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區:“悅”文化上做文章-瞭望周刊社

天心區:“悅”文化上做文章

2025-05-26 10:52:11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21期

  

➤長沙天心區嘗試探索一條以文化賦能為內核、以新消費為引擎的文旅消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着力將流量經濟向留量經濟升級

  文 | 王輝

  

  在各地加快把文化旅游業打造成為支柱産業的當下,作為湖南省省會城市長沙的核心城區,天心區依託區位資源優勢,立足長沙“網紅”“長紅”“常紅”進階式發展目標,在“悅”文化上做文章,讓文化“悅起來”、文旅“潮起來”、消費“燃起來”,嘗試探索一條以文化賦能為內核、以新消費為引擎的文旅消深度融合高質量發展路徑。

長沙太平老街游人如織(2024 年 5 月攝)長沙市天心區委宣傳部供圖

  將“網紅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天心區的文旅消融合實踐,核心在於將“網紅流量”轉化為“經濟留量”。

  “文化名區”形象初步樹立。天心閣(西文廟坪)歷史文化街區被納入全省十大重點歷史文化示範街區,西文廟坪、妙高峰入選第二批湖南省歷史文化街區,天心閣街區新晉省級旅游休閒街區。推出“閣下天心”新媒體傳播品牌,打造“閣下市集”“閣下音樂會”“閣下品牌秀”“閣下有約”等一系列“閣下天心”文化新消費業態活動,“人心悅處是天心”的地域文化IP效應不斷放大。

  圍繞國際文化創意中心核心承載區的發展定位,天心區積極打造文化創意産業高地,着力推動産業集聚融合,文化産業競爭力躍居2023年全國百強區第10位,連續7年登上中國城區經濟高質量發展百強區榜單且名次逐年上升(2024年居第49位),連續4年入列賽迪投資競爭力百強區(2024年居第35位)並居全省第一。

  “網紅城區”熱度持續不減。太平老街、黃興南路步行街、坡子街民俗美食商業街、解放西路酒吧一條街等成為網紅夜游必打卡點。2024年,五一商圈累計客流超2.3億人次,在長沙遙遙領先。2024年國慶假期,天心閣在抖音、微博、視頻號、小紅書等平台曝光量破1.01億次,購票進入天心閣核心景區游客同比增長84%;國慶假期後半個月,購票游客人次同比增長35.23%。

  新消費賽道領跑搶先。天心區以一個國際消費中心規劃、一個産業政策、一個服務平台、一個新消費聯盟、一個新消費産業基金、一個全國性的新消費峰會活動、一批新消費場景“七個一”工程為抓手,系統謀劃、戰略布局新消費産業,打造全國新消費産業發展高地。五一商圈成為首批國家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區域內涌現出茶顏悅色、黑色經典、費大廚等30余個新消費頭部品牌和野肆月球、潭州市集、山有舍、湘畔田園等一批文旅消費新場景。此外,天心區首創夜間經濟服務中心,推出24小時全時管理,夜經濟影響力排全國20強區縣首位。

  從文旅融合到文化賦能

  天心區的探索表明,文旅消深度融合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更是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路徑。這也帶來三點啟示:

  文化賦能需與消費場景深度綁定。數字技術賦能文旅資源“活起來”“火起來”,通過將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可體驗、可消費的産品,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統一。

  流量經濟需向留量經濟升級。網絡流量已成為延伸文旅産業鏈的重要介質,但短期引流易,長期留客難。需通過業態創新、服務提升與科技加持,構建“吃住行游購娛”全鏈條消費生態,依託“文旅+”“+文旅”開啟文旅融合發展新賽道。

  體制機制改革是突破瓶頸的關鍵。體制機制不健全是制約文旅融合發展的首要因素。破解現有難題和深層矛盾,實現更深程度、更廣範圍、更高層次的文旅和新消費融合,需要以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為契機,通過系統性行動釋放市場活力。

  天心區推動文旅消深度融合發展的探索仍面臨多重挑戰,比如文旅産業快速擴張,但專業人才與平台支撐不足。天心區旅游管理專業人員僅佔在編人數的0.12%,且缺乏旅游協會等行業組織,導致産品同質化、服務品質參差不齊。天心區雖有五一商圈等“頂流”街區,但開放型業態難以統計旅游收入,且缺乏像杭州西湖、西安大唐不夜城等具有全國影響力的文旅IP。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商圈68.21%的游客停留時間不足2小時,人均消費僅120元,遠低於同類商圈水平。

  從多維探索到健全機制

  天心區建設文化名區文化強區,要以文化賦能為核心,從四個維度實施十大行動來推動文旅和新消費深度融合發展。

  提升品牌吸引力。挖掘文化內涵,打造特色旅游産品。加強市場培育機制。五一商圈發展首店經濟,天心閣片區布局非遺市集與國潮體驗,賀龍體育場打造“賽事+旅游”消費圈,南郊公園升級音樂主題公園。南部融城片區引進高端酒店品牌,培育民宿集群,發展二次元IP衍生品及“直播+文旅”模式。夯實科技賦能機制。整合科研資源建設文化科技成果庫,推動AR劇本游、沉浸式主題公園等新場景落地,爭創省級以上文化和科技融合示範基地。完善資源聯動機制。盤活田漢大劇院等存量資源,打造具有示範價值、鮮明特色、社會影響力的小劇場集群,合力打造沉浸式劇場、演藝新空間;聯動簡牘博物館、賈誼故居等省市資源,開發聯名文創與旅游線路;推動南部融城片區公交、地鐵、旅游巴士、客運碼頭等基礎設施完善,大力提升文旅公共服務能力。

  增強市場競爭力。利用文化元素塑造差異化旅游品牌,推動成為熱門旅游打卡地。升級品牌建設機制。以“天心閣-西文廟坪”歷史文化IP與南部生態動物園為核心,北部打造沉浸式文旅消費示範區,南部推動動物園提質及高端酒店、康養項目布局。依託長沙144小時過境免簽政策,強化國際社交媒體多語種推廣,提升入境游競爭力。創新工作協調機制。建立宣傳、文旅、商務、科技等多部門參與的文旅消深度融合發展工作協調機制,高位統籌文旅消産業融合發展工作,實行重點文旅項目、産業規劃及數據共享,形成文旅消深度融合發展的強大合力。健全行業發展機制。成立區級旅游協會,推動旅游行業健康發展。積極推動省市相關文化、旅游、新消費協會入駐天心,提升天心協會資源能級。

  擴大熱點傳播力。借助文化傳播渠道推廣旅游,如通過熱門影視作品帶火拍攝地旅游,演唱會經濟帶動粉絲經濟。建立流量轉化機制。依託賀龍體育場等場館資源,&&演唱會、賽事專項政策,優化審批、交通、促銷全流程服務。聯動文旅品牌在場館周邊設臨時消費點,延長節會經濟效應,打造“演藝+旅游”增長點。

  激發潛在創新力。包括改進平台引育機制。聚焦數字文創、電競産業,強化文廣園企業集聚,依託湖南大數據交易所搭建數字貿易平台,提供“一站式”服務支撐文化出海。優化審批服務機制。推行大型活動“容缺式審批”,對新業態實施包容審慎監管,探索告知承諾製備案管理,降低創新門檻,打造更優的營商環境。深化人才保障機制。重點引進文旅運營、數字技術人才,聯合高校建專家智庫。推進青年友好城區建設,將青年人才納入“天心紅”政策支持範圍,打造天心區青年人才“低成本就業、高品質生活”幸福生態圈。□(作者為長沙市天心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