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創新
➤《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以創新驅動和産業升級為核心,構建全鏈條産業創新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政策着力點
文 | 王雪坤
建設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國家級經開區”)是我國推進改革開放的重要舉措。40多年來,國家級經開區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持續推進改革創新、開放發展,在我國吸收利用外資、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擴大對外貿易、促進産業集聚、服務國家區域發展戰略中,有效發揮了窗口、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
2024年,在全部的232個國家級經開區中,匯聚了8.5萬家高新技術企業,佔全國的18.3%,實現了10.7萬億元人民幣的外貿進出口額,佔全國的24.5%,實際利用272億美元外商投資,佔全國的23.4%。國家級經開區已經成為我國對外開放的排頭兵和區域經濟增長極。
當前,國際國內形勢日趨複雜多變,國家級經開區發展面臨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和國內經濟轉型升級的雙重挑戰。為了進一步釋放國家級經開區改革創新活力,商務部印發了《深化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改革創新以高水平開放引領高質量發展工作方案》(以下簡稱《工作方案》),從四個方面提出16項改革創新舉措,構建起國家級經開區改革創新的系統方案。
向新而行 服務發展新質生産力
國家級經開區擁有全國18.3%的高新技術企業和超過700家國家級孵化器、眾創空間,形成了覆蓋電子信息、高端裝備製造、汽車、石化、新能源、新材料等多個領域規模龐大、分工明晰、配套齊全的産業體系。着眼於這一優勢,《工作方案》明確提出以創新驅動和産業升級為核心,構建全鏈條産業創新體系,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政策着力點。
着眼於提升創新策源能力。國家級經開區是發展新質生産力的沃土,《工作方案》着眼於將國家級經開區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載體,提出一系列創新策源能力建設的具體舉措。在平台建設方面,支持有條件的國家級經開區布局重大産業科技創新平台;在産學研合作方面,鼓勵科技領軍企業與高校、科研機構深度合作,共同攻克關鍵核心技術;在創新服務方面,支持建設科技型企業孵化器等産業創新服務體系,探索“海外研發、國內轉化”新模式等舉措,為國家級經開區集聚全球創新資源提供政策支持。
着眼於構建和完善現代化産業體系。經過多年發展,國家級經開區既有布局先進製造業的需要,也有産業鏈衍生發展的需求,《工作方案》注重在産業發展方面為國家級經開區注入新動能。例如,着眼超前布局未來産業,支持國家級經開區創建未來産業孵化器和先導區,加強未來産業計量體系和能力建設;着眼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支持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通過數智化、綠色化技術培育壯大製造業高質量發展基礎;着眼促進産業體系的服務化,針對當前全球産業、貿易和規則“服務化”的發展趨勢,鼓勵國家級經開區發展服務型製造,引導生産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價值鏈高端延伸。
着眼於穩固産業鏈供應鏈韌性。産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工作方案》支持國家級經開區要在打造安全穩固産業鏈供應鏈上發揮更大作用,例如,支持通過招引科技領軍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做強“鏈主”企業;鼓勵通過跨區域合作,優化産業鏈布局等。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增強國家級經開區的抗風險能力,也將提升整個國家的産業安全水平。

在位於蘇州工業園區的沛嘉醫療科技(蘇州)有限公司測試實驗室裏,檢測人員使用頻閃儀檢查正在疲勞測試中的人工心臟瓣膜開閉合形態( 2025 年 3 月 21 日攝) 新華社發(陳雨禾攝)
開放借力 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
有序擴大自主開放和單邊開放事關我國高水平對外開放和贏得國際競爭主動權。國家級經開區是我國外資外貿的“第一梯隊”,是“投資中國”的優先選擇,也是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平台。在擴大高水平對外開放中,國家級經開區需要承擔起更深層次的開放任務,為此,《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務實舉措,以高水平對外開放為引擎,提升國家級經開區資源配置能力和國際競爭力。
