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都更新記

千山灣公園(2025 年 6 月攝) 受訪者供圖
➤鞍山市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從盤活城區、扮靚“盲區”、雕琢社區、煥新街區入手,推動産業轉型、生態修復、服務升級、文旅進階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王炳坤 李宇佳
走進遼寧省鞍山市,佔據城市西側半個城區的鞍鋼集團,煉鐵高爐高高聳立,煉鋼轉爐鋼花四濺,但城區整潔的街道、湛藍的天空、移步換景的口袋公園,“述説”着鋼都的變化。
當前,我國城市發展正從大規模增量擴張階段轉向存量提質增效為主的階段。尤其老工業城市面臨城市轉軌與經濟轉型雙重任務,需要回答好如何盤活轉型發展中的沉睡資産,如何在資金緊張下化解城市老舊問題,如何通過更新重塑城市韌性,如何在提質中傳承好城市文脈等問題。鞍山市以城市內涵式發展為主線,以推進城市更新為重要抓手,從盤活城區、扮靚“盲區”、雕琢社區、煥新街區入手,推動産業轉型、生態修復、服務升級、文旅進階,群眾獲得感顯著提升。
盤活存量 重構業態 老城區活了
鞍山市鐵東區,火車站前玻璃構造的鑽石SOHO商業中心“快手電商産業基地”引人注目。
“去年10月,我們舉辦了東北地區首屆大規模的快手電商超級雙選會,500多家企業、200余名網紅達人參與,當天就有70余個品牌落地。”基地負責人李佳慧説。
兩年多前,這裡還是業態陳舊、設施老化、經營狀況難以為繼的商場。“實體店沒人願意來,垃圾亂堆亂放,進來一股霉味兒。”一位曾在這裡經營過的業主説。
“鞍山老城區既面臨閒置樓宇密、爛尾項目多的難題,又面臨土地資源少,承接項目難的窘境,存在産業業態舊,消費活力弱的短板。”鞍山市委書記王忠昆説,鞍山城市更新將盤活利用閒置資産作為重中之重,不僅為中心城區開闢入駐産業的空間,而且通過“騰籠換鳥”引入新業態,着力推動産業發展,實現城市轉軌與經濟轉型互動並進。
對鑽石SOHO商業中心,鐵東區主動將其與當下火熱的電商産業對接,通過招引直播電商、短視頻帶貨、社交媒體推廣等新型貿易業態,僅用90天就推動“快手電商産業基地”項目落地,帶動直接就業500餘人。
鞍山高新區,2011年前後規劃建設的“鞍山激光産業園”因資源要素聚集不足,園區未能充分利用,一些樓宇閒置超過12年。2021年6月,鞍山市將有新建廠址需求的鞍鋼自動化公司引入園區。充實“激光産業園”的同時,原鞍鋼自動化公司地塊正式騰挪退出,這讓位於鞍山市核心地段、受此影響停工多年的高端酒店和高品質住宅項目得以重新啟動,總投資達20億元,有力拉動經濟發展。
閒置10年的3.4萬平方米金普醫院E地塊順利盤活,13萬平方米的鞍山國際食品商貿物流港全面開工,空置多年的4.6萬平方米都市工業園地塊成功引入鞍鋼項目……2021年至今,鞍山市盤活閒置廠房153宗164.75萬平方米,閒置土地1251.44公頃,閒置樓宇6.18萬平方米,累計啟動停緩建項目21個,一批“沉睡”資産轉化為發展“活水”。
以閒置資産為載體,鞍山市吸引新型服務業不斷入駐。以中心城區鐵東區為例,目前已成功引進碧樂城、蕓錦倉等商業綜合體,引進新世界、華住等9家精品酒店,鐵東區委書記宗培楠説,以潮流業態置換低效産業,將新型商業匯聚成勢,老城區培育出新增長點。
微治理 巧改造 生態靚了
夏日的傍晚,鞍山市東郊千山灣公園內人山人海。波光粼粼的水面上,人們在交錯環繞的棧道上散步、遛娃、騎行。
曾經的千山灣,因流經的南沙河河道狹窄、行洪能力不足,多次發生洪澇災害。2023年3月起,鞍山市以PPP模式啟動千山灣改造,新建橋梁、拓寬河道提升行洪能力,配套管網工程實現雨污分流,減少污水直排。“我們還新建數千米的濱河路,增設湖心島、棧橋觀景&、服務驛站等設施,”市住建事務服務中心副主任蔣大鵬説,行洪工程化身為景區。
在鞍山高新區千山東路北側,一處佔地上萬平方米的下沉式公園熱鬧非凡。廣場中央分佈着五彩斑斕的羽毛球場、乒乓球場、兒童游樂場、老年人休閒長椅等設施。
這塊原為周邊小區配套的商業用地,閒置多年,圍擋內曾垃圾堆積,居民掩鼻而走。高新區在不改變土地性質、不做大拆大建的情況下,清運垃圾、種植草坪、安裝器材,花小錢改造出一座體育公園。“未來這片空地如果開發利用,上面的器材可隨時搬走再利用。”高新區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李東柏説。
立交橋下“三不管”地帶建成整潔停車場,污水潭變身小公園,圍擋區變成了綠化地……瞄準城市“盲區”,鞍山市將街頭巷尾的三角地改造成“口袋公園”593個,讓市民“開窗見綠”;改造運糧河濕地公園、萬水河公園、大孤山礦山復墾公園等,讓市民親近自然。
“城市‘臟亂差’的地方少了,乾淨、整潔、優雅的地方多了,宜居的氛圍更濃了。大夥更願意走出家門,舒緩心情,釋放壓力。”鞍山師範學院副教授金寶説,鞍山的“好顏值”正實實在在轉化為百姓的獲得感。
