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澇同禦保安瀾——專訪水利部副部長  王寶恩-瞭望周刊社

旱澇同禦保安瀾——專訪水利部副部長  王寶恩

2025-07-07 11:27:20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27期

 

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

➤今年以來,全國降雨、江河來水總體偏少,大江大河汛情總體平穩

➤隨着主汛期到來,防汛工作存在一些挑戰。比如,遇超標洪水或標準內洪水,堤防仍有發生漫頂和潰決的可能;中小水庫尤其是病險水庫失事風險較大,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損失等

➤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由0.49%下降到0.23%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賈雯靜

  

  自6月1日起,我國南方地區進入主汛期;自7月1日起,我國全面進入主汛期,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進入關鍵階段。

  據預測,今年主汛期我國區域性階段性旱澇明顯,北方洪澇可能偏重,極端暴雨洪澇事件趨多趨頻趨強,盛夏可能有較強颱風北上影響內陸,災害風險偏高。

  近日,《瞭望》新聞周刊記者專訪水利部副部長王寶恩,解讀今年汛情旱情的顯著特點與潛在風險,闡述水利相關部門在防汛抗旱方面採取的重點工作部署與應對策略,助力各地全面做好防汛抗旱工作,築牢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堅固防線。

  全國降水總體偏少

  《瞭望》:今年防汛形勢呈現出哪些新的特點與趨勢?

  王寶恩:今年以來,全國降雨、江河來水總體偏少,大江大河汛情總體平穩。但受局地極端強降雨等影響,個別地方發生山洪、山體滑坡等災害。雨情、水情、汛情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全國降水總體偏少但分佈不均。截至6月29日,全國面平均降雨量261毫米,較常年同期的270毫米偏少3%。降水分佈不均,珠江、浙閩、黃河流域較常年同期偏少1~2成,松遼流域較常年同期偏多1成。

  二是江河來水偏少為主,長江上游黃河松花江遼河偏多。今年以來,全國主要江河徑流量較常年同期總體偏少2成。其中,長江中下游幹流偏少2成,淮河干流偏少4~5成,海河流域漳河偏少9成,浙閩地區閩江錢塘江偏少4~5成,珠江流域西江、北江、東江偏少1~4成;長江上游幹流偏多1成,黃河干流偏多1~2成,松花江幹流偏多4成,遼河偏多1.3倍。

  三是入汛日期偏早,大江大河汛情總體平穩。我國今年入汛日期為3月15日,較多年平均入汛日期偏早17天。當前,主要江河水位較常年同期總體偏低,共有304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最大超警幅度9.20米,其中40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最大超保幅度5.50米,8條河流發生有實測資料以來最大洪水。

  《瞭望》:今年防汛工作主要面臨哪些風險點和挑戰?

  王寶恩:隨着主汛期到來,大江大河大湖防汛壓力進一步加大,甚至可能發生超標準洪水,防汛工作存在一些挑戰。

  比如,遇超標洪水或標準內洪水,堤防仍有發生漫頂和潰決的可能;中小水庫尤其是病險水庫失事風險較大,可能造成人員傷亡和重大損失;山洪災害防治難度大,是造成人員傷亡的主要原因;部分蓄滯洪區運用時人員安全、工程安全難以保證;受氣候變化影響,極端天氣事件頻發,存在平常低風險突變成高風險事件的可能。

  備汛防汛工作有條不紊

 《瞭望》:水利部制定了怎樣的整體目標,將如何保障其實現?