注重穩外資穩外貿。我國發展的外部環境不確定性不穩定性增加,國家級經開區穩外資穩外貿主陣地責任愈加凸顯。《工作方案》提出了提高利用外資質量和創新外貿發展的具體舉措,包括鼓勵生物醫藥、高端製造等領域外商投資,支持數字服務出口,建設內外貿融合發展産業集群、國際樞紐物流中心等。國家級經開區將更加注重吸引高附加值、高技術含量的外資項目,創新外貿新業態,從而提升整體産業結構層次。
注重開放平台賦能賦權。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是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的必然要求。《工作方案》要求國家級經開區加大制度型開放力度,賦予國家級經開區更多改革開放先行先試功能,具體措施包括:支持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與自貿試驗區和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示範協同發展、加強招商隊伍建設、優先安排品牌活動等,為拓展國家級經開區的開放廣度和深度提供支持,為國家級經開區産業結構升級換代賦能。
注重拓展國際合作空間。加強國際合作是提升國家級經開區對外開放水平的重要途徑之一。《工作方案》進一步豐富了國家級經開區開展國際合作的方式和內容,具體措施包括:探索深化“兩國雙園”等合作模式,鼓勵國家級經開區在多雙邊倡議、協議框架下加強綠色發展、數字經濟、海洋經濟等領域對外合作,推動沿邊地區國家級經開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與毗鄰國家加強跨境産業合作等。這不僅有利於吸引更多優質外資進入中國市場,也有助於中國企業“走出去”,在全球範圍內配置資源。
改革提效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
國家級經開區是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工作方案》提出了一系列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的舉措,為國家級經開區發展釋放更多制度紅利。
強化管理機制創新。《工作方案》從完善制度建設入手提出國家級經開區應因地制宜實行符合新時代發展需要的管理體制,包括:深化改革完善符合實際的人事管理制度、績效考核激勵機制等,推動園區行政管理主體與開發建設主體相對分離,有關經濟管理權限向園區應放能放盡放等。一系列具體舉措旨在破解傳統體制的效能瓶頸,釋放市場主體的創新活力。
強化打造營商環境高地。國家級經開區在簡政放權、優化服務、創新監管、權益保障等方面成效顯著,目前,約60%的國家級經開區內設機構數量不超過10個,可為企業提供全流程、高質量的便捷政務服務,有效激發了市場主體活力。《工作方案》進一步聚焦營商環境建設,健全企業關注的“高效辦成一件事”重點事項清單,推進政務服務事項省內通辦、跨省通辦,探索推進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深化包容審慎監管、智慧監管等,通過行之有效的創新舉措更好地服務於國家級經開區創新發展。

在北京經開區的機器人大世界,優必選的 Walker S1 系列人形機器人在執行搬運作業展示(2025 年 6 月 17 日攝) 鄭煥松攝/本刊
區域協同 帶動區域間均衡發展
國家級經開區是實現區域重大戰略,帶動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力量。2024年,中西部和東北地區的國家級經開區實現地區生産總值6.65萬億元人民幣和工業生産總值3.73萬億元人民幣,分別達到了東部地區經開區的67%和74%。由於不同地區的國家級經開區在資源稟賦、産業基礎和發展階段上存在較大差異,《工作方案》從區域全局入手,提出國家級經開區要有序推動産業承接合作和梯度轉移,為構建高質量發展體系打下基礎。
突出區域間産業有序轉移。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國家級經開區産業結構具有明顯的地域特點,區域之間産業互補性較強。《工作方案》提出要通過國家級經開區之間、國家級經開區與邊(跨)境經濟合作區之間形成産業聯動,支持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家級經開區承接加工貿易梯度轉移,增強中西部地區對外資的吸引力,形成協調聯動的良性發展格局。
突出區域共建合作新模式。長期以來,國家級經開區根據“政府引導、市場主導”原則,開展了援疆援藏、結對幫扶等多種形式合作共建,有效提升了欠發達地區國家級經開區發展水平。為了進一步在項目流轉和利益共享方面探索嘗試,解決合作共建的核心問題,《工作方案》提出要支持東部地區國家級經開區與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國家級經開區、邊(跨)境經濟合作區共建産業園區,推動轉出地和承接地利益共享,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和程度上發揮國家級經開區對國內區域經濟發展的帶動作用。
除此之外,《工作方案》還在要素保障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具體措施,例如,提升土地資源利用效率,支持各地為國家級經開區單列年度土地指標;加強財政金融支持,允許使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等資金支持産業項目,支持開發建設主體上市融資等;支持綠色低碳發展,加大人才招引力度,確保國家級經開區在要素資源整合等能力建設上取得新突破。
(作者為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