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中國大地 爭創世界一流-瞭望周刊社

扎根中國大地 爭創世界一流

2025-05-26 10:53:52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21期

  

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

➤打破學科建製成立“六創”,核心就是要面向産業、面向問題、面向實際

➤新工科是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交叉學科,新文科則是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交叉學科,必須避免踏入“大而不強”“膨脹式改革”陷阱

➤基礎研究要聚焦解決知識體系根本問題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吳振東

  

  1905年,為捍衛國人辦學主權,復旦公學成立。“復旦”二字,取自《尚書大傳·虞夏傳》“日月光華,旦復旦兮”,意寓追求光明、自強不息。時光走過兩個甲子,復旦大學已站在代表中國高校參與全球競爭的前列,正加快邁向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前列。

  “一年破局,三年成型,五年成勢”,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復旦以時不我待的精神高舉改革旗幟、勇當創新尖兵。復旦大學黨委書記裘新&&,復旦將以建設綜合性研究型創新型大學為主攻方向,不斷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推出更多首創性、引領性改革舉措。

 以文理醫工“四輪驅動”建設創新型大學

  《瞭望》:復旦建校120周年,學校將今年關鍵詞定為“改革·破局”。當前要破何“局”,改革方向與路徑何在?

 裘新:近兩年來,全校經過三次思想大討論,對改革的重要性與緊迫性認識明顯增強,改革意識與創新活力持續提升,新一輪改革的目標和路徑也更加明確:

  改革是奉“命”而為。這個“命”,指的是黨和國家需要、時代和社會需要,是服務中國式現代化之“命”,也是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産力之“命”。國家推動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改革的大潮浩浩蕩蕩,復旦必須順應大勢。上海市委也要求我們,以科技發展、戰略需求為牽引,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一體發展上打頭陣、當尖兵。這是使命所繫、職責所在。同時,面對全球科技競爭、人才競爭,唯有通過改革,才能搶佔先機、贏得主動。

  改革要“自討苦吃”。改革進入深水區,必然面臨利益調整、結構重塑和複雜矛盾。當前,全校上下都把這輪改革視作復旦自1952年院係大調整、2000年兩校(復旦大學與上海醫科大學)合併後學科發展的第三次歷史機遇,希望通過內生性改革、存量改革,形成文理醫工“四輪驅動”格局,實現向一流創新型大學的跨越式發展,更有力地服務創新型國家建設。

  改革需明確路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後,學校召開第十六次黨代會等重要會議,逐步明確“135”改革路徑。“1”即“一年破局”,研究制定《復旦大學統籌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改革實施方案》,提出實施6方面18項重點改革任務,花1年時間打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新局面。“3”即“三年成型”,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改革為骨架和基座,研製實施學校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的三年行動計劃,力爭花3年時間,推動改革初顯成效,服務教育強國建設取得重要進展。“5”即“五年成勢”,以三位一體改革和三年行動為基礎,啟動“十五五”規劃(2026~2030年)編制工作,用5年時間,到2029年完成學校黨代會確定的各項目標任務,為復旦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奠定更堅實基礎。

  《瞭望》:學校近年一系列學科專業調整備受關注。新一輪改革將有哪些重點舉措,面臨的主要挑戰及對策是什麼?

 裘新:改革是當今中國高等教育的主旋律。復旦的學科專業調整,就是要在國家和上海創新布局中找準定位、發揮優勢,找到自己的高質量發展路徑,為建設創新型大學發揮支撐作用。

  在新工科建設上,學校把相關院係和實體科研機構,包括理科中的工科部分,進行系統重組,構成集成電路與微納電子、智能材料與未來能源、計算與智能、未來信息、智能機器人與先進製造、生物醫學工程與技術等6個新工科創新學院。六大創新學院(簡稱“六創”)均由學科大咖擔任“掌門人”。

  工科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導向,要奔着最緊要的問題去,奔着最有應用價值的地方去,奔着成本最低效益最大的方向去。這與基礎研究的從興趣出發、抽象推導、追求完美有明顯不同。我們打破學科建製成立“六創”,核心就是要面向産業、面向問題、面向實際。

  相比理科的自由探索,工科更強調團隊協作。“六創”圍繞前沿領域及國家攻關任務,通過建設科研團隊和培育協作文化,引導教師突破舒適區,為協同攻關提供制度保障和環境支撐。