  王寶恩:水利部堅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防汛抗旱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踐行“兩個堅持、三個轉變”防災減災救災理念,確定了“人員不傷亡、水庫不垮壩、重要堤防不決口、重要基礎設施不受衝擊”和確保城鄉供水安全目標,扛牢防汛抗旱天職,樹牢底線思維、極限思維,加快推進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和能力現代化,構建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全面提升防災減災能力。

  一是全面排查消除水庫、河道、堤防、蓄滯洪區安全風險隱患,加快水毀水利設施修復,確保汛前恢復防洪功能。二是加快構建雨水情監測預報“三道防線”,加強多源信息歸集共享,迭代優化監測預報結果,實現延長洪水預見期與提高洪水預報精準度的有效統一。三是科學調度流域防洪工程體系,加快推進數字孿生流域、數字孿生工程建設,迭代優化調度運用方案。四是盯緊抓牢水利工程安全度汛,逐一落實暴雨影響範圍內水庫、淤地壩、重大引調水工程、在建工程等安全度汛措施,加強堤防巡查防守,預置搶險力量、料物、設備,確保工程安全。五是紮實推進小流域山洪災害“四預”能力建設,加快完善山洪災害防禦體系,全力防範化解山洪災害風險。六是嚴格河湖庫水域岸線空間管控,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妨礙河道行洪、侵佔水庫庫容、影響蓄滯洪區運用等突出問題,堅決維護行洪蓄洪滯洪功能。七是精準施策做好抗旱保供保灌,強化旱情監測和中長期預報,科學精準實施水工程抗旱調度及應急水量調度,建立健全應對連續乾旱、長期乾旱的供水安全保障體系。八是建立健全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健全責任落實、決策支持、調度指揮機制。

  《瞭望》:截至目前,相關工作進展、成效如何?

  王寶恩:目前相關備汛防汛工作正有條不紊進行。

  一是深入開展隱患排查。水利部部領導和總師帶隊開展備汛情況檢查,排查水利風險隱患。派出工作組聚焦水工程重點部位全面檢查,發現問題以“一省一單”形式督促有關單位及時整改到位。

  二是加快水毀修復進度。及時恢復水利工程設施防洪功能,截至目前,納入水利部監管的4257處重點水毀修復項目已完成4243處、修復率99.6%,其餘項目逐一採取安全度汛措施。

  三是及時更新方案預案。逐流域修訂主要江河防禦洪水方案、洪水調度方案和超標準洪水防禦預案,開展實戰化防洪調度演練。

  四是強化“四預”措施。發布山洪災害氣象預警63期;27個省(區、市)1430個縣發布10.07萬次縣級山洪災害預警,向相關防汛責任人發送預警短信796.7萬條,啟動預警廣播1.26萬次,向社會公眾發布預警短信1.77億條。向防汛責任人和社會公眾發布江河洪水乾旱水情預警244次。

  五是科學精細調度水工程。統籌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科學精細調度運用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各類水工程,綜合採取“攔、分、蓄、滯、排”等措施,充分發揮流域水工程體系防洪減災效益。入汛以來長江、淮河、珠江、太湖流域2057座(次)大中型水庫共攔蓄洪水254.21億立方米。

  六是堅持旱澇同防同治。精準範圍、精準對象、精準時段、精準措施,科學、精細、系統做好水工程抗旱調度,長江流域實施3輪保灌溉補水調度,累計向下游補水72億立方米,黃河流域春灌期間調度劉家峽、萬家寨、小浪底等骨幹水工程累計補水92億立方米,保障抗旱用水需求。

  通過一系列汛前準備“組合拳”,有效避免了人員傷亡。例如颱風“蝴蝶”登陸期間,我國海南、廣東、廣西、江西、浙江、湖南、福建等地出現今年以來最強降雨過程,8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廣西北流河上游發生2010年以來最大洪水,水利部門及時發布洪水預報、洪水預警,派出工作組赴暴雨洪水防禦一線協助指導。

  再如6月中下旬,柳江上游幹流都柳江發生超歷史記錄特大洪水,水利部門提前發布超標準洪水預報預警,地方政府根據預警提前安全轉移危險區群眾近10萬人,最大程度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截至2025年6月20日,通過系統、科學、安全、精準調度防洪工程體系,初步統計減淹城鎮308個(次)、減淹耕地面積145.81萬畝、避免人員轉移35.71萬人(次)。

  主動適應極端水旱災害頻發“常態”

 《瞭望》:2025年水利工作的重點之一是完善水旱災害防禦體系,在這方面有哪些具體措施?

