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幹部為何“跌倒”在臨退休時
➤必須深刻把握一些臨退休幹部貪腐背後的心理動因和行為邏輯,構建覆蓋其職業生涯全周期、無死角的監督約束機制,斬斷權力“余溫”下的利益輸送鏈條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李松 滕軍偉 字強
在幹部職業生涯中,慎始易而慎終難。由於思想行為上自律不足,少數幹部在臨近退休時晚節不保。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近日調研發現,少數臨退休幹部發生貪腐問題,其背後的心態值得警惕:個別臨退休幹部認為晉陞無望,轉向“奔錢途”求“補償”;也有臨退休幹部認為自己時間不多,要抓緊“變現”……
記者採訪的專家&&,應把握一些臨退休幹部貪腐背後的心理動因和行為邏輯,構建覆蓋幹部職業生涯全周期、無死角的監督約束機制,斬斷利益輸送鏈條。
三種心態需警惕
本刊記者通過對相關案例的梳理分析發現,個別臨退休幹部違規違紀背後,有三種典型心態在作祟。
補償心態。某地一名黨委一把手,臨退休前兩年經組織調整後調任某地一政協專委會主任。“此時我覺得失去了進一步晉陞的機會,心態嚴重失衡。”這名幹部因貪腐問題被查處後懺悔説,自己覺得到了新崗位後,與此前的待遇有較大落差,對工作開始漫不經心,想利用尚存的影響力求補償的心態越來越強烈。
採訪中,紀檢監察機關辦案人員告訴記者,有的幹部臨退休時因工作調整自覺坐上了“冷板凳”,産生失落感,會設法撈錢“補償”。在這種認知下,貪腐行為帶有明顯的“找補”性質。
焦慮心態。也有個別幹部臨近退休時,會産生“權力不用過期作廢”的焦慮心態,試圖在職務影響力尚存之時快撈一把。
某地紀委監委查處一名農業農村局三級調研員違規違紀問題時發現,這名幹部在從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崗位轉為三級調研員時已臨近退休。他利用過去在農資購銷領域的影響力,&&相關化肥企業打點關係,從中賺取“提成”。
“個別幹部在臨退休前傾向於進行‘短平快’的利益交換。”雲南民族大學紀檢監察學院常務副院長曹鯤説。
僥倖心態。有的幹部在臨近退休時,會從領導職務轉為調研員、主任科員等非關鍵崗位,其中個別幹部會産生“風險低了”的僥倖心態。
山東省平度市紀委書記倪芳貴告訴記者,個別幹部認為離開實職崗位後,自己就不再是紀檢監察重點關注的對象,加之有些地方非領導職務監督機制相對薄弱,使個別幹部産生了僥倖心態,想趁機再撈一筆。
本刊記者調研臨退休幹部貪污腐敗現象時,發現其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利用影響力套現。山東、雲南等地紀檢監察幹部介紹,一些臨退休幹部的腐敗行為較少表現為直接的權錢交易,更多藉&自己在當地長期積累的“影響力資本”,通過打招呼、協調關係、提供諮詢、引薦關鍵人物等方式,干預政策執行、項目審批、招標採購、人事安排等。
“利用‘軟性’介入,披着‘人情往來’‘業務諮詢’的外衣來變現利益,實質仍是公權力異化,隱蔽性增強,加大了取證定性難度。”山東省平度市紀委常委劉吉華、山東省委黨校教授焦麗萍等人&&,一些臨退休幹部調整了崗位無實權,但長期積累的人脈關係和影響力依然很大,仍需嚴格監督。
二是“期權”集中兌現。個別領導幹部在實職崗位上培養自己的“錢袋子”,等到臨退休時集中兌現。
“一些幹部在實職崗位時,刻意與企業老闆等利益相關方建立長期投資關係,進行權力儲蓄。”劉吉華説,待到臨退休時,則以“感謝多年支持”“照顧未來退休生活”為由,要求對方兌現承諾。
三是有的單位部門管理失之於寬,放鬆了監督要求。“在實踐中,仍有單位部門履行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的決心和力度不夠,對於臨退休幹部違紀違法行為監督失之於寬、失之於軟,學習抓得不緊、日常提醒不足,不願動真碰硬。”雲南大學教授白利友説。
構建全周期監督約束機制
個別臨退休幹部發生貪腐,危害較大,凸顯了權力監督的難點,業內人士建議:
紮緊“權力衰減期”的制度籠子。設立幹部離任審計追蹤期,對轉崗、臨退休幹部經手的重大項目開展回溯審計,重點監督其離任前三年審批事項中的利益輸送行為。
完善心理干預機制。“應完善職務轉換心理輔導工作,在幹部崗位調整前,進行有針對性的廉政談話和心理疏導,通過典型案例警示教育和職業價值教育,消解‘權力變現’衝動。”曹鯤説,引導臨退休幹部正確看待崗位變動,有利於從源頭上預防失落、焦慮、僥倖心理的滋生蔓延。
不斷創新監督手段。“紀檢監察、組織、審計、市場監管等部門建立信息互通機制,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加強技術監督,分析研判臨退休幹部日常消費、通信、出行、存款等數據,對臨退休幹部及其密切關係人的異常經濟活動進行動態監督和風險研判。”劉吉華説。
焦麗萍建議,深化以案促改,對各地查處的典型臨退休幹部腐敗案件進行深度剖析,揭示其利用“影響力”腐敗的路徑和手法,推動相關領域和制度查漏補缺,形成長效震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