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特色産業全鏈做強

在江西贛州于都縣梓山鎮萬畝富硒蔬菜産業園,一排排現代化蔬菜大棚整齊排列(資料照片) 劉玉平攝
➤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抓手,通過外引內培聚主體、模式創新聯農戶雙路徑,推動農業生産從散戶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轉型
➤為突破“抵押物缺失”瓶頸,江西探索以集體資産資本化為核心的融資路徑
➤全省共培育“贛鄱正品”品牌462個,龍頭企業成為品牌建設的核心載體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岳棟 張東陽
農業産業化是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關鍵抓手”。江西省立足富硒土壤、道地藥材、特色種養等獨特資源稟賦,以“一縣一業、一村一品”為導向,聚焦富硒農業、贛南臍橙、泰和烏雞、樟樹中藥材、高安辣椒等特色産業,通過龍頭企業引領全鏈條升級,推動“土特産”向優勢産業集群躍升。2024年,江西省涉農主體實現銷售收入3672.2億元、同比增長9.9%。全省農産品加工業、食品製造業用電量分別增長5.3%、9.0%。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走訪多地發現,江西深耕特色資源,聚焦龍頭引領,將“土特産”優勢轉化為生産、加工、銷售全鏈條競爭力,開闢出鄉村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關鍵路徑。
土特産規模化標準化水平提升
傳統分散經營模式下,小農戶缺乏標準化生産能力,特色農産品品質參差不齊。江西省以龍頭企業為核心抓手,通過外引內培聚主體、模式創新聯農戶雙路徑,推動農業生産從散戶經營向規模化、標準化轉型,為農業特色産業鏈升級奠定堅實基礎。
外引內培打造規模化生産“主力軍”。龍頭企業是整合土地資源、推動標準化種植的核心載體。江西通過政策激勵和資源整合的方式,培育壯大龍頭企業集群,破解“小散亂”困局。
一方面,外部招引優質資源:立足辣椒、中藥材、富硒農産品等特色資源,精準吸引外部龍頭企業落地。2024年全省共招引農業項目904個,簽約金額1407.6億元。另一方面,內部培育本土力量:每年投入超4億元資金,鼓勵合作社聯合組建實體、扶持能人大戶創辦公司,推動本地主體從小作坊向現代化企業升級。據統計,江西省2024年新增農業産業化省級龍頭企業234家,成為串聯産業鏈的“核心樞紐”。
龍頭企業通過土地流轉整合碎片化耕地,實現統一品種、統一技術、統一管理,以規模經營釋放生産效能。以宜春市高安富硒辣椒産業園為例,村集體投資公司牽頭整合2000畝土地,引入現代化標準大棚替代傳統拱棚,配套智能化滴灌系統,帶動單産提升37.5%,單價提高30%,産品獲有機、富硒、綠色食品三項認證,入選全國名特優新農産品名錄。
構建“風險共擔、收益共享”利益聯結機制。在土地流轉過程中,江西以“政府引導+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為核心,通過制度化設計強化利益聯結,形成多方共贏格局。
一方面,契約化穩定土地流轉關係。在政府推動下,農戶與企業簽訂10~20年長期合同——農戶可選擇土地租金或入股分紅,企業獲得穩定經營權,合作社則負責協調生産標準與利益分配。土地流轉後,農戶既能以員工身份參與生産、獲取工資,也可“返租”集體用地按標準種植、享受溢價收益,形成“土地流轉收入+務工收入+經營分紅”的多元增收渠道。
另一方面,比例化明確收益分配規則。各地探索量化分紅機制,確保利益透明可及。如樟樹市中藥材種植基地實行農戶、企業、合作社三方按照5:4:1的分紅比例,既保障農戶主體收益,又激勵企業與合作社發揮技術與管理優勢,同時推動村集體經濟通過合作社持股實現持續增長。樟樹市農業農村局農業綜合執法大隊黨支部書記付小青説:“本地大戶牽頭創辦的經營主體更傾向於讓利農戶,推動形成企業發展—農戶增收—産業升級的良性循環。”
做強龍頭引領與利益聯結後,江西特色産業生産規模化、標準化水平顯著提升,破解了傳統經營的效率瓶頸,更讓農戶深度融入産業鏈、價值鏈,為鄉村振興提供了可持續的生産端解決方案。
要素賦能破解農業深加工瓶頸
“農業不加工,等於一場空。”産業鏈深加工環節薄弱,原因之一是金融、技術等要素供給不足。江西省以龍頭企業為樞紐,擴大金融要素供給破解融資瓶頸、技術要素供給突破創新壁壘,助力農業特色産業從“初級産品輸出”向“高附加值加工”轉型。
