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引資穩資力度-瞭望周刊社

加大引資穩資力度

2025-04-07 10:17:53 來源: 瞭望 2025年第14期

  

➤推動政策舉措落地見效,需通過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細化分類管理、加強輿論引導與預期管理等方式,增強外資企業獲得感,形成“投資中國—扎根中國—共贏中國”的良性循環

  文 | 潘圓圓

  外商投資是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內容,為發展新質生産力和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發揮着重要作用。近期,我國對外開放政策再加碼,“穩外資20條”成為社會關注的亮點。

  2025年2月19日,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2025年穩外資行動方案》(下稱《行動方案》),提出20條具體措施,旨在進一步加大吸引外資力度。

  《行動方案》綜合考慮引資環境變化,從有序擴大自主開放、提高投資促進水平、增強開放平台效能、加大服務保障力度等四個方面展示了對外開放的信心和決心,明確了未來引資政策的方向。

  推動政策舉措落地見效,需通過建立部門協作機制、細化分類管理、加強輿論引導與預期管理等方式,增強外資企業獲得感,形成“投資中國—扎根中國—共贏中國”的良性循環。

  主動應對引資環境變化

  當前,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政治風險顯著上升,對全球外國直接投資帶來明顯影響。

  2024年全球吸引外資總額約1.4萬億美元,流入發展中國家的FDI連續兩年下降。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至今尚未達到新冠疫情前的水平,特別是發達經濟體的經濟增長動力不足,全球跨境直接投資尚未走出低谷。

  與此同時,國際地緣政治衝突加劇,各國引資競爭日趨激烈,外部環境複雜性、嚴峻性、不確定性上升,也對我國吸引外資帶來一定挑戰。

  商務部數據顯示,2025年1月,全國新設立外商投資企業4229家,同比下降7.8%;實際使用外資金額975.9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13.4%,環比增長27.5%。

  當前吸引和利用外資的形勢雖面臨諸多挑戰,也要看到,我國經濟基礎穩、優勢多、韌性強、潛能大、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改變。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完備高效的産業鏈供應鏈體系、持續優化的創新環境,為跨國公司投資中國提供了良好的發展條件和土壤,穩外資依然具備堅實的基礎。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規上工業企業利潤率是5.4%,規上外資工業企業利潤率是6.6%,外資企業高出1.2個百分點。

  在此背景下,商務部、國家發展改革委會同相關部門廣泛收集外資企業反映的共性問題和訴求,在“外資24條”等現有政策的基礎上,主動通過優化負面清單管理、強化知識産權保護等實招,釋放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有助於鞏固外資信心,並通過制度型開放推動國內産業升級。隨着政策落實見效,更多外資企業將共享中國市場的增長機遇,形成互利共贏的發展格局。

  多管齊下穩外資

  《行動方案》通過綜合施策和精準施策,多管齊下穩外資,展現出我國以更高水平開放激發市場活力的務實態度。總體上看,《行動方案》具備三大亮點。

  ——釋放了進一步對外開放的積極信號。一方面,《行動方案》對外資的鼓勵性措施增加,實施精準化鼓勵目錄。《行動方案》提出,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領域的開放試點,推動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提速加力。

  擴大電信、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的開放試點,不僅是打破行業准入壁壘的突破性嘗試,更通過引入國際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直接回應外企對參與中國民生服務市場的迫切需求。

  另一方面,外資准入負面清單持續縮減,用“減法”釋放“加法”效應。《行動方案》提出,進一步壓減市場准入負面清單事項。每減少一項限制,就意味着多打開一扇外資進入的大門。特別是對自貿試驗區“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的持續深化,正在破解“大門開、小門不開”的深層梗阻。這種制度型開放不是簡單的市場准入放鬆,而是通過規則、標準等“軟基建”的國際化改造,進一步降低企業跨市場經營的制度性成本。

  ——直擊外資企業投資痛點。《行動方案》用實招硬招構建“投得進、留得住、發展好”的投資生態。例如,《行動方案》提出,要引導優質外資長期投資我國上市公司。這不僅拓寬了跨國公司分享中國資本市場紅利的通道,更通過穩定預期引導外企從“短期逐利”轉向“長期深耕”;研究制定境內再投資鼓勵政策,實質是打通“外資利潤再投資”的轉化路徑,讓已落地企業形成的經營收益便捷轉化為新産能投資,形成“滾雪球”式發展效應。

  隨着政策紅利持續釋放,中國不僅可鞏固全球産業鏈關鍵節點的地位,還通過高水平開放推動着內外資企業的創新融合,為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能。

  ——形成政策合力。2024年,我國加強外商投資服務保障,將“走出去”招商和“請進來”招商相結合,在境內外舉辦27場“投資中國”招商推介活動;召開了15場外資企業圓桌會議,聽取外資企業反映困難問題和提出意見建議,會同相關部門和地方共同推動解決300余件困難問題。

  在此基礎上,《行動方案》提出,將更多外資項目納入重大外資項目和重點外資項目清單,盡快明確政府採購本國産品標準,優化藥品帶量採購,繼續穩妥擴大單方面免簽國家範圍,有針對性舉辦銀企對接活動,提升外資企業貿易便利化水平等舉措。

  這些具體措施,瞄準了外企經營在審批流程、市場准入、人員往來等方面的現實痛點,形成“政府搭&、企業唱戲”的服務模式,推動形成吸引外資的良性循環。

  確保舉措落地見效

  落實《行動方案》,既要解決外資企業投資的共性、顯性問題,也要通過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營商環境建設,讓外資企業從“政策紅利依賴”轉向“制度紅利認同”,實現我國吸引和使用外資“穩存量、擴增量、提質量”的目標。

  建立部門協作機制,明確責任邊界與銜接流程。

  《行動方案》落地涉及金融、經貿、外交等多部門、多層級,商務、金融、市場監管、稅務、海關等多個部門,協調不暢可能導致“政策空轉”。政策要取得預期的效果,需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避免“各自為政”或“政策打架”。

  例如,擴大服務業開放需市場監管、商務、教育等部門同步調整;取消外商投資性公司使用境內貸款限制需金融監管部門與商業銀行形成聯動機制。

  細化分類管理,避免“一刀切”。

  外資企業因行業、規模、發展階段不同,其訴求需要存在差異。例如,製造業企業更關注供應鏈穩定性,生物醫藥企業則對創新藥審批周期較為敏感。推動《行動方案》落地見效,可細化分類管理,在自由貿易試驗區、經濟開發區等開放平台探索“一行一策”,避免用統一標準覆蓋所有企業需求。

  加強輿論引導與預期管理。

  資金流動易受到市場風向影響,輿論宣傳對市場風向的影響不可小覷。在國際輿論場複雜多變的背景下,穩外資政策效果不僅取決於政策本身的力度,更與全球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預期緊密相關。

  輿論引導與預期管理需從“被動回應”轉向“主動塑造”,通過外企成功案例、智庫、行業協會、商會等第三方機構評估增強國際話語權,通過多維度的信息傳遞和透明度建設,消除外資對中國政策的誤讀、穩定市場預期。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研究員、國家全球戰略智庫研究員)□