科普宣傳,提升農村和基層社區群眾的災害風險意識和避險自救能力。

  提升重大基礎設施氣候安全韌性行動。在基礎設施規劃和建設中採用適應氣候變化的設計標準和技術。加強對現有基礎設施氣候適應性排查和評估,制定更新改造計劃。完善基礎設施保險與金融支持機制。

  第四,加強氣候風險監測預測和早期預警能力建設。

  加強基礎研究,強化人工智能與氣象深度融合應用,提升監測預測和預警能力。建立健全布局科學、技術先進、智慧協同、實時精密的一體化綜合氣象觀測系統,覆蓋全面、功能完善的氣候及氣候影響監測體系。開展面向重點領域的精細化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和風險評估技術。制定國家氣候安全早期預警標準,建設面向多領域、多行業的氣候變化早期預警業務系統。

  第五,提供中國氣象早期預警方案,完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

  加強全球氣象監測、預報和服務能力建設,提供全球氣象災害監測預警服務公共産品。向全球南方國家提供中國氣象早期預警方案,提高其適應氣候變化能力。積極引領帶動國際氣候治理制度設計,構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贏的全球氣候治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