  此外,新工科建設還需破解評估難題。工科成果評價涉及産品性能、經濟效益、社會影響等主客觀指標,部分需時間驗證。應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導向為核心,進一步深化評價制度改革,科學認定標誌性成果。

  當前,全校按照文(含人文、社科)、理、工、醫和交叉五大門類進行專業優化調整,計劃花兩年時間,實現文、理、工、醫和交叉門類招生規模各佔20%左右。目前看,交叉門類的主力軍是新文科、新工科,幾乎各佔了交叉門類20%的半壁江山。

  不少校友擔心,學校適度減少文科招生名額,會否丟掉復旦的“文脈”?我們明確,文科是復旦的旗幟、優勢,“老根”不能動搖。文科的布局和調整,是為更好應對百年變局挑戰,抓住新文科建設機遇,突出創新發展、精品發展。對於人文與社科領域的招生調整和學科建設,學校有兩大基本考慮:

  一是優化人文社科招生培養結構。客觀看,高考文科生源減少和考生報考意願變化,招生需作出相應動態調整。同時,近兩年學校大幅增加新文科的培養項目設置和名額投放,文科與理工醫學科交叉的雙學士學位規模已佔2025級招生總人數的近10%。

  二是加快文科轉型升級。近年來,學校持續發力,人文學科優勢得到彰顯,社會科學國際影響力、競爭力快速提升。在新發布的2025QS世界大學學科排名中,復旦文社理工醫五大門類均在全球前100名,其中人文79名、社科58名;有46個子學科上榜、列全國第一,鞏固了復旦的文科重鎮地位。

  新工科是服務新質生産力發展的交叉學科,新文科則是解決中國式現代化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交叉學科,必須避免踏入“大而不強”“膨脹式改革”陷阱。復旦文科需提升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參與引領學術範式變革能力,直面人類社會與中國式現代化實際,協同各學科運用新方法工具,基於實證研究作出精深管用的闡釋。

  在創新源頭“種好自己的果樹”

  《瞭望》:圍繞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優化創新生態,學校近年來推出哪些有效舉措?

  裘新:基礎研究是國家創新體系的“源動力”和“元實力”。學校推進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改革,提升創新策源能級是核心任務之一。

  科學家特別是青年科研工作者的視野與能力決定基礎研究品質。我們堅持“有組織選育”。在上海市支持下,學校建設基礎研究先行區,打造相輝研究院,重點引進全球頂尖科學家、青年英才及遴選追蹤一批校內優秀科研人員,為高風險、顛覆性研究提供10年以上長周期支持,保障優秀青年科研人員獲得穩定資源與寬鬆環境。

  在校友鼎力支持下,我們成立了學敏高等研究院,致力於打造世界頂尖的自然科學領域高水平基礎研究和交叉研究機構,未來十年計劃引進全球範圍內近百位最傑出的青年科技人才,追求偉大的科學發現和突破。

  同時,探索最靈活制度安排。以創新能力、質量、實效、貢獻為導向,引領全國推出“代表作”評價制度,全面深化“準聘—長聘”制改革,對標世界一流前列水準把人才遴選與人才培育結合起來,推動準聘教師同城有序流動。

  基礎研究要聚焦解決知識體系根本問題。用金力校長的話説,就是要“種好自己的果樹”,而不是“光摘別人樹上剩下的果子”。學校堅持“有組織選題”。在學科牽引上,用好自設學科自主權,超常布局引領性前瞻性未來學科和方向,加速培育新興交叉學科和領域;在任務牽引上,健全問題聚焦、任務耦合、路徑協同、成果集成的聯合攻關機制;在需求牽引上,把企業作為“出題人”,聯合企業當好“答題人”,引導各類要素聚力高風險原始創新。

  此外,學校推動“有組織轉化”,幫助科學家和團隊跨越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産業的鴻溝,構建富有活力的創新生態。我們的路徑是建設創新轉化研究院(祖泉研究院),強化國家大學科技園的成果轉化、産業孵化、創業扶持功能,推進科創母基金建設,建設以復旦為支點的“政産學研金服用”創新共同體。

 《瞭望》:人工智能時代,復旦大學如何讓人工智能服務於科研、人才培養及新質生産力培育?