  王寶恩:水利部不斷夯實抵禦水旱災害堅固防線,加快完善安全可靠的水旱災害防禦“三大體系”。

  一是完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科學布局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功能建設。實現七大江河干流重要堤防達標三年行動方案目標任務。實施病險水庫除險加固三年行動,加快實施72座大中型、2207座小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啟動實施蓄滯洪區建設管理三年行動,開工建設一批國家蓄滯洪區,嚴格非防洪建設項目洪水影響評價,常態化開展遙感監測監管。推進主要支流和中小河流系統治理。推進海堤建設。

  二是完善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健全第一道防線,建立健全衛星數據共享機制,深化氣象衛星數據應用。統籌規劃推進水利測雨雷達組網建設,建設數據歸集管理與應用服務平台,制定建設與應用技術規範,加快研發耦合衛星和測雨雷達的“雲—雨”降水規律及降水預報模型。強化第二道防線,在暴雨洪水來源區、山洪災害易發區以及水工程防洪影響區等加密布設雨量站,提高監測覆蓋率。深化産匯流規律及水文預報模型研發應用。提升第三道防線,優化水文站網布局,填補監測空白,推進水文測站測驗設備和測驗方法現代化改造,提升高洪和超標準洪水監測能力,提高極端條件下測驗和通訊保障能力。加強洪水演進規律及水動力學模型研發應用,延伸洪水傳導預報。以流域為單元,建立健全“三道防線”耦合貫通的雨水情監測預報體系。

  三是完善水旱災害防禦工作體系。健全責任落實機制,嚴格落實各項防汛責任制,落細落實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管理各層級各環節責任,落細落實山洪災害預警“叫應”機制和人員轉移“五個關鍵環節”責任,落細落實在建工程、重要基礎設施安全度汛責任,落細落實薄弱堤段、險工險段、病險水庫(閘)巡查防守責任。健全決策支持機制,配強各級水旱災害防禦人才專家隊伍。加強“四預”能力建設,並在數字流場“正向—逆向—正向”對洪水風險和工程調度進行推演。健全調度指揮機制,完善會商研判、預警發布、工程調度、專項部署、下達執行環節等措施,落實重大水旱災害事件調度指揮處置流程,嚴格指令執行監督。加強旱情、鹹情預報和水源調度,確保城鄉供水安全和灌區農作物時令灌溉用水需求。

  《瞭望》:當前我國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狀況如何?

  王寶恩:水利部不斷加強水旱災害防禦能力建設。工程措施方面,大江大河基本形成以水庫、河道及堤防、蓄滯洪區等組成的流域防洪工程體系,通過綜合採取“攔、分、蓄、滯、排”措施,基本具備防禦新中國成立以來實際發生的最大洪水能力;全國水利工程年供水能力達到9000億立方米,通過綜合採取“蓄、引、提、調”等措施,可確保城鄉供水安全,最大程度減輕乾旱損失。

  非工程措施方面,監測預報預警能力顯著提升,全國各類水文測站由2012年的7萬多處增加到2025年的13萬餘處,收齊全國站點信息由30分鐘縮短到15分鐘,南、北方主要河流洪水預報精準度分別提升到90%和70%以上,在有山洪災害防治任務的2076個縣建設了山洪災害監測預警平台。

  通過綜合運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成功戰勝了2020年長江流域性大洪水、2021年黃河罕見秋汛、2022年珠江流域北江特大洪水、2023年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2024年全國26次編號洪水,與上一個十年相比,近十年我國洪澇災害年均損失率由0.49%下降到0.23%,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和供水安全、糧食安全,保障了經濟社會穩定運行。逐步消滅了困擾我國幾千年的大水大災難、大旱大饑荒的狀況。

  (文中所涉數據及汛旱情況截止時間為6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