抓“裏子”固“底子”
城市更安全了
下雨天踩着磚頭出門、供暖期穿着棉襖居家、外來車在樓側隨意亂停、電線通訊線隨處可見……這曾經是鞍山市不少老舊小區的真實寫照。1937年建市的鞍山,部分市政設施老化、功能匱乏、隱患突出。
近年來,遼寧實施國企卸除“三供一業”職能改革,鞍山市全力承接鞍鋼集團移交的供水、供暖、供電、房産物業等1000余萬平方米的管理面積,移交總量位於遼寧各市前列。
鞍山市住建局局長於德忱説,聚焦群眾呼聲強烈、意見集中領域,鞍山着力解決好城市功能與群眾需求不相匹配、城市發展水平與群眾感受度不匹配的地方,在城市更新中着力解決改善民生問題。
增強城市安全韌性,抓好“裏子”工程。鞍山市城區管道老化,30年以上市政供水管網佔比8.7%,20年以上燃氣管網佔比14.8%,安全隱患始終伴隨。從2021年開始,全市開展燃氣、供水、排水、污水、供熱等地下管線管網改造,5年來累計完成城市老舊管網更新改造近1500公里,排查整治隱患燃氣管網近70公里,全部更換老舊灰口鑄鐵管網536公里,有效避免了地下管網帶病運行。
在立山區深溝寺街道靜海社區,漆黑的柏油馬路將各棟居民樓相連,新粉刷的小區外墻明亮乾淨,抬頭不見漫天“飛線”,低頭不見垃圾堆積,磚石平鋪的小花園乾淨整潔,幾位老鄰居正在涼亭裏嘮家常……“這些改造都徵求了居民的意見,水、氣、暖、通信統一規劃,避免重復建設。”深溝寺街道辦主任王生亮説,“居民們也主動參與其中,在空地上栽種花草、動手改造一些邊邊角角,合力維護居住空間。”
瞄準薄弱環節,築牢“底子”。本着“哪不行改哪、缺什麼補什麼”原則,鞍山市實施危房改造、外墻保溫、屋頂防水、管線升級等工程,2019年至今已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211個、2340棟,惠及居民24.4萬戶,開工改造城中村3個,惠及居民3000余戶,“保交房”交付1476套,交付率超90%。
硬體好了,軟體也跟上。在立山區雙山街道,改造一新的新興社區服務中心不僅能為群眾一站辦理政務事項,還能提供就餐、閱讀、聲樂、舞蹈培訓等服務。
鞍山市依託街道、社區點位打造“家門口”的服務體系,新興社區黨委書記李丹丹説,經過“改設施”和“優服務”的精雕細琢,居民安全感、便利度提升,社區在基層治理中的陣地作用更為百姓所倚重。
留住遺跡 擦亮符號 文化街區火了
擁有百年歷史的&町街區,樹木繁茂、街景錯落、綠植雅致,酒吧、茶室、咖啡廳點綴其間,吸引了不少游客拍照打卡。
始建於1919年的&町街區,是最能體現鞍山歷史風貌的特色街區之一。今年5月起,鞍山市修復綠地、改造街角花園、鋪裝人行步道,引入文化創意、特色餐飲、休閒咖啡等多元商業,全力推動百年老街區變身城市文旅新地標。
餐飲店主張輝説:“我們打造了花園式就餐環境,別看只有10張&,幾乎天天都滿員,本地外地都有。”
鞍山市既有革命戰爭年代遺存的歷史建築,也有火紅建設時期留下的工業遺址。“城市更新不是簡單的‘拆舊建新’,要發揮對城市文脈的保護作用。”鞍山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軍説,活化工業遺址留住城市記憶,煥新歷史街區賦予文化內涵,鞍山着力解決文化傳承問題,不僅增強百姓對城市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而且有效促進了文旅消費。
大孤山紅樓建築群曾是鞍鋼大孤山鐵礦職工的住宅區。在閒置荒廢7年後,今年鐵東區引來遼寧益鼎實業有限公司規劃建設“紅樓1953特色文化街區”項目。
“這裡將重現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生活場景,並建設沉浸式文旅區、文藝化商辦區、配套性生活區等功能區,以‘老建築+新消費’‘原場景+新體驗’模式,打造實景體驗式街區。”鐵東區副區長馬浦元説。
鞍山市文旅局局長趙萍介紹,全市正在打造的&町片區、立山區百年老街、工人街青年巷等旅游休閒街區,將與5A級旅游景區千山、玉佛苑等形成集群效應,不斷豐富鞍山的文旅場景,讓游客願意來、留得住、玩不夠。
鋼鐵工業是鞍山的名片,深深影響着城市文化基因。在鐵東區湖營街3號,原鞍鋼黨校俱樂部禮堂被改建成一座歷史與現代相結合的藝術展館——鋼·美術館。美術館內,《時光雜貨舖》《鋼鐵森林的暮歌》《鋼城往事》等融合了鋼鐵元素的美術作品,讓觀眾在鋼城的歷史與現實中穿越。“城市更新要旗幟鮮明地留住歷史遺跡,擦亮文化符號。”館長崔全順説,傳承“鋼鐵報國”的鞍鋼文化,將凝聚城市的昂揚力量。
“城市更新既是落實科學發展理念的‘主陣地’,也是踐行為民初心情懷的‘檢驗場’,我們還把它當成淬煉幹部隊伍的‘練兵場’。”王忠昆説,在推進城市更新和城市建設中錘煉幹部作風、增強幹部能力,讓黨員幹部在解決遺留問題、複雜問題、民生問題中增強責任擔當、克服本領恐慌,才能拼出城市的好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