  裘新:今年以來,復旦大學在科研領域頂尖刊物上發表了一系列成果。比起數量,這些成果背後共同的特徵更值得關注:均是在科研範式上的顛覆性變革,通過推動科學智能(AI for Science)為科研賦能,加速科研突破。

  我們把科學智能作為推進創新範式變革和支撐新質生産力發展的關鍵一招,以上海科學智能研究院為後盾,在各一級學科建立科學智能創新中心。目前,全校科學智能科研團隊已超百個,在固態電池、物質結構、人類衰老、蛋白質結構預測、類腦智能等領域,取得了一批與國際領先水平比肩的新成果,並在中華文明探源、物流管理、城市消費等方面有力拓展了學科交叉。

  另一方面,學校深化“人工智能+”教育教學改革,首創“AI大課”,建立包含通識基礎、專業核心、學科進階、垂域應用四大序列的AI—BEST進階式課程體系,首批高標準建設課程116門。同時,在全國率先啟動建設41個“X+AI”本科雙學位、從A+學科中遴選了10個一級學科開展“學術型學科博士+專業型AI碩士”雙學位項目試點。今年將實現AI課程覆蓋全體本研學生、AI+教育覆蓋全部一級學科、AI素養能力要求覆蓋全部學位項目的“三個100%”滲透率目標。

“復旦源”(2025 年 5 月 14 日攝) 劉穎攝 / 本刊

 築牢辦學育人“承重墻”

  《瞭望》:學校近年來在全面落實立德樹人上取得哪些成果?

  裘新: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必須堅持正確辦學方向,培養好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努力培養更多具備創新創業能力和文化傳承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近年來,復旦大學積極構建以價值觀塑造為根本的“大思政課”體系,大力建設“強國之路”思政大課,完善學思踐悟教學閉環,把思政教育“小課堂”和社會“大課堂”有效融合起來,錘煉學生強國本領,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學校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工程,構建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築牢辦學育人“承重墻”,系統塑造立德樹人的新生態新格局。

  在文化育人體系建設方面,我們賡續復旦百廿血脈,建設“復旦源”文化育人功能區,形成“一源六館”格局,即校史館、博物館、藝術館、科技成果館、校友館和特藏檔案館,挖掘用好根植於校史和各學科的文化資源,探索傳承弘揚復旦精神、大學文化的新載體、新模式;持續發揮《共産黨宣言》展示館、玖園愛國主義教育建築群的育人功能,建強望道研究院平台,發揮“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博講團、博醫團等的引領示範功能,大力培養“宣言精神”忠實傳人。同時,堅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建好“文化校歷”示範引領品牌,匯聚、配置和共享育人資源,服務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需要,厚植卓越而有趣的育人沃土、學術沃土、文化沃土,培育優良校風學風。

  《瞭望》:學校在120年的辦學歷程中積澱了眾多寶貴精神財富,當需要改革攻堅時,您會想起校史中的哪些人和事?

 裘新:百廿復旦星空中,許多熠熠生輝的名字,鐫刻在復旦大學教育救國、教育報國、教育強國的奮進征程上。

  復旦大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一所高校。1902年,我國著名教育學家馬相伯懷着教育救國理想,毀家興學,捐獻名下全部3000畝田産,創辦震旦學院。1905年,為捍衛國人辦學主權,震旦學生集體簽名退學,在馬相伯帶領下創辦了復旦大學的前身——復旦公學。復旦的創立,寄託了國人教育救國、振興中華的理想,也熔鑄了復旦人自立自強的精神氣質。

  謝希德作為新中國首位大學女校長,被譽為“中國半導體之母”。改革開放初期,她前瞻性推動復旦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憑藉自身影響力親撰推薦信助師生出國深造。她唯一的要求是學成歸來報效國家,踐行“送學生出去、讓知識回來”理念。

  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得主、數學家谷超豪院士一生中三次轉變學術方向,從微分幾何到偏微分方程再到數學物理,每一次轉型的理由都是因為“國家需要”。為了國家的需要,谷老一次次探索科學的邊界,也在不斷拓寬人生的邊界。

  時代楷模、全國優秀共産黨員、全國優秀教師鐘揚教授,生前長期援藏,在青藏高原克服種種困難,16年跋涉50多萬公里,收集了4000萬顆種子,為國家和人類儲存下綿延後世的基因寶藏。學校每年表彰“鐘揚式”好黨員、好老師、好團隊,“種子精神”在延續弘揚。

  一代代復旦人秉持“團結、服務、犧牲”的復旦精神,賡續紅色基因,博學篤志、切問近思,為國育才、持續創新,追求卓越、不懈奮鬥,方有今日扎根中國大地、邁向世界一流大學前列的鼎新氣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