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新材料加速跑-瞭望周刊社

助力新材料加速跑

2025-08-04 15:18:31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31期

  

➤“一條中試線工藝放大,就形成一條成熟生産線、一種新材料。”

➤我國不斷加強新材料中試平台布局領域的頂層設計,引導和激勵地方探索採用靈活多樣的建設運營模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試平台,實現短期靠輸血(政策)活下來,中期靠服務(市場)站起來,長期靠生態(協同)跑起來

➤“我們現在感觸最深的就是,中試平台是全國性的緊缺資源,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多地客戶都提出了服務需求。”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孟盈如

  

  産業變革加速演進,新材料作為産業發展的“基底”,科技成果以更高的成功率、更短的轉化周期從實驗室走向産業化成為迫切需求。中試平台通過“小試”把關,不斷引領前沿技術從象牙塔成功放量進入生産線,成為跨越創新鏈與産業鏈“最後一公里”的加速器和保護盾。

  中試平台成緊缺資源

  新材料作為流程製造業,生産過程多涉及連續性化學或物理變化,實驗室階段技術參數放大至産業規模中往往出現偏差,需要通過中試找到適合參數,實現“人機料法環測”全方位匹配。

  在廣東先導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內,一條條“玻璃管”上套着多個環,裏面的“小舟”盛放着正在熔煉的稀散金屬。生産經理吳廣傑講解道:“這是我們自己研發的區域熔煉爐,裏面的半柱體容器盛放相關稀散金屬物料,不同的環為不同溫度的加熱套,通過不同的熔煉爐參數設置,可以提煉出相應的高純有色金屬。”

  廣東先導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重點建設的“化合物半導體及高純金屬材料中試平台”聚焦砷化鎵、磷化銦、氮化鎵等化合物半導體襯底材料以及高純鎵、銦、砷、銻、紅磷、鋁、鈹、碲化鎵等高純材料領域。

  該公司科技發展部工程師王金靈介紹,建設中試平台出於公司自身發展需求。“新材料是高技術競爭關鍵領域,我們作為行業龍頭,很多環節和設備外採不能滿足需求,所以大力投入中試建設。一條中試線工藝放大,就形成一條成熟生産線、一種新材料。”

  在東莞松山湖,産業進化層出不窮。坐落於此的廣東微納加工與器件製備中試平台以應用為牽引,截至2025年5月,已累計服務了20多個省、直轄市近370家單位、近620個用戶的1200多個技術服務項目,服務總金額超過2.4億元,間接帶動産值60億元。負責人賈海強説,“中試平台是全國性的緊缺資源,大灣區、長三角、京津冀等多地客戶都提出了服務需求。”

  技術迭代跑出加速度

  在東莞新材料與智能製造共性技術中試平台的3D打印中試線上,只需一鍵操作,待驗證産品即可完成打印。只要有設計圖紙,無論模具還是汽車零部件,都能在這裡實現快速中試。東莞材料基因高等理工研究院院長張書彥介紹,該平台配備了覆蓋實驗室研發到産業化生産全鏈條專業設備,依託多學科團隊智慧碰撞,大幅提升了新材料研發驗證中試效率。

  “我們採用‘高通量計算+機器學習'的創新模式進行材料設計;驗證階段,自主搭建的熔爐和3D中試線可直接完成材料製備與構件生産;同時,還配備力學性能測試、微觀組織分析、內部缺陷檢測及服役性能評估等完整的檢測體系。這種全流程貫通研發模式讓技術迭代跑出了加速度。”張書彥説。

  快,成為越來越多新材料企業選擇中試平台服務的原因之一。隨着産業迭代更新速度加快,技術的驗證和轉化,就是在與時間賽跑。

  “廣東微納加工與器件製備中試平台主要是服務於産業技術初創公司。中試平台可以滿足或者是解決初創公司一開始的技術門檻、資金門檻、人員門檻,讓産業發展的機會不至於被埋沒。”賈海強説,目前中試平台已經具備了泛半導體領域多方向的中試研發能力,可以很快響應企業需求。如果企業自身建設平台進行相應技術研發,投入大、周期長,尤其是半導體行業,産品出來之後可能市場需求已産生變化,企業承擔風險會非常大。中試平台通過對相關産業技術不斷地優化配套和跟蹤,合理滿足企業中試關鍵技術研發和迭代的同時,可以迅速配合企業完成驗證中試,實現産能快速放量。

在佛山市新材料領域金屬加工液中試平台,科研人員正在進行某高溫合金加工液産品中試前的配方調配 受訪者供圖

  産業升級的“聚寶盆”