金融要素針對性賦能破解加工融資短板。針對農業企業借貸難、抵押物少、生産周期長、風險高的痛點,江西以財政精準補貼,創新融資模式,為深加工産能擴張注入資本動能。
贛州市于都縣擁有豐富的富硒資源,為鼓勵當地優質農産品加工轉化,&&《于都縣富硒農業産業發展實施意見(試行)》,明確在現有農機補貼基礎上,對加工設備購置再給予適當補貼。
當地企業江西都夏園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邱晟告訴記者:“公司一整套加工設備購置費用達3000萬元,政府按照遞進補貼方案,共補貼了接近30%的資金,有效緩解了公司資金壓力。”此類政策不僅降低企業初期風險,更引導加工方向與市場需求深度綁定,推動“生産導向”向“消費導向”轉型。
為化解“抵押物缺失”,江西探索以集體資産資本化為核心的融資路徑。高安市整合全市村集體閒置資産,評估後轉化為企業資本,由村集體經濟投資公司作為主體,以集體資産抵押獲取銀行信貸,定向支持農業加工項目。這種“村投”模式既盤活了閒置資源,又為加工企業提供穩定資金流,實現“資源變資本、資本促産業”的閉環。
技術定向突破實現創新驅動。江西通過産學研協同和鄉土人才培育的方式,鼓勵龍頭企業聯合科研院所定向攻關,破解深加工關鍵技術瓶頸。
吉安市泰和縣烏雞加工企業與中國科學院、浙江大學合作,攻克小分子烏雞肽生物提取技術,産品符合國家食源性肽標準,價值較傳統加工提升數倍;贛州市尋烏縣企業聘請餐飲大師組建研發團隊,耗時兩年研發乳酸菌發酵工藝,使泡菜亞硝酸鹽含量低於飲用水標準,成功開發預製菜系列産品並實現産業化。
通過金融與技術要素的雙重賦能,江西特色産業深加工環節實現“量質齊升”,龍頭企業加工産能快速擴張,産品附加值顯著提升。要素賦能不僅補齊了産業鏈短板,更推動龍頭企業從“生産組織者”向“創新引領者”轉型,為農業特色産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核心支撐。
龍頭引領産銷協同
産銷銜接是農業産業鏈價值變現的“最後一公里”。江西省以龍頭企業為紐帶,通過品牌賦能溢價、渠道多元拓市、跨區域協同三措並舉,推動特色農産品從“田間”到“餐桌”高效轉化,破解“優質不優價”“增産不增收”難題,實現産業鏈末端價值躍升。
從“賣資源”到“賣品牌”強化價值導向。江西優質特色農産品曾因缺乏品牌標識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為此,全省以“贛鄱正品”區域公用品牌為引領,推動龍頭企業打造企業品牌與産品品牌,提升市場辨識度與溢價能力。
截至目前,全省共培育“贛鄱正品”品牌462個,龍頭企業成為品牌建設的核心載體。例如,贛州市37家富硒農業龍頭企業通過“贛鄱正品”認證後,産品附加值顯著提升——尋烏縣某農産品加工企業依託品牌效應,帶動營收實現三倍增長。
同時,龍頭企業主導制定種植、加工、包裝全流程標準,通過統一技術參數、實施全程質量追溯與標準化管理,形成“從田間到終端”的品質管控閉環,保障産品農殘、營養成分等關鍵指標穩定可控,強化市場信任度,確保品牌質量。
“線上+線下”構建全域銷售網絡。龍頭企業發揮組織化優勢,整合資源搭建多維度銷售渠道,推動特色農産品從本地市場走向“全國餐桌”。
線上激活數字營銷新動能。龍頭企業牽頭組建專業化銷售團隊,借力直播電商、&&旗艦店等新業態打通原産地—消費者直連通道。高安市上湖鄉上湖村由村集體公司聯合龍頭企業,培訓“辣妹”“椒哥”等本土主播團隊,通過抖音、美團優選等&&開展“村播”活動,積極推廣上湖辣椒品牌;泰和烏雞、贛南富硒臍橙等龍頭企業在淘寶、京東建立官方旗艦店,實現“雲端”市場的精準觸達。2024年全省農産品網絡零售額突破300億元關口、增長54.3%,高於全國平均增速39個百分點。
線下匹配多元市場需求。龍頭企業建立標準化品控分級體系,針對不同渠道定制供應策略,提升産品與市場的匹配效率。上湖村集體銷售公司通過分級分揀,將特級品供應盒馬鮮生等高端商超,二級品直供餐飲企業,普通品覆蓋傳統菜市場,實現“優質優價、按需分配”。
構建“産銷地無縫銜接”供應鏈。為突破地域限制,龍頭企業依託政策紅利與物流網絡,推動特色農産品“走出去”,建立跨區域産銷協作機制。贛州市把握與深圳對口合作機遇,由龍頭企業牽頭在深圳設立贛南農産品品牌展銷館,配套冷鏈物流專線,實現“農産品採摘即進廠、出廠即入灣區”。
通過龍頭企業引領的産銷協同模式,江西特色農産品流通效率顯著提升,未來需進一步強化品牌國際化布局與數字化供應鏈建設,持續釋放産銷協同的乘數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