  中試公共服務平台的終極價值不在於短期盈利,而在於重塑産業創新生態。當前,多地中試平台建設大多依靠政府“輸血”。當政府財政成長投入轉化為平台自我造血的創新能力,中試服務才能更好地成為産業升級的“聚寶盆”。

  當前,我國不斷加強新材料中試平台布局領域的頂層設計,引導和激勵地方探索採用靈活多樣的建設運營模式,打造一批高水平的中試平台,實現短期靠輸血(政策)活下來,中期靠服務(市場)站起來,長期靠生態(協同)跑起來。

  季華實驗室的中試平台多數屬於實驗室主導並聯合多家孵化企業共同建設。佛山市新材料領域金屬加工液中試平台就是聯合孵化的中試平台之一。該中試平台集加工液定制開發、性能測試、工藝優化和批量生産於一體,由季華實驗室超滑工程中心和超滑科技(佛山)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超滑科技”)聯合共建,可提供潤滑類油液中試定制化樣品方案、中試設備及試製服務、中試産品檢測服務等。

  “我們團隊來自清華,前些年一直在做理論研究。從科研團隊角度來説,學以致用、實現理論的産業落地才是目的。”超滑科技常務副總經理李小磊介紹。

  經過中試平台驗證的技術成果,可以更加有效資本化,進一步促進技術落地。李小磊介紹,目前公司擁有的高度自動化、僅5個産線工人就能年産3萬噸的金屬加工液生産線,就是在該平台通過中試實現的産業化。目前,公司已和超過20家國內大型企業進行了商務合作,年度銷售額已突破1億元,企業估值近20億元。

  共建的中試平台不僅為企業自身技術孵化打通“最後一公里”,對外服務也在不斷升級。

  為解決珠海長先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出的高性能合成樹脂材料中試需求,佛山市新材料領域金屬加工液中試平台對其進行全方位服務。“中試放大時,平台團隊優化了攪拌方式與速率,改善物料混合效果,提升反應效率;並通過多次模擬與實際測試,將攪拌槳葉形狀由平直改為折葉式,物料混合均勻度提高30%;同時,調整後處理工藝,採用新型分離與乾燥技術,降低産品雜質含量,産品純度超99%。”李小磊説。

  季華實驗室副主任李賀軍認為,聯合孵化的模式,可以更好發揮科研機構技術研發優勢和企業的産業化能力。“科研團隊持股孵化,團隊和季華實驗室共同出資,社會資本也有參與,風險和收益共擔,使得研發更接近於産業化。”

佛山市新材料領域金屬加工液中試平台某高性能水基切削液中試調製過程中,研發人員正在調整攪拌參數 受訪者供圖

  培育中試生態

  《新材料中試平台建設指南(2024—2027年)》指出,到2027年,面向新材料産業重點領域,以支撐科技成果轉化形成産業化能力為目標,支持地方開展中試平台建設和能力提升,力爭建成300個左右地方新材料中試平台,擇優培育20個左右高水平新材料中試平台,打造專業化建設、市場化運營、開放式服務的中試平台體系。

  新材料中試平台發展需多方合力破除壁壘,打造可持續發展的中試平台發展機制,形成符合我國産業升級需求、成體系的中試環節。

  ——培育中試生態。張書彥説,平台硬體設備在不斷完善,但中試服務的市場對接還不是很順暢。企業尤其是沒能力建設中試線的中小企業,對中試平台作用認識不足,“很多人誤認為我們只承接國家科研項目,不對外服務。”張書彥建議,相關部門可以對企業採購中試服務給予一定比例補貼,推進企業購買中試服務意願。“這可以讓企業低成本嘗試中試服務,從而建立‘中試服務概念’,長遠來看,就可以推動更多技術跨越轉化門檻。”

  ——補齊人才短缺。廣東先導微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項目部經理高錫乒介紹,目前,依託自建的中試平台,已經低成本高效率地解決了多項材料領域“卡脖子”技術的攻關。“公司專業技術人員缺口較大,我們也在不斷聯合高校設立定向培養計劃。”

  佛山市在打造“概念驗證之都、小試中試天堂”過程中發現,既懂技術研發,又懂生産製造及市場營銷的科技成果轉化人才明顯不足,制約平台的市場化運營及發展。佛山市科學技術局黨組書記、局長薛立偉介紹,重點培養一批知政策、精技術、擅溝通、通市場、懂金融的複合型技術經理人,營造活力充沛的技術經理人才發展生態。

  ——防範技術風險。此外,多家中試平台負責人反映,客戶對技術洩露有顧慮。平台應做好不同客戶之間的技術隔離和人員隔離,保護客戶專